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史20年!这些糖友们的抗糖经验可能会帮到你!

2016-12-07 15:31 来源:网友分享

由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举办的“聆听糖友的声音”——2016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医护互动健康教育活动近日举行。糖友分享抗糖经验,专家现场点评,让到场的糖尿病患者更近距离的接受糖尿病科普知识。

相信医生用对药

糖友介绍:张大省,74岁,退休大学教授,糖尿病病史26年,打胰岛素15年。

我患病以后,用过双胍类药、中药、磺脲类药和胰岛素。我患病10年时就在想会不会被锯脚、眼睛会不会瞎。我曾经有过一段眼睛看不见的阶段,作为老师,要是眼睛看不见就上不了讲台了,心里特别恐惧。

那时自己服用磺脲类药已经到了极限,一天要吃6片药。当时心里很怕,老问自己是不是已经是糖尿病晚期了?如果打胰岛素是不是这辈子就离不开它了?

打不打胰岛素,我一直在做思想斗争。如果不打,血糖控制不住,并发症来了一切就全完了。要打胰岛素就要了解它,我认为胰岛素是个搬运工,我们吃的东西要被身体转化为葡萄糖,然后从血管里输送到各个部位,输送就要靠搬运工,这个搬运工就是胰岛素。

我曾经血糖值最严重的时候到过24mmol╱l,那时因为工作忙把自己弄的很累,才使血糖值很高。自从我打了胰岛素后,渐渐的血糖值也就平稳了。

通过治疗,我的血糖值趋于正常了。这时就有新疑问了,是不是能大吃大喝了?

主治大夫看到我的血糖值趋于正常,就把胰岛素给停了,让我吃口服降糖药,由于我没控制好自己的心态,认为可以大吃大喝了,之后血糖出现反复。

之后在医生的帮助下,我又开始注射胰岛素,现在的血糖值又正常了。我想用多年的抗糖经验告诉大家,糖友要学习糖尿病知识,患病后合理治疗,多与医生交流遵医嘱,还有千万不能吃野药,要调整好心态。

专家点评: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邢小燕:糖尿病的治疗讲究的是个体化,根据病人的年龄、病程、身体状况来决定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我们要明白胰岛素不是大烟,它是目前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胰岛素。对于没有国家药监局批文的野药,也许能降血糖,但有什么副作用,我们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用正规的降糖药。

运动是抗糖好手

糖友介绍:梁之江,75岁,糖尿病病史19年,口服降糖药,早晚餐前注射胰岛素

谈起运动,首先要考虑有哪些运动适合自己,运动可分为高强度、中等强度、轻度运动和微轻度运动。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中等强度的运动。

我得了糖尿病以后,在60岁~65岁时选择骑自行车绕二环的运动方式,每周骑行32.7公里。

65岁~70岁时,因为车流量很大,我岁数也大了,自己就把运动内容改为每周爬香山一次。到70岁以后,我采取每周到公园进行5公里的快步走。

对于坐公交车,我也有一套乘车体系。我的乘车原则是两站以内要走路,两站到五站之间一般走路或者骑车,五站以上才会考虑坐车,这样就可以平时经常活动身体。

通过运动,我现在的血糖情况是空腹血糖7~7.5mmol/l,餐后血糖10~11mmol/l。虽然看起来这些值偏高,但考虑到我的年龄,血糖一直稳定在这个数值上还是比较满意的。

关于运动时间,应该根据糖友们的不同情况,自己掌握具体时间点。有些糖友会选择早餐后1小时左右运动,这样能消耗多余的能量。

我自己的运动频率是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的中强度运动,中强度运动时心率应是最大心率的60%~70%。

通过我自己的运动治疗,我认为第一要量力而行,第二要做有氧运动,第三是持之以恒。

专家点评:

中日友好医院大内科护士长赵芳:这位糖友得糖尿病以后能一直坚持运动,这点很好。他的血糖情况是可以空腹运动的,但要注意运动前要测一下血糖,如果血糖低于6.7mmol╱l时要加餐运动,要避免运动时低血糖的出现。

血糖监测很关键

糖友介绍:李瑞君,45岁,大学教授,糖尿病病程很短,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我是在单位体检中查出糖尿病的,当时空腹血糖11mmol╱l,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现在空腹血糖已经下降到6mmol╱l。

我认为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核心要素,其它几个治疗要素都是要围绕着血糖监测来进行的,比如运动量的大小要根据血糖高低来进行计划和调整。

我对血糖监测的感受是规律难寻,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不可能找到一种方法适合所有人。对个体来讲,年龄、性别、运动的不同、饮食的差异、工作强度的变化都会对你的血糖产生影响。

要想控好血糖波动,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饮食、运动、生活、心理上都要保持稳定。比如在饮食上,要尽量吃得种类多些,每天吃蔬菜、水果,主食的量要尽可能稳定。我前一段时间因为太太过生日,出去吃了一顿饭,晚饭吃到很晚,回家后也没去运动,在饮食和运动方面起了变化,结果第二天测血糖就升高了。

了解自己血糖波动的规律可以有效的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配合医生选择出最优的治疗方案。这样可以延缓并发症出现,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血糖监测最主要还是靠自己在家里进行监测。一台性能可靠的血糖仪必不可少,还要与主治医生一起制定监测计划,最后就是自己定期、定表实施监测,做血糖监测记录。

我根据自己的情况,每周在早晨空腹状态下测2~4次。我的经验是要听从医生的建议,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治疗。

专家点评: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周立新:首先要认识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当治疗糖尿病的医疗方案给到患者,不管是用胰岛素还是口服降糖药,评价方案的标准就是血糖监测,通过监测能反映出医生给您的方案是否适合,希望大家重视血糖监测,找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糖尿病

挂号科室:内科-内分泌科

温馨提示:
要根据自身体重定制合理的饮食计划,选择低血糖生成的食物。运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身体逐步适应,并在运动过程中逐步提高运动能力。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中老年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 常见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消瘦、乏力、视物不清[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饮食疗法、运动治疗、心理治疗

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