2017-04-13 15:34 来源:网友分享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达因血液淤滞,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是原发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手术后的病人要尽可能早起床早活动多饮水多咳痰。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消除血栓形成的因素,体位少活动的人,角区压痛常有发热心动过速和白细胞数增高等由于弥漫性水肿引起皮肤紧张苍白。造成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后,为什么对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要重视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不同,大腿或腹股沟等部位。
通常当血管内皮受伤时,可促使血小板在该处黏附形成血小板性血栓,继而纤维蛋白沉着,血栓增大,而使血管腔闭塞。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1.治疗目的
为防止血栓进行性蔓延、消除水肿、预防肺栓塞发生。方法是卧床,抬高患肢并避免患肢活动,应用湿热敷,待疼痛消失及体温脉搏恢复正常后2周左右即可下床活动。用弹力绷带缠肢3~6个月,能有效减轻下肢水肿。
2.抗凝治疗
肝素和双香豆素类药物在治疗及预防上都有价值,不仅能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增长,而且能阻止身体其他部位新的血栓形成。应用抗凝剂时,必须定期监测凝血时间和血中凝血酶原含量,评估疗效,防止出血。在发病10天内,可应用人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同时结合抗凝剂,促使血栓溶解。
3.其他
对于股青肿、股白肿等病情较重及病史不超过7天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取栓,减轻血栓后导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综合征。对于有抗凝禁忌证无法规律抗凝,或规律抗凝下仍复发血栓,在此基础上发生肺栓塞风险大的患者可考虑下腔静脉植入滤器来防止致命性肺栓塞风险。
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
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血栓症状的主要表现: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有时原发于髂股静脉或髂静脉。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易发生。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
股青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广泛累及肌肉内静脉丛时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阻塞组织张力极度增高致使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甚至坏。 临床上表现为疼痛剧烈,患肢皮肤发亮,伴有水疱或血疱,皮色呈青紫色,称为疼痛性股青肿。常伴有动脉痉挛,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降低,进而发生高度循环障碍,病人全身反应强烈伴有高热、神萎、易出现休克表现及下肢湿性坏疽。
1、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因子的过度活化、人体抗凝机制的削弱发挥了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用药物阻断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因子活化这一环节就是抗凝治疗。如今临床常用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药物有两大类,分别是口服抗凝药和注射用抗凝药。前者以华法林为代表,后者以肝素为代表。
2、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溶栓治疗是通过给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使用溶栓剂,将患者体内的纤溶酶原激活成纤溶酶,纤溶酶再裂解纤维蛋白,或者药物本身直接裂解纤维蛋白,使纤维蛋白网碎裂,血栓内的红细胞及白细胞等重新被释放到血液,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从而达到恢复血管通畅的目的。现在一般将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药物分为三代。第一代的代表药物是链激酶和尿激酶,第二代的代表药物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第三代的代表药物是单抗体导向溶栓剂。
3、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一类是为了预防肺动脉栓塞,目前主要是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滤器能预防脱落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回流到心脏。由于放置滤器后需要终生服用抗凝血药物,所以现在有了临时性滤器,可在肺栓塞的风险过后再将滤器取出。另一类手术的目的主要是恢复下肢深静脉的回流,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Fogarty导管取栓。在取栓后血流仍然不通畅时,就要考虑静脉转流手术或静脉成形手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