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3 06:26 来源:网友分享
大医院为社区医院“输血”
“这里人少,不用排队,走几分钟就到了。 ”64岁的曹大妈说,她患有高血压已经多年了,基本上都是在双岗高河埂社区医院取药,隔段时间就来测测血压和血糖。
从2007年起,合肥市开始推行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0月16日上午8时,记者走进合肥市庐阳区双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设有对口支援室、全科诊室、残疾人康复室、儿童保健室等20多个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科室。庐阳区卫生局副局长杨天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双岗常住人口约有10万人,医疗卫生需求很大,这个社区服务中心规模大,方便了群众。
“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有病治疗,没病也能预防。 ”杨天寿表示,作为政府投资举办的公益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今后社区医院还将发挥双向转诊的优势,接纳在大医院看病后需要进行恢复的病人,减轻病人费用负担。
眼下,合肥市对口支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拥有坐诊的专家。合肥市新站区长淮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返聘了4名合肥市二院退休的儿科、妇科、内科、医学影像科专家在中心常年坐诊,还有二院的在职专家每周两个半天坐诊。实行这一制度后,服务中心病人接待量大大增加。
合肥市在引导群众“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举措就是专家进社区和双向转诊。另外,合肥市也有计划地对现有的社区医院进行标准化扩建、改建。自2009年以来,合肥市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未摆脱“吃不饱”窘境
虽然有大医院对口支援等政策支持,但是大多数社区卫生机构仍然面临门诊量不足的窘境。一面是大医院人满为患,一面是社区医院门庭冷落,究其根底,是百姓对社区服务的不信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目前不少社区医院不论资金、人员或场地,都与标准有距离,普遍设备简陋、缺乏人手特别是缺乏全科医生,所有的社区医院基本上都是靠租房来经营。 “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体制上进行改革,才能为社区医院找到出路。 ”这位人士分析,群众之所以不愿意到社区医院看病,社区医院本身医疗条件不够完善也是重要原因。
很多患者对社区医疗机构不信任,宁愿多花几倍的钱去大医院也不愿到社区医院。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虽然参加了全科医师培训,但仍然存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学历和职称偏低的现象。人才匮乏成了社区医疗发展的瓶颈。
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的何欣荣说:“目前当务之急是厘清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关系,共同发展和补充。每个大医院负责一些社区医院,定时派出专家和骨干到社区医院坐诊,提高社区医院的品牌和公信力,改变社区医院‘吃不饱’现状。 ”
从医近40年的专家马建斌,对社区卫生机构目前的萧条感慨颇多。他说,在上世纪70年代有一个“三级医疗网”,职工得了常见病后要先到所在单位的保健站就医,保健站解决不了可转诊到区医院,区医院仍治不了就再往上转到市医院。这项政策被取消后,病人一下子涌进了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人气越来越惨淡。马建斌认为,以医保报销政策为限制,实行“社区首诊制”,将是个不错的选择。“在一些发达国家,居民疾病预防、诊断和初步治疗基本上都由社区全科医生提供。除急诊外,一般专科治疗均需通过全科医生转诊,此举既能保证社区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又能让看病更加实惠。 ”
提升能力还需注重“造血”
“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联系太少了,以前大医院对口支援只停留在二级甲等医院,专家根本到不了社区。现在专家进社区了,是个很好的尝试。”安医附院专家杨立新表示,让更多的专业医生下沉到社区来,在大医院与社区之间建立更加有效的联系,在“输血”的同时更加注重“造血”,从而提升社区医疗机构的整体服务能力。
记者从合肥市庐阳区卫生局获悉,自2008年以来,庐阳区已全面实施公立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对口支援,安徽省立医院、安医附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合肥市妇幼保健院等5家大型三级省、市属医院对口支援该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5家医院围绕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并定期选派专家到对口支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医疗服务技术规范、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定期派专家进社区指导开展社区康复、健康教育和妇幼保健工作;每年免费为对口支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1名至2名卫生技术人员等。
在杨立新看来,按照患者病情需求,配给相应级别的医生和适宜的医疗资源是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充分发挥社区这一级的作用,让“小病在社区”,而患者一旦有转诊需求,社区医生可以马上为患者联系合适的医院和专家,这样就能减少老百姓看病的盲目性,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方便老百姓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