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7 12:42 来源:网友分享
毛细血管发生改变: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常呈高凝倾向,易导致微血栓形成而使毛细血管闭锁。微血管瘤是糖尿病患者最早出现的体征之一。因此,毛细血管发生改变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早出现的病变,包括毛细血管扩张(多发生于眼球后部,呈网状,排列整齐)、闭锁及微血管瘤。
视网膜动脉出现硬化:糖尿病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代谢紊乱,增加了视网膜小动脉硬化的机会。
视网膜静脉充盈扩张:这是糖尿病眼底最早出现的体征之一。在血管升高时,小静脉比较充盈,血糖控制得到较好控制后,静脉恢复正常。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小静脉血管内皮有增殖和退行性改变,导致血流迟缓或停滞,严重时会使静脉出现堵塞、扩张和出血。这也是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原因之一。
出现新生血管:可生长在视网膜或视网膜内至眼底的任何地方,甚至是视盘(视乳头)上。
出现渗出物:这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特征性病变之一,分为软性和硬性两种。渗出物是黄白色、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的小点,可连续存在半年或数年。
出血:视网膜出血是因微血管的渗漏或小静脉的阻塞;玻璃体内出血来自于视网膜表面特别脆弱的新生血管;深部出血呈圆点状,在内核层。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根本防治是早期、全面、有效地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或失明的祸首。
2、糖控制不好,伴血脂增高,会加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血糖控制不好,血压升高,会加速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的发生;糖尿病眼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性白内障。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常见的眼部症状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复视,眼胀头痛等;糖尿病患者波动性视物模糊,要及时检测血糖,以防高血糖的发生;早期糖尿病患者要做到每年至少检查一次眼睛;
4、糖尿病的患者在日常一定要注意戒研究,戒烟、戒酒是防治糖尿病眼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窍门―
糖尿病患者不要长时间地看电视、书报等,稍感疲劳就应适当休息,可以闭目静养10分钟左右,或采用远眺法,观看远处的建筑物、树木等,以保护视神经,缓解视疲劳。
窍门二
糖尿病患者每天清晨起床后,可以坐于床上或是沙发
上,闭上双眼眼珠转动10~14次,再闭会儿眼睛。此种方法有助于眼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
窍门三
闭目养神3~5分钟后,将双手搓热,用发热的手掌轻轻按住眼部,以顺时针方向轻抚5次,再逆时针方向轻抚5次,每天进行2~3次。注意,眼底出血者不宜使用这个方法。
窍门四
给糖尿病患者推荐一种熏眼明目的方子;用桑叶10g,水煎取汁,先用药液的热气熏蒸眼睛,待药液温度降至30℃左右时(用手感觉比较温热即可),用干净纱布浸湿后洗眼,每天:2~3次。桑叶具有解痉、抗炎、降血糖、降血压等作用,对糖尿病策患者的眼睛护理很有效。
1.合理控制总热量
肥胖患者应先减轻体重,减少热能的摄入。消瘦患者应提高热能的摄入,增加体重,使之接近标准体重。孕妇、乳母、儿童要增加热能的摄入,维持其特殊的生理需要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2.碳水化合物不宜控制过严
原则上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但不能过低。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太少,不易被病人耐受,同时,机体因缺少糖而利用脂肪代谢供给热能,更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3.减少脂肪摄入
脂肪的摄入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高脂肪饮食可妨碍糖的利用,其代谢本身会产生酮体,容易诱发和加重酸中毒。肥胖病人应严格限制脂肪的摄入,每日不宜超过40克。消瘦病人由于碳水化合物限量,热能来源不足,可相应提高脂肪摄入量。
4.蛋白质的供应要充足
糖尿病饮食中的蛋白质供应要充足,摄入量要与正常人相当或稍高。有合并症时,应按医生的指导决定蛋白质的摄入量。
5.适当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在感染、并发其它疾病或控制不良的情况下,更要多补充些。特别是要注意维生素B1的供应。一般谷类食品中含维生素B1较高,由于糖尿病饮食限制 主食的摄入量,往往造成维生素B1来源的不足,容易出现因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疾患。维生素B12可以改变缓解神经系统症状,维生素C可以预防 微血管病变,这些维生素都应当适当补充。
温馨提示:
要根据自身体重定制合理的饮食计划,选择低血糖生成的食物。运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身体逐步适应,并在运动过程中逐步提高运动能力。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