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5 15:50 来源:网友分享
慢性肾病很多人都中招
提及慢性肾病,多数人想到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等,实际上慢性肾脏疾病真正概念是:无论验尿、验血、做b超、ct、测量肾脏肾小球滤过率<60%,上述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只要出现异常、时间超过3个月,都叫“慢性肾病”(简称ckd)。
肾病专家谈:慢性肾脏病防治现状令人堪忧
据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唯一常委、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主任魏连波教授介绍,目前肾脏病预防和治疗上存在着典型的“四高”、“三低”现状。“四高”即发病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高、死亡率高、治疗费用高,而“三低”即发病的知晓率低、合理治疗率低、病发症知晓率低,这给肾脏病的防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而肾脏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也是一对“难兄难弟”,对于尿毒症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来说,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患冠心病的几率比普通人群高了20倍,心脏疾病是导致透析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最新研究表明,心脏与肾脏好比一对“难兄难弟”,肾病的发生会加速心脏病恶化,而心脏隐患又很可能加重肾病,即肾脏病与心脏病“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肾脏病治疗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如何保护好心脏。
对此,南方中西医肾病专家魏连波教授建议:正常人最好每年定期做一次尿常规检查,有必要的话做b超及肾功能检查;而有糖尿病的患者,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微量白蛋白,适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并积极接受规范化的治疗。
盘点慢性肾病防治八大误区
罹患慢性肾病早期出现水肿、血尿一半的几率还不到,而却有一些患者水肿、血尿是一过性的,纵使有水肿、血尿症状,往往几天甚至一周就自行消失了。有些患者很少定期体检,或在拿检验报告时发现肾功的指标刚刚高出上限一点点,却不够重视,认为“不就高那么一点点嘛”。慢性肾病在诊断和治疗上都普遍存在着误区,这些误区导致患者和家属抵触透析、不积极治疗,对慢性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十分不利。下面就请魏连波教授为典型的预防误区开纠正处方。
误区一:夜尿多没啥关系
眼睑小腿水肿、血尿、尿液颜色加深、尿中泡沫增多、高血压、夜间小便次数增多、夜间双腿抽筋这些是慢性肾病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夜间小便次数增多或是肾小管再吸收功能下降。
误区二:3毫米的肾结石不算啥
超过2毫米的肾结石可通过B超发现,尽管GFR正常,但已有肾损伤,属于CKD分型第一期,不能掉以轻心。
误区三:尿蛋白一个加号没什么大不了
尿蛋白一个加号表示尿蛋白在0.2g~1.0g/L,持续的阳性结果特别是加号较多时提示可能患有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肿瘤,应引起注意并应进一步检查或复查。
误区四:血肌酐150不要紧
国内检测肾功能最常见的指标是“血肌酐”,常见通用的指标范围是44-133umol/L,患者150认为只是高了一点点,他们根本不知道其危险性。当我们发现肾功的验血治疗出现异常时、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异常时,其实肾功能的损失已经不足50%了,也就是说两个肾脏相当于坏死了一个。
误区五:吃利尿药、降尿酸的药没什么事
慢性肾病的发病诱因多种多样,但临床证明以下人群的肾脏病发病率较其他人群要高:假如肾功能检查发现血肌酐超过1503umol/L,患者一定要小心利尿药、降尿酸等药物,此外,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菌素等)也易患肾脏疾病。
误区六:肾病患者感冒一下没事的
在我们日常接诊的患者中,有一种叫做“IgA”肾病的慢性肾病,经过问诊大多数患者表示在发病前的很短时间内存在“感冒”(专业称呼为“上呼吸道感染”)等,医学研究也证明了感冒这种常见的“小小疾病”却存在着诱发肾病的巨大风险,总之,肾病患者怕感冒。
误区七:肾脏不好,吃吃杨桃没什么
肾不好要少盐、低蛋白饮食,这个大家都懂,但一些肾病患者吃杨桃导致病情恶化或复发也存在,因此,肾炎患者最好少吃杨桃,此外,南方地区人们“海鲜、老虎汤、啤酒”的饮食习惯,致使南方地区出现高尿酸血症,即“痛风”的比例较其他地区高很多,继而引起的痛风性肾病、肾衰竭也很高,要注意饮食平衡。
误区八:水肿消了、尿蛋白正常,肾病就没了
很多患者经过医生一段时间的用药后,发现水肿消失了,尿蛋白也正常了,于是就不再接受治疗,这是大错特错。在临床医学上,蛋白尿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被称为疾病完全缓解,只有这种状态持续2年还不复发,才能叫做治愈,而且对CKD早期、持续的治疗是预防肾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要继续保持。
肾脏病高危人群需定期尿检
上述提到的早期表现其实也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有很多人并不一定出现,所以对患者而言,有症状出现是幸运的,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警示。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早期是无症状的,而中晚期表现出现后就已错过了可以逆转的治疗阶段。
据魏连波教授介绍,慢性肾病的常见诊断其实不是依靠肾功能血液指标的监测,而是通过尿液监测,尿液对肾脏疾病的检查具有:早期发现、性价比高的特点。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在最早期其实是尿液的异常开始的,这种异常起初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的自觉不舒服表现;尿液检查价格便宜、操作方便:价格不过10元左右、特殊项目最高的不过30元左右;留取尿液不用抽血等等。一旦尿液检查如出现尿蛋白、潜血(隐血)、红细胞、管型等异常指标,应该立刻找肾病专科医生进行进一步诊断。
多久体检一次?
正常人最好每年定期做一次尿常规检查,有必要的话做B超及肾功能检查;而有糖尿病的患者,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微量白蛋白,适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并积极接受规范化的治疗。
慢性肾病的诊治现分为“三级预防”
魏连波教授介绍,慢性肾病的诊治现分为“三级预防”:一是日常体检、自检提前发觉疾病;二是明确肾脏疾病后积极、正确、科学治疗,防止、延缓肾脏疾病加重出现尿毒症;三是当已经出现终末期肾病时仍要积极、正确治疗以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西医在慢性肾病的诊治过程中仍然起着不可或缺主导的作用,其疗效已在大量的慢性肾病临床诊疗中得以证实。虽然在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一直是困扰医生的难题。但相对于慢性肾病的严重后果而言,找到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并积极、规范化的治疗,依然是肾病患者的首选,因此,那些看了药品说明书后就抵触治疗的患者,是极其危险的。
相关资料:肾脏病素有“隐形杀手”和治疗中的“富贵病”之说。这是为何?肾脏疾病是一种顽固、疑难、隐匿的疾病,一旦延误了诊治,患者最后只能依靠支付巨额费用进行透析治疗来延续生命。于是国际肾脏病学会、国际肾脏病联合会于2006年确定每年3月份第二个星期四为“世界肾脏病日”,主要还是唤起全人类对慢性肾病的态度关注。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2008年北京地区20岁以上人群CKD的患病率为13%,即每10人至少有1人罹患CKD。目前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超过10%,尿毒症的患病率大约万分之3~5,我国大概有超过100万尿毒症病人需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目前已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有20~30万人,以每一名透析患者每年需花费10-15万治疗费用计算,国家每年支出的费用和患者家庭持续10年支付的费用,都是非常巨额的。因此,对于肾脏病,早防早治,始终是上策。
慢性反流性肾病临床表现各异。尿路感染发作次数、症状严重程度与反流程度和肾脏瘢痕程度无关,仅有一次感染病史的病例也可有严重反流。儿童发生第一次尿路感染不论其年龄、性别和症状严重程度均应进行有关检查。小儿常在4岁以下发病,以反复发作的尿感就诊。内科病者多为女性中青年,多因单侧肾萎缩、肾衰尿感症状,高血压等来就诊。
慢性反流性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尿路感染和多发生于排尿时的胁腹痛。尿路感染发生率有63%~88%;蛋白尿的发生率为34.5%~54.7%,也可为RN的首发症状,因常在严重瘢痕形成数年后出现,提示VUR已导致肾小球病变,为预后不良指征。即使术后VUR消失肾功能仍继续恶化。另外本病还具有潜伏性的特点,常在妊娠时因尿路感染、蛋白尿高血压先兆子痫或肾功能衰竭被首次发现。个别患者偶尔因其他原因接受影像学检查,而被发现单肾或双肾瘢痕或萎缩或因发现无症状菌尿而考虑到本病诊断。部分病例可长期无症状,直到肾功能不全进入尿毒症期才得以诊断。
慢性反流性肾病病程中常见高血压,在开始透析的患者中75%有高血压。在成功的抗反流手术数年后,也可发生高血压。高血压严重程度与反流程度和尿路梗阻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临床上高血压发生率为10.6%~38.1%,是RN的后期常见并发症;妊娠高血压(妊高征)可为 RN的首发症状。约4%严重妊高征病人有RN;可有夜尿、多尿、尿液浓缩功能异常;有10.2%~50%的RN可导致肾衰,一般发生肾衰的发病年龄在35 岁以下。约半数病例就诊时已有氮质血症。单侧性反流性肾脏病的肾衰,是由于并发了双侧肾的肾小球病变。本病还可有遗尿史(4%~20%),肾结石 (2.2%~18%)镜下或肉眼血尿等。
温馨提示:
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
肾病综合症简称肾病,是以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为主的症侯群,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临床特征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全身水肿。本病在小儿肾脏疾病中较为常见,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两大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又可分为单纯性肾病和肾炎性肾病、先天性肾病三型。小儿以单纯性肾病最为多见,约占儿童肾病综合征中的80%以上,此型发病年龄多在2-7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