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4 10:20 来源:快问编辑部
1、血清中的胆红素大部分来源于衰老红细胞被破坏后产生出来的血红蛋白衍化而成,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直接胆红素,未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间接胆红素,二者的和就是总胆红素。
2、临床意义: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肝脏疾病和胆道梗阻,当血清总胆红素有很大增高时,人的皮肤、眼睛巩膜、尿液和血清呈现黄色,故称黄疸。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时均可以引起黄疸,胆道疾病及溶血性疾病也可以引起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胆道梗阻等。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或者输血错误等。肝炎与肝硬化病人的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都可以升高。总胆红素增高,见于中毒性或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恶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黄疸、内出血、输血后溶血性黄疸、急性黄色肝萎缩。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异常(Crigler-Najja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果糖不耐受等,以及摄入水杨酸类、红霉素、利福平、孕激素、安乃近等药物。
3、胆红素由血红蛋白中血红素转化而来,正常人每日生成胆红素约250~350mg,其中80%~85%来自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衰老的红细胞在脾、骨髓或肝内被裂解,释出血红蛋白(每日4~6g),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作用下转变为胆绿素,胆绿素再在“胆绿素还原酶”催化成胆红素(1克血红蛋白能生成34mg胆红素)。这时的胆红素尚未与肝脏中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称非结合型胆红素(脂溶性间接胆红素),如果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则成为结合型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结合型胆红素经胆汁分泌进入肠道,在回肠末端和结肠内经细菌作用而被还原成尿胆原,多数尿胆原随粪便排出,小部分尿胆原(10%~15%)被肠粘膜重新吸收,经门静脉而达肝脏,其中小部分经肾脏随尿排出,这就是我们尿中所检测到的尿胆原。
1、一般来说小于34μmol/L的黄疸,视诊不易察出,称为隐性黄疸;34~170μmol/L为轻度黄疸;170~340μmol/L为中度黄疸;>340μmol/L为高度黄疸。完全阻塞性黄疸340~510μmol/L;不完全阻塞者为170~265μmol/L;肝细胞性黄疸为17~200μmol/L;溶血性黄疸<85μmol/L。
2、正常人血清总胆红素定量测定结果应低于17μmol/L,包括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其中直接胆红素占血清总胆红素的比值应小于35%.当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μmol/L时可出现巩膜、皮肤的黄染。总胆红素的检测能确定有无黄疸、黄疸的程度及黄疸的类型,对于黄疸的诊断与鉴别有很重要的价值。
3、当总胆红素 < 85.5μmol/L,为轻度黄疸,85.5~171μmol/L为中度黄疸,> 172μmol/L为重度黄疸。
一方面是由于肝外疾病引起的总胆红素升高,例如溶血型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等。
另方面是,常见的总胆红素升高,多半是由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而引起的。当发现自身的总胆红素偏高的时候,患者切勿忽视,这个时候需要及时的到专业的医院进行检查,从而确定导致自己总胆红素偏高的原因是什么,而后积极的接受治疗。
1、溶血性黄疸:当红细胞大量破坏,间接胆红素升高,超过了肝脏的转化能力,使间接胆红素在血中滞留,这时叫溶血性黄疸。
2、肝细胞性黄疸:如果肝脏有问题,比如肝炎等。肝脏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即肝细胞受损,这时会引起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同时偏高的现象,总胆红素偏高。
3、梗阻性黄疸:如果胆道有问题,直接胆红素不能全部排入肠道,而逆流入血,这时叫梗阴性黄疸。即直接胆红素升高,引起总红素偏高。
第一、总胆红素偏高的患者饮食宜清淡,要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每天可以补充充足的维生素,例如维生素A、B、C、E等,对总胆红素偏高的患者比较好。蔬菜、瓜果、芋类、菌菇类、海带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这类食物有助于总胆红素偏高的患者的营养平衡。
第二、总胆红素偏高的患者应多吃一些鱼、肉、豆制品等食物,这类食物被人体吸收后有助于人体血液、肌肉组织的生长,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
第三、总胆红素偏高的患者每天都应吃一些米饭、谷类等碳水化合物以及糖、油等食物,这类食物可以补充入体热量,提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
第四、总胆红素偏高的患者吃一些牛奶、奶制品、鸡蛋等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脂肪的食物比较好,这类食物以营养丰富而见长,丰富的蛋白质是修复肝细胞的基础。
第五、总胆红素偏高的患者应该多吃一些燕麦、玉米、红薯、魔芋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这类食物能够促进消化,从而减轻肝脏的代谢负担。
第六、总胆红素偏高的患者应该多吃一些菌类食物,如木耳、蘑菇、平菇、鸡腿菇、海带等,这类食物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并抑制癌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