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7 13:04 来源:网友分享
1、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控制炎症扩散,减轻疼痛,降低温度。热敷可以扩张血管,促进炎症吸收消退、缓解疼痛、减轻深部组织充血。在拔针后使用热敷,可导致体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促进肿胀增大。
2、若用冷敷,可使得毛细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径局部组织充血,可使血液粘稠度增加,促进血液凝固而控制出血,还可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从而减轻疼痛。所以,患者在拔针后应先用冷毛巾敷在肿胀部位,一次不超过30分钟,休息一个小时后再次冷敷,这样给予局部组织修复时间。冷敷处理后再用60~70度的热毛巾敷肿胀部位,能使局部肿胀尽快吸收,从而消除肿胀。
3、土豆含有丰富的钾,钾不仅能帮助身体排出滞留在体内的钠,还能促进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从而达到消肿的效果。席玉红说,临床上输液时发生的水肿主要是药物刺激和血液微循环不畅造成的,除可以采用抬高肢体、热敷等方法外,我们还经常采用贴土豆片来消肿。
1.发热反应发热是输液中常见的一种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等所致。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在停止输液数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达40~41℃,并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2.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是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泡沫痰或血性泡沫痰,严重时稀痰液可从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啰音。这是急性左心衰竭的表现,如果不停止输液并采取急救措施,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3.静脉炎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剌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旨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4.空气栓塞空气栓塞是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或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并发症。只要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时,患者就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和缺氧,并可立即导致死亡。
专家认为,微博中的一些说法过于片面。以微粒沉积为例,在输液管距离针头20厘米的地方,特别设有滤膜,这个膜完全可以滤掉微粒。
而输液过多易导致急性心衰的说法也存在误区,对于输液的量和速度,都由医务人员专业控制,家属和病人不要自行调整。
而对于微博上所说的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会引起过敏反应的说法,专家表示如果一些医疗机构没有完善的院感流程,从业人员没有相关的资质,这样的危险确实存在。
而在正规的医疗机构,对此有严格的规定,例如有些药在输液前要做皮试,比如青霉素、链霉素等药品,医务人员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过敏史,避免意外的发生。
对于网上所言的输液危害,甚至是将输液和自杀画上等号,无论是患者还是旁观者都应该理性对待,究竟要不要输液,更应该视病情而定,由具有专业知识的医生建议,不要自己判断,耽误病情。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然而因为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论大病小病,都要求输液治疗。
对此专家再次提醒,对输液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普通人很难做到完全正确,应该让正规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来定夺。
事实上,输液速度是根据药物特点和安全设置的,不能随便更改。有些药物可以快速滴注,并且快滴效果会更好;而有些药物则非慢慢滴不可。滴快还是滴慢都要严格遵从医嘱,否则可能带来以下隐患:
引起或加重心力衰竭
最直观的感受是心脏受不了,无论是输什么液体,它的主要成分都是水,额外的水被注入血管,就会增加血液循环中的液体总量。如果这些水是慢慢进入血液的,人体可以通过自身调节,让肾脏多排出一些水,以保持收支平衡。如果这些水快速、大量进入血液中,这种调节来不及发挥作用,就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对于心脏功能正常的人来说或许还好,但对于原本心脏功能就不好的人来说,这些额外的负担可以引起或加重心力衰竭。
诱发静脉炎
很多药物都对血管有刺激性,并且在高浓度下易产生副作用。如果输液速度很快,药物在输液局部和全身血液的浓度会一下子升得很高,更容易发生静脉炎等不良反应。例如万古霉素,若输液速度太快,会导致“红人综合征”,即面部、颈部和躯体出现充血、红斑。
影响药物疗效
因为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先是会很快上升,在滴完之后又会很快下降。这样一来,虽然最高浓度是很高的,但药物浓度保持在有效浓度上的时间减少了。比如,原本输液能达到12小时有效,然而调快的话,可能真正有效的时间就只剩下8小时了,药物的效果反而不如慢滴来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