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5 15:25 来源:网友分享
无论是单侧或双侧隐睾,在病理上都存在着退行性变,且随年龄增大而加重,因此隐睾确诊后,如生后1年仍不下降,即开始治疗。
1.激素治疗 隐睾尤其是双侧隐睾的病因可能与内分泌有关,因此1岁后可给予内分泌治疗,目前应用的内分泌有:
(1)绒促性素(HCG):治疗目的是改善间质细胞(leydig’s cell)和支持细胞(Sertoli cell)功能,促进睾丸发育,增加睾酮分泌,促使睾丸下降。有效率约为14%~50%,剂量为1000~1500U,隔天肌内注射,1个月后随访。总量应>1万U,2万U并不增加疗效,相反会有促使睾丸萎缩的不良反应。
(2)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有效率为30%~40%,剂量为1.2mg/d。每侧鼻孔200μg,3次/d,经鼻雾化吸入,4周为1疗程,3个月后随访。
(3)LH-RH HCG: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剂量LH-RH 1.2mg/d,分3次经鼻雾化吸入,持续4周后 HCG 1000~1500U,每周1次,共用3周。
2.手术治疗 睾丸固定术是治疗隐睾的主要方法,初诊时已超过6个月或激素治疗无效,1岁以后即可行手术治疗,采用腹股沟部斜切口的睾丸肉膜囊外固定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对精索血管过短的隐睾可分两期手术,以充分保证睾丸的血供,但也有第2次手术误伤精索血管的可能,对长襻输精管高位隐睾可应用Fowler-Stephens术式,近来推荐此术式的改良方法,Fowler-Stephens分期手术,即初期手术仅高位切断精索血管蒂,不作睾丸固定,第2期有待丰富侧支循环建立后,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内,减少了睾丸萎缩的机会。
3.未触及睾丸的处理 经2名有经验的泌尿科医师对患者经卧位、立位仔细检查,未能触及睾丸者称未触及睾,约85%以上位于腹股沟部位,Hali等对161个未触及睾丸者行腹股沟探查,仅6个未找到睾丸,其中5个不伴有疝囊,进一步作腹腔镜及腹内探查,证实为睾丸缺如,1例同侧有疝囊,于腹腔内找到睾丸,表明隐睾患者睾丸有无与疝囊有密切关系,因此Hali提出对体检、影像学及激素激发试验等项检查未扪及的睾丸,治疗方法当以腹股沟探查为首选,如腹股沟有疝囊、无睾丸,应进一步作腹腔镜或剖腹探查,如同侧无疝囊亦无睾丸,可诊断为睾丸缺如,没有必要进一步探查。如腹腔镜发现内环处有血管索状物,表明腹腔内可能有睾丸残余结节存在,应予切除,具体方案见图3。
腹腔镜在隐睾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1901年,Kelling应用膀胱镜经人工造口进入狗的腹腔,通过过滤的空气造成气腹进行腹腔检查,首次提出了腹腔镜概念。至1910年Jacobaeus才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临床。此后,许多学者在设备、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改进。1924年Zollikofer改用CO2作气腹;1929年Kalk设计出135°镜及气腹针;1938年Veress制成弹簧气腹针,此针沿用至今并以他命名,即Veress气腹针。1960年Semm发明了自动气腹机,同年Hopkins改进了冷光源导光系统,使腹腔镜也可方便应用冷光源;1996年Hopkins又设计出柱状石英腹腔镜。此改进对现代腹腔镜的广泛应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976年Cortesi等在泌尿外科首次应用腹腔镜对隐睾进行了定位和活检,成为目前腹内隐睾和睾丸缺如的一种安全、准确的诊断方法。据1974年美国泌尿外科协会(AUA)统计,隐睾占整个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的11%,平均手术时间14min,准确率达98%,并发症仅为1.6%。腹腔镜不仅能对隐睾进行定位和评估,而且还能进行腹内隐睾固定或切除术。自1982年Scott及Cohen首次应用腹腔镜治疗高位隐睾以来,已有较多应用腹腔镜治疗隐睾的报道,并逐渐受到泌尿外科医生的重视。
由于胎儿期睾丸正常下降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隐睾的病因学也有多种说法。
1.内分泌学说 有学者通过内分泌功能测定,认为隐睾可能是青春期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失衡,黄体生成素(LH)-间质细胞(leydies cell)轴分泌不足,导致血浆睾酮降低,因为睾丸下降与睾酮水平密切相关,也有学者测定隐睾患者睾酮水平正常,提出主要是5α-还原酶缺乏,使双氢睾酮产生障碍,或是靶器官雄激素受体不足或受体基因突变等因素,妨碍睾酮与靶细胞受体蛋白结合。
某些垂体促性腺激素和雄激素紊乱疾病如Kallmann综合征(LH-RH不足),无脑畸形垂体发育不全等多伴有隐睾症,也表明垂体促性腺激素及雄激素之间与睾丸下降有一定关系。近来有人在隐睾患者血中发现抗促性腺激素细胞抗体,提出隐睾可能是患者垂体自身免疫性疾病。
2.解剖因素 主要有:①睾丸引带缺如:睾丸下降过程中,睾丸引带有牵拉作用,引带末端主要分支附着于阴囊底,睾丸随行引带的牵引而降入阴囊。②鞘状突未闭。③腹股沟部发育异常:内环过小或阴囊入口有机械性梗阻。④精索血管或输精管过短。
3.睾丸本身发育缺陷 有些病例存在睾丸本身的缺陷,如睾丸在宫内扭转后萎缩,仅存有精索血管和输精管残端,睾丸与附睾分离,附睾缺如等先天性缺陷影响睾丸下降。
实验室检查:
双侧不能扪及的隐睾患者,术前应行性激素试验。试验前先测定血清睾酮、黄体生成激素(LH)和卵泡激素FSH值,然后肌内注射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1500U,隔天1次,共3次后复查睾酮、LH和FSH值。若睾酮值升高或对HCG无反应,但LH和FSH不增高,则说明至少存在一个睾丸,应进行手术探查。若试验前LH和FSH已增高,注射HCG后睾酮值不升高,则可诊断为双侧睾丸缺如,毋需手术探查。
其他辅助检查:
对于不能扪及的隐睾,术前可通过一些特殊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睾丸及隐睾所处的位置。如疝囊造影,睾丸动脉、静脉造影,这些检查操作复杂,成功率较低,且有一些副损伤和并发症,检查结果也不容易明确,现已很少应用。无损伤性检查,如B超除对腹股沟管内隐睾可准确定位外,对腹内隐睾的诊断无任何价值。CT、MRI检查价格昂贵、特异性差,也只能作为参考。近年腹腔镜用于不能触及的隐睾的术前检查,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具体方法见后)。另外一种较理想的睾丸定位方法是用核素标志的HCG放射性核素扫描,应用核素标志的HCG,使睾丸的LH/HCG受体上聚集足够数量的HCG,从而在γ照相扫描中显示睾丸。
隐睾常有不同程度的睾丸发育不全,体积较健侧明显缩小,质地松软,大部分病人伴有附睾、输精管发育异常,发生率约为19%~90%。约1%~3%的隐睾患者手术探查时睾丸已经缺如,仅见睾丸、附睾残迹和(或)精索血管、输精管残端。
隐睾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为生殖细胞发育障碍,间质细胞数量减少。其改变随年龄增大而更加明显,成人隐睾曲细精管退行性变显著,几乎看不到正常精子。这些改变也和隐睾的位置有关,位置越低,越接近阴囊部位,病理损害就越轻微,反之病理损害越严重。
隐睾的病理组织学标志:①患儿1岁后仍持续出现生殖母细胞;②Ad型精原细胞数减少。正常睾丸曲细精管内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是:生殖母细胞→Ad型精原细胞→Ap型精原细胞→B型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原细胞→精子细胞→精子。正常男孩出生后60~90天血液中LH和FSH有一潮涌样分泌,刺激间质细胞增生,并分泌大量睾酮,形成睾酮峰波促使生殖母细胞发育成Ad型精原细胞。这一过程大约在出生后3~4个月时完成。由于隐睾患者生后60~90天的LH和FSH潮涌受挫,间质细胞数目减少,睾酮分泌量下降,不能形成睾酮峰波,从而使生殖母细胞转变成Ad型精原细胞发生障碍。
按睾丸所处位置,临床上将隐睾分为:①高位隐睾:指睾丸位于腹腔内或靠近腹股沟内环处,约占隐睾的14%~15%;②低位隐睾:指睾丸位于腹股沟管或外环处(图2)。
也有将隐睾分为4类:①腹腔内睾丸:睾丸位于内环上方;②腹股沟管内睾丸:睾丸位于内环和外环之间;③异位睾丸:睾丸偏离从腹腔至阴囊的正常下降路径;④回缩睾丸:睾丸可推挤或拉入阴囊内,松开后又缩上至腹股沟处。
温馨提示:
注意健康饮食和按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