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7 07:39 来源:网友分享
一、局部原因
(一)特殊感染:霉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是引起外阴瘙痒最常见的原因。虱子、疥疮也可导致发痒。蛲虫病引起的幼女肛门周围及外阴瘙瘴一般仅在夜间发作。
(二)慢性外阴营养不良:以奇痒为主要症状,伴有外阴皮肤发白。
(三)药物过敏或化学晶刺激:肥皂、避孕套、新洁而灭、红汞等可因直接刺激或过敏而引起接触性皮炎,出现瘙痒症状。
(四)不良卫生习惯:不注意外阴局部清洁,皮脂、汗液、月经、阴道内分泌物,甚至尿,粪浸渍,长期刺激外阴可引起瘙痒;经期用橡皮或塑料月经带,平时穿着不透气的化学纤维内裤均可因湿热郁积而诱发瘙痒。
(五)其他皮肤病变、擦伤,寻常疣、疱疹、湿疹、肿瘤均可引起外阴刺痒。
二、全身性原因
(一)糖尿病:由于糖尿对外阴皮肤的刺激,特别是伴发霉菌性外阴炎时,外阴瘙痒特别严重。不少患者都是先因外阴部瘙痒和发红而就医,经过进一步检查才确诊为糖尿病的。
(二)黄疸,维生素A、B缺乏,贫血、白血病等慢性病患者出现外阴痒时,常为全身搔痒的一部分。
(三)妊娠期和经前期外阴部充血偶可导致外阴瘙痒不适。
另外,妇女月经期间用了不洁净的卫生巾、卫生纸造成会阴部细菌滋生、蔓延。
有的对化纤物质过敏使会阴部受到感染刺激,皮肤及粘膜受损,发生红肿,溃疡及变性,亦可能形成外阴白斑。患糖尿病、外阴湿疹、外阴瘙痒等,如乱用药物,治疗不当,也可能导致或加重白斑病的形成和发展。
1、用一面小镜子,放在外阴的下面,前后左右移动镜子照视,借助镜子的帮助,观察自己的外阴部。另外,通过观察阴道分泌物,如白带和经血的颜色、清浊、稀稠,也能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正常的白带是清白颜色的稀薄液体,正常经血是鲜红色或浅红色,有人还会有少许血块。
2、用鼻子嗅一下分泌物、经血或外阴部散发出的气味。一般正常的气味是清淡的腥味、汗酸味或无味。如果出现了腥臭味、腐臭味或特殊的气味,就可能出现了问题。
3、先把手洗干净,用食指和中指两个指头的“指腹”(俗称“指肚”),从“阴阜”部位开始,从上而下,顺序按触外阴,直至肛门。
正常触摸外阴的时候,感觉应是光滑、柔软。如果不要用力去按,也不会感到疼痛,当然,正常的情况下也不应当摸到有小的结节或肿块。反之,则可能有病。
证见:外阴瘙痒,甚则痒痛,灼热难忍,坐卧不安;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黄白、黄赤相兼,或呈腐渣样,多有臭气。心烦少寐,口苦口干,胸闷不适,纳欠佳。舌红或边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由于脾虚生湿,肝经郁热,湿热下注,或感染虫疾,虫蚀阴中,则阴痒。湿热下注,损伤任带,秽液下流,则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泡沫米泔样,其气腥臭,痒痛难忍,心烦少寐,坐卧不安。湿热内盛,阻于中焦,则口苦而腻,胸闷不适,纳谷不香。苔黄腻,脉弦数,为肝经湿热下注所致。
治法: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方剂: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薢30克,生薏苡仁30克,黄柏10克,赤茯苓30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通草6克,滑石20克,苍术12克,苦参15克,茵陈20克。水煎服。方中苍术、苡仁健脾化湿,黄柏清下焦湿热,丹皮清热凉血,泽泻、通草、赤茯苓、滑石、萆薢清热利湿,鹤虱、苦参、白藓皮杀虫止痒。
如肝经湿热,热重于湿,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口苦而干,便结溺黄,舌红苔黄,脉数者,可改用龙胆泻肝汤。本型应以外治法为主,详见“带下病”外治法。最好是内服、外洗、阴道纳药系列治疗。
证见:阴部干涩、灼热瘙痒,或带下量不多,色赤白相兼。头晕目眩,五心烦热,时有烘热汗出,口干不欲饮,腰酸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精血两亏,血虚生风化燥,则阴部干涩,灼热瘙痒。肾虚带脉失约,任脉不固,阴虚生内热,或带下量少色黄,甚则如血样。阴虚阳亢,则五心烦数,口干不欲饮,时有汗出。精血不足,清窍失养,则头晕目眩,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痰。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滋肾降火,调补肝肾。
方剂: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知母15克,黄柏10克,茯苓30克,山药30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山茱萸15克,生地黄15克,白芍15克,何首乌20克,乌梢蛇15克,火麻仁30克。水煎服。方中知母、黄柏滋阴降火。山茱萸、山药、制首乌调补肝肾。当归、白藓皮养血祛风。茯苓、泽泻、地肤子利湿清热,泻膀胱之火。如肝肾阴虚,湿毒乘虚内侵,带下量多,色黄秽臭者,宜上方去茯苓,加土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