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5 17:58 来源:网友分享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碰上有人生病住院,三婶四嫂七姑八姨都得来看看。关于探视,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陆清声想和大家讲几个奇葩事儿:
案例一。某主动脉瘤患者,入院后各项检查,手术指征明确,直系亲属签字同意。这时候,患者好友诸先生闻讯赶来探望,百般关切,谈及他朋友的朋友,同样的毛病,做同样的手术,关键是,效果并不好。
所以,诸先生提醒:你看看,千万要慎重啊,这年头世风日下,本来不需要开刀的病,医生为了骗你钱,也会忽悠你开刀的啦。
这个朋友来得可真及时!患者想,开刀这么大的事,我还是得慎重考虑,千万别上当。这样吧,明天预约好的手术先不做了!转脸就跟老婆说:你去把同意手术的单子要回来!
第二天下午,因为延误手术时机导致动脉瘤破裂,还在犹豫要不要手术的患者去世了。好心的探视者则无言以对……
案例二。某老年男,素体健。因腿部静脉瘤入院,行下肢微创支架植入术,手术很成功,病人很愉悦。当天下午,一波亲属来了,询问病情,表达关心,然后谈天说地……
护士劝阻提醒,无效。
不一会儿,又一波亲属来了,又是询问病情,表达关心,然后谈天说地……
护士劝阻提醒,还是无效。
万万没想到,和谐画风说变就变——聊得正欢的患者竟突发心梗!好在抢救及时,捡回来一条命,家属一度还怀疑是手术并发症,但真相其实是患者及其家属不听医嘱,长时间劳累加上心情激动诱发了心梗!
一件本来可以皆大欢喜的事情,结果搞得大家都不爽。
总的来说,我们是不太主张频繁探视病人的。为什么呢?
从病人的生理(或者说病情)看,往往不适合接待过多的探视。不管是手术病人还是一般病人,只要是住院,病人往往都需要休息和静养。这个道理我想大家都懂。
从另一个角度看,生病也是隐私。患者心理上往往也不希望别人来探视。另外,现在医院床位紧张人满为患,探视者一多就更拥挤,环境只会更差;探视者还会带进来外部的细菌,病人抵抗力本来就差,易受感染,同一病房的其他病人也遭殃;少数探视者还会带来负能量,或者表达关心的方式不恰当,也不利于病人恢复。
看病人不是闹洞房,有些事别做!
别搞“突然袭击” 很多人探视病人比较随性,招呼不打直接就去。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李蓉认为,这有可能让患者及其家属措手不及。尊重病人要从探视前的联系做起,要在对方认为方便的时候前往。事前也应该向病人家属初步了解病人的病情及病人的精神状态,做到心中有数。
探视时机要斟酌 住院和手术初期,病人临床症状一般都比较严重,各项检查、治疗较多,过多的探视既影响检查的正常进行,病人因病情影响也无力与之交流。同时,要尽量避开病人休息和医疗时间(比如医生查房以及治疗、护理),不宜在病人吃饭或休息时间前往探视。
探视时间10分钟为宜 “车轮战”式的探视和“集约型”的探视对患者健康非常不利。“通常健康人的注意力集中只有30~40分钟,病人身体虚弱,需要很好的休息,用10分钟左右来接待探视者就可以了。
千万不要扮演医生 治病是医生的事,作为探视者,千万不要扮演医生。每个病人的情况不同,对某人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另一个人可能毫无作用。所以,探视者不要提供缺乏临床实证的医疗建议与信息,比如某些补品、偏方、药材等,更不要说“某某某的病跟你一样,用了某某偏方就没事了”等。也不要对医生的诊断治疗妄加评论。
大嗓门要改一改 讲话的声音有必要强调一下, “大嗓门儿”探视者探视病人,说话声音要小点儿,最好不要在病房里接电话。走起路来声音很响的鞋子也不适宜穿到医院,在病房里手机铃声也应该调小或者干脆调成静音或振动。
让患者有机会诉苦 如果患者本人开始说痛道苦,怨天尤人,要接纳而不批评,把对方任何的情绪反应都视为正常。让患者有机会诉苦,宣泄情绪。一旦把苦闷转化为叙述,愁云惨雾也会暂时消散。
看完病号,回家只用肥皂洗手可不够!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控制科主任张波介绍,医院可分为安全区、普通区、感染区。
清洁区是指医生办公区域、就餐区域等,去了回家用肥皂洗手就可以。
感染区主要是指感染科等收治高传染性患者的科室,前往时应穿戴防护衣,戴口罩、手套、目镜,探望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不要接触。探望结束后要在医院洗手。
医院其他区域算作普通区域,比如大厅、诊疗室、护士站、电梯、住院病房、厕所,去了这些区域,回家后除肥皂洗手外,还要尽快更换衣物、洗头洗澡,更换的衣物要单独清洗,最好加入消毒液,如果是带水温选择的洗衣机,建议把水温设定在60℃~70℃。
有三个科室,探望者要特别注意:感染科,患者传染性高;呼吸科,如果是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最好不去探视;急诊,看急诊的人很多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其中就潜藏了传染病人。陪朋友去看急诊,回家最好洗头洗澡洗衣物。
另外,有几个科室的被探望者也很容易中招:烧伤科,外来人身上带有病菌,会给病人增加危险;血液科,原因和烧伤科类似,患者抵抗力低下;产科,还没有症状的流感患者或疱疹患者拥抱亲吻孩子,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