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期的女孩胸部 怎么和孩子一起顺利度过发育期

2017-08-29 07:54 来源:网友分享

一、发育期身体外表上的变化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迅速变化是由激素分泌量的快速增加所造成的。这个时期的身体变化可区分为整个身体的加速成长和性成熟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并受激素分泌变化的调节。

  一,身体成长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变化,成为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就是第二加速期。这个时期的儿童的身高、体重、肩宽、胸围都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

  1.身高快速增长身高的快速增长是青春发育期儿童身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据统计,在青春发育期之前,儿童平均每年长高3—5厘米,在青春发育期期间,平均每年长高约6~8厘米,甚至达到10—12厘米之多。

  2.体重迅速增加体重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体重反映肌肉的发展、骨骼的增长以及内脏器官的增大等。青春发育期儿童体重年平均增长量达4.5—5.5公斤。

  二,生理机能

  青春期儿童的生理机能也迅速增强,肌肉与脂肪的变化,使男性肌肉强健,女性身体丰满;脑与神经系统逐步发育成熟。经历青春发育期的成长加速,少年儿童的体形和面部特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这一变化,他们的体貌特征开始接近成人。

  三,性成熟

  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

  1.性器官发育生殖器官在青春发育期之前发育非常缓慢,一旦进入青春发育期,发育速度会迅速上升。

  2.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是指身体形态上的性别特征,也称副性征。女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乳房隆起、体毛出现、骨盆变宽和臀部变大等;男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出现胡须、喉结突出和嗓音低沉、体毛明显等。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少年男女在体征上的差异凸显出来。

  3.性功能成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性腺的发育成熟使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发生遗精。月经初潮出现是女性少年身体发育即将成熟的标志。初潮年龄约在10—16岁,平均年龄为13岁左右,但一般到1 8岁卵巢发育方达成熟水平。男性性成熟要晚于女性,首次遗精约出现在12~18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14~15岁,但约4—5年之后生殖系统才能真正发育成熟。

  青春发育期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平均提早两年。

二、发育期的性格特征有些什么

  一,心理紊乱

  少年期生理发展的加速和性成熟的加速,使少年儿童对自己的生理状况不适应,甚至会对这种突然到来的急速发育产生陌生感与不平衡感,从而出现诸多心理生物性紊乱。

  生理系统的不平衡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出现,如支气管喘息、肠道运动失调、神经性食欲不振、强迫神经症、口吃等。表现出的症状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胸闷、心慌、呼吸不畅以及全身酸懒、精神不振或其他疑似症状。而这些症状多半都是功能性紊乱所致。

  由于他们对生理变化的不适应,往往把生理发育上的不协调和功能性紊乱等感觉作为严重疾病加以反应,导致对症状的过分夸大,乃至造成情绪紧张和焦虑。严重的心理生物性紊乱会使一些人感到难以忍受而影响学习和健康。

  二,心理偏差

  青春发育期被称为危机期或困难期,这意味着这个时期的儿童会遇到许多压力、矛盾和危机。

  青春发育期较易出现的心理疾病有神经症、病态人格、躁狂症等。

  三,矛盾特点

  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

  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由于生理的成熟,少年儿童在心理上产生自己发育成熟的体验,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这就是成人感,成人感的内容包括

  第一,从心理上过高地评价自己的成熟度。

  第二,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属于成人水平。

  第三,要求与成人的社会地位平等。

  第四,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半成熟现状是指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从童年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这是发展中的矛盾,是人生必经的矛盾冲突,这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在精神上得到成人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青春期儿童出现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主要是不向成人袒露,这是因为成人感和独立自主意识所致。另外的原因是,这时的少年儿童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而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又增加其闭锁性的程度。但是,与此同时,少年儿童的诸多苦恼又使他们倍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并得到他人的理解。这种开放胸怀的愿望促使他们很愿意向同龄朋友推心置腹。其实,他们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向自己认为可信赖的成人朋友吐露心声。

  四,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青春期儿童通常要表现成人式的果敢和能干,如获得成功或取得良好的成绩,就会享受超越一般的优越感与成就感。如果遇到失利或失败,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挫折感。这两种情绪体验常常交替出现,一时激情满怀,一时低沉沮丧。

三、发育期的不良表现有些什么

  一,游戏成瘾

  网络成瘾属于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网络成瘾又被称为依赖或网络性心理障碍。

  1·主要表现

  网络成瘾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困扰和伤害。

  第一,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青少年持久地渴望玩电子游戏,游戏冲动失控甚至难以减少游戏时间,乃至上网游戏几乎占据所有时间和精力。

  第二,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第三,一旦停止网络游戏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现象包括较高的抑郁和焦虑,出现行为障碍和社交问题,乃至放弃重要的社会角色,放弃学习和工作,造成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危机等。

  第四,在网络游戏中所获得的虚拟感受反过来会强化无限上网的欲望,造成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2·发展过程

  初期,患者会出现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如不能如愿就会产生极度的不适应,出现烦躁、焦虑、暴躁等症状;

  中期,出现躯体依赖:头昏眼花、疲乏和颤抖、食欲不振等症状;

  再后,出现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活动瘫痪,学习、工作、生活均受到严重影响,乃至出现生活自理障碍、认知能力下降、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等严重后果。

  3·成瘾原因

  1).网络游戏本身的特征网络游戏具有娱乐性、互动性、虚拟现实性等特点,可以匿名,又具有不受现实生活交流方式限制的自由度,因此对青少年很有吸引力。网络和电子游戏是双刃剑,青少年在游戏中获得益智与促进能力的同时,往往不自觉地陷入网瘾而不能自拔。

  2).青少年本身的特点及个体的人格特征青少年自制力比较差,自我保护、心理抵御能力弱而容易沉溺于游戏中。那些在人格特征方面具有高焦虑、低自尊、抑郁倾向的青少年更容易网络成瘾。

  3).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家庭中亲子关系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使青少年经受慢性而又长期的心理困扰;在学校学习压力过大,尤其是对学校生活适应不良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较多,而产生情绪、认知和人际关系失调,他们就会借助网络来舒缓压力、寻找安慰,逃避现实中遇到的困难。

  二,分裂症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1.精神萎靡,自诉头痛头昏,失眠心烦。谈话时往往前言不搭后语,有头无尾,支离破碎,或欲言不止,或百问不答,或喜欢使用自己创造的新词、新字、使人费解。

  2.活泼好动的青少年,逐渐变得孤僻离群、生活懒散,对外部事物不感兴趣,注意力涣散,不专心听课、学习成绩下降,或是常发呆发愣,或蒙头睡觉,衣衫不整,污秽不堪,或对镜发笑,自言自语。

  3.整日叫喊不停,独自对空说话,甚至语不成句,情绪与言语内容常不相协调,如说有人要伤害他,但面部表现却很高兴;或为了一点点小事而勃然大怒。

  4.情绪高昂、喜悦、话多、活动多、好管闲事、手舞足蹈、兴奋异常。

  5.情绪低沉,悲观厌世,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往往自我贬低、自我谴责、自卑、多疑、忧伤、焦虑、话少、反应迟钝。

  6.想入非非,遐想终日。妄想内容多离奇古怪、荒诞无稽,如无中生有地认为饭菜内有人放了毒药,或认为别人咳嗽、吐痰、搔头等都是要对他采取行动的某种“特别信号”;有的认为自己被别人爱上了,常与对方纠缠不休;有的感到自己的思想、行为、身体受到电波、仪器的控制等等。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先兆:在真正患病之前常常表现出社会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并缺乏幽默感等现象。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一是遗传因素所致。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的效应,不是遗传精神分裂症本身,而是遗传易感性。二是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迅速带来的种种不适应、不平衡以及困惑和危机感。这些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青春发育期性机能的迅速发展和成熟、初恋失恋等诱因而导致患者常有对性的妄想等,也是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自杀倾向

  自杀这一心理社会问题已引起全球的关注。我国的调查数据表明,中国已属于世界上的高自杀率国家之一,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达28.7万人,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是我国全人群的第5位死因。更值得关注的是,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王声涛)。自杀倾向的年龄趋势和性别差异据国外调查,13—14岁的学生中有自杀意念者占29%,我国的调查显示,15—26 岁的学生中有自杀意念者约占18%(范存欣)。16~ 24岁的自杀成功人数比率远高于15岁以下。自杀倾向的性别差异:在国内,无论是自杀意向还是自杀行为的发生,女性均明显高于男性(梁军);自杀已遂的男性青少年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1;在自杀方式上,男性多采取“刚性”方式,如跳楼、自缢等,女性则多采用“柔性”方 式,如服用大剂量的安眠药、服毒等;从抢救效果来看,男性的自杀举动多造成死亡 的后果,而女性的自杀方式比较容易被抢救过来。

  四,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1.心理障碍据研究,青少年自杀者中90%都有心理障碍,其中尤以抑郁最为常见。

  2.家庭环境父母关系不和、父母离异,父母教育方式不良,不懂得、不理解青少年的成长烦 恼,对他们采取消极、拒绝的态度,不能给儿童以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家庭暴力导 致严重的亲子冲突等,这些家庭压力使脆弱的青少年无力支撑继续承担压力的男气和信心,从而迷失良好生活和未来前途的希望。

  3.学校的强大压力学习上的压力、学业上的失败、教师的高压和惩罚、对青少年自尊心的严重伤害等,使脆弱的青少年个体难以“坚挺”地在集体中“适应”下去而寻求解脱。

  4.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如初恋失恋、与异性朋友发生感情上的纠葛和冲突,对违法和犯罪后的恐惧,还有被同伴拒绝、被社会排斥,使他们倍感痛苦、孤立和无助等都会加强他们的自杀倾向。

  五,自杀倾向

  青少年在自杀前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先兆。他们会表现出各种严重的抑郁症状,如情绪极度低落,不与家人说话,躲避朋友,极度失落。在行为方面,他们开始梳理过去曾经出现过的麻烦的人际关系,将自已的财物整理并馈赠他人等。在言语方面,他们有时以暗示的方式表达出来,如说些与亲人、朋友告别的话,或者说“我活着没意思”、“我想死”、“我想知道死是什么滋味”、“我不会再为这事烦恼太久了”等。如果周围的有关人员,特别是父母,对这些自杀先兆信号有所警觉,及时进行“心理救助”,在很大程度上会避免自杀行为的发生。

  六,犯罪

  青少年违反社会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或从事各种违犯法律的行动等,属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青少年的违法行为的比例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要高,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据资料统计,青少年犯罪呈更加严重的趋势,主要特点表现为:

  第一,犯罪率增加。20世纪的后10年,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的平均比例为46%,近几年所占比例在增大,年增加率超过5%。

  第二,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在2000年前后的5年期间,我国青少年作案年龄平均下降2岁,14—16岁犯罪状况日益增多,13—14岁儿童明显增多。第一次失足儿童的年龄呈下降趋势。

  第三,犯罪在性别上有女性增加的趋势。

  第四,未成年人作案特点日益呈暴力化、团伙化趋势,犯罪类型集中在抢劫、强奸和盗窃,这类犯罪占全部犯罪类型的八成以上。社会中的闲散青少年等群体违法现象突出,并且构成青少年犯罪的主体。

  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及预防

  1.有些家庭成为滋生儿童反社会行为和犯罪的温床在我国失和、失教、失德、失才的家庭有所增加,这些问题家庭往往容易“造就”问题儿童。此外,失学、辍学问题也对青少年违法带来严重影响。据少管所和监狱的数据,有近27 %的犯罪青少年来自破碎家庭,有近50%的犯罪青少年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最新统计显示,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

  2.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在青少年期,青少年与同伴交往的社会关系需求增强,同伴的影响逐渐取代父母的影响。青少年惧怕被同伴排斥,害怕被集体拒绝,所以许多犯罪是在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

  3.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自身因素青少年期,尤其是青春发育期的基本矛盾是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基于此,他们强烈要求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在行事过程中又经常遭受挫折。这使他们情绪波动,逆反心强,容易冲动,甚至导致矛盾的激化。于是,他们在强大的诱惑和压力下,再加上心理抵御能力的脆弱,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便容易走向歧途。

四、如何顺利帮孩子度过青春期的叛逆期

  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发展性现象。它出现在人生发展里程中的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期,甚至可以说具有发展过程中的“划时代”意义。逆反期阶段能否较为顺利地度过,能否减轻挫折和危机,对他们后续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处于第二逆反期的少年儿童,这一时期是他们一生发展的鼎盛时期

  对外在环境的作用非常敏感。因此,父母、教师和有关者如何理解和帮助他们是既困难又复杂的事情,但必须积极面对这重大责任。

  父母的认识、现解和引导最重要,最经常面对反抗的是父母、最需要对他们理解和指导的是父母。

  父母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1.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认识逆反期现象,需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学习有关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认识。

  2.父母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

  逆反期是大多数儿童都要经历的现实,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也不能被动应付。要事先做好思想准备,提前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使关系和谐,做能够平等沟通的朋友,为下一步打下良好基础。

  3.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

  所在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使他们产生成人感,这是心理上、自我意识中的成人感。现实中,他们仍然是少年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并未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对自我的认识超前。而父母只把他们视为尚未发展成熟的儿童,未能认识到“成人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着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对儿童的认识滞后。一个超前,一个滞后,这种认识上的差距就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

  4.父母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

  正视儿童心理上的“独立自主”、“社会地位平等”、“人格受到尊重”的需求,是处理好亲子矛盾的关键。为此,父母需进一步端正儿童观和教育观。儿童本身是积极主动的发展者、学习者、前进者,不能视他们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或被塑造的对象。对他们的教育应遵循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正视、重视孩子们成长中的需要,理解他们,尽心尽责地完成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和父亲的责任。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育儿指南向日葵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