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8 12:58 来源:网友分享
1、趁热吃
“菜来了,趁热吃!”这是饭桌上常听到的一句话。虽然食物趁热吃味道更香,但长期过热饮食却会诱发食道癌等多种消化道疾病。我们的食道壁非常娇嫩,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过这个温度,食道黏膜就会被烫伤。如果反复如此,可能引起质的变化,发展为肿瘤。因此,最合适的食物温度是不凉也不热,在40℃左右。
2、边看电视边吃饭
吃饭时不忘开着电视,是很多家庭的习惯,看似小事却对健康存在威胁。吃饭时注意力要集中,最好关掉电视等干扰物,这也有利于咀嚼充分,便于控制体重,避开患慢性病的风险。
3、饭桌上谈工作
一吃饭就抓住机会滔滔不绝教育下属或孩子的人不少。饭桌上说说家常话倒无妨,但如果边吃边谈工作、谈生意、谈考试分数就可能会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因为人在集中精力思考,或精神压力较大时,植物性神经功能受到压抑,消化道血液供应减少,胃蠕动就会减慢。特别对于消化吸收功能本就偏弱的人来说,全心全意、轻松愉快地吃饭才能帮助食物充分消化吸收。
4、一刻离不开手机
很多人甚至青少年都习惯手机不离身,打电话、发短信、更新微博微信,一刻闲不下来。吃饭时也是如此,常常饭送进口里,眼睛还始终盯着手机,吃的是什么都没察觉。父母如果允许孩子在就餐期间玩手机,孩子的饮食结构往往很单一,而且更喜欢高热量食物,容易营养不良,家庭氛围也相对较差。就餐时最好停止使用电子产品,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家长更应对其行为进行限制。
5、生着气吃饭
“伴着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吃饭也会损害健康”。一方面,消极情绪可能降低胃肠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另一方面,还可能会促使高酸度、高胃蛋白酶的胃液分泌,容易损伤胃黏膜。此外,心情紧张会使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从而破坏胃黏膜屏障,这是导致消化道溃疡和胃炎的重要诱因。因此,别管之前碰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吃饭时迅速调整好心情很重要。
黏膜损伤轻微时症状较轻甚至无明显症状,轻微损伤常表现为:下咽食物时胸骨后疼痛烧灼感;进食刺激性食物、热食及干硬的食物时加重,疼痛可向背部左侧肩胛下方放射;如无严重感染上述症状多在3~5天后即可消失,但少数病人并发感染形成黏膜下脓肿则有高热,胸骨后剧痛,甚至不能进食。需待脓肿破裂,排脓后症状减轻或消失。黏膜损伤并发感染可形成黏膜下脓肿。
黏膜损伤也可表现为黏膜下血肿,使食管黏膜的表层与固有层整个剥离呈管筒状,自口腔吐出,形似一带状物垂吊于口角,并与咽部相连,称为“食管黏膜管型剥脱症”,亦有称为“表层剥脱性食管炎”、“创伤性剥脱性食管炎”。
其发生机制可能是食管黏膜损伤后,黏膜层与固有层之间血管断裂,发生血肿。由于积血不断增加及扩展而致食管黏膜呈管型剥脱。这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下坠,食管下端承受力较大,若稍加刺激如呕吐等即可使黏膜破裂,如病人出现呕吐剥脱之黏膜管型,即随之而翻转由口腔脱出,剥脱之管状物由鳞状上皮构成无炎症及坏死,此类病人多于进食后不久先感胸部发闷阻塞或疼痛,以后出现呕吐,吐出大量鲜红色血液,同时有白色管状膜样物吐出,与口底相连,长短不一,牵拉有剧痛。
食管黏膜损伤的患者可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容易作出食管黏膜损伤诊断。对食管黏膜管型剥脱症口腔检查可见有白色管状膜样物与咽部相连。X线吞钡检查可见“双腔食管”即可确立诊断。
轻度黏膜损伤多不需特殊治疗而痊愈,有明显症状但能进食者可食流质或软食,并服用消炎止痛,抗酸收敛等药物,如氢氧化铝凝胶,复方氢氧化铝(胃舒平),颠茄溴丙胺太林(普鲁本辛)等。若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可给适当的抗生素。对不能进食者可暂给鼻饲高营养饮料或静脉输液,以便损伤的食管黏膜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对食管黏膜管型剥脱症的治疗,可在口外剪断吐出之管型黏膜再将断端吞入以保护食管创面。切忌用力牵拉脱出之管型黏膜,以免剥脱面扩大。出血较多者可给输血、止血药物及全身使用抗生素。口服液状石蜡(石蜡油)等润滑剂及碱式碳酸铋等收敛和保护黏膜药物,病人应暂时禁食,由静脉输液及补充维生素等。
由于食管对温度不敏感,常常被误认为「很坚强」。平时我们吃火锅时东西太烫嘴,就赶紧吞下去,让食管和胃默默承受这一切。
然而这是不对的,食管粘膜和口腔粘膜一样,禁不起烫食的折磨。有试验证明,超过 70℃ 的东西,就会烫伤食管黏膜。如果长年累月这样刺激,不停地烫伤食管,就会引起食管粘膜的慢性创伤和炎症,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食管癌的发生。
1.养成良好进餐习惯
食管黏膜损伤
进餐时不打闹喧哗,避免干硬食物或尖锐异物吞咽时擦伤食管黏膜。
2.避免医源性损伤
避免在做食管镜或胃镜检查时发生医源性食管黏膜损伤,尤其是老年人和幼童。
饮食保健
平时进食易消化食物,如粥,清汤等,尤其是不要进食过热的食物,这样就会加重食管面膜损伤的现象,给患者的疾病带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