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呢 治疗糖尿病有什么好方法

2017-04-13 12:57 来源:网友分享

一、糖尿病的原因与哪些因素有关

  1、遗传基因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糖尿病遗传方式以多基因遗传为主,项坤三等基于多基因-多因子病理论,采用大标本,多个群体关联联合研究途径,对485例上海市和美国旧金山中国人中6个基因(或基因区)的限制性内切酶段长度多态性(RFLP)与2型DM的关联情况研究见到:胰岛素受体基因,载脂蛋白B(Apo-B)基因和载脂蛋白A1(Apo-A1)基因与中国人2型DM发病有一定关联,国内外已一致认识到,胰岛素受体基因改变是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相对不足的原因,2型DM本身即可伴脂质代谢紊乱,进一步研究可能会发现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更多有关基因。

  2、环境因素

  (1)体力活动:随增龄而体力活动减少,能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肌肉的废用性萎缩,还会使其摄取葡萄糖的能力降低。

  (2)饮食: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都已证实,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增多和膳食纤维的不足(食品太精太细),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并降低葡萄糖耐量,这些都有可能是老人患上老年糖尿病。

  (3)向心型肥胖,胰岛素抵抗:脂肪的向心性分布(腹型肥胖,躯干型肥胖,上半身肥胖或内脏型肥胖)系指网膜及肠系膜细胞增大,门脉中游离脂肪酸(FFA)浓度增高等一系列变化,门脉中FFA增多会导致VLDL,LDL生成增多,肝糖输出增多以及肝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减少,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也降低,可能还有受体后缺陷,再加上周围组织的同样变化,就构成了胰岛素抵抗,此时胰岛素的生物效应明显降低,故有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久之,会有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

二、怎样治疗糖尿病效果好呢

  运动疗法

  研究人员发现,运动可以预防dm的发生,每周至少运动1次的人,患的危险性比每周运动不到1次的人低36%。运动又能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糖耐量,并增加其胰岛素敏感性。运动疗法是指dm患者长期规律的运动锻炼而言,主要适用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患者,尤其以肥胖者效果更佳,但必须慎重确定运动的对象,老年患者进行运动时应严格掌握指征,因年龄大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以及dm所特有的微循环障碍,心、脑、下肢的动脉硬化。故正确掌握运动疗法及其护理已成为广大dm患者的迫切需要,刚开始的运动量不能过度,运动方式以散步为宜,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运动的强度可以心率作为指标,运动前应用5~10 min的热身和放松,每周散步3~4次,每次30 min左右。重视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出现呼吸费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及时停止运动。

  饮食疗法

  凡新诊断的老年人葡萄糖耐量降低及niddm应立即开始饮食疗法。饮食治疗的宗旨是控制血糖,减轻体重,改善脂类代谢,通过合适的营养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对于老年、肥胖、病情较轻者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对老年患者的食疗,美国仍沿用对成人niddm患者的建议,即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10%~20%,脂肪占30%,碳水化合物占50%~60%。而日本糖尿病协会推荐的食品交换法是将食品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产生的总热量及其重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找出其中的规律,使复杂的计算简单化,容易掌握,因此,食品交换法是目前最合理的饮食疗法

  胰岛素治疗

  研究表明,体内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或极度胰岛素抵抗,这类患者用减轻胰岛素抵抗措施,合并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理想,需外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的用法:很多学者建议对配合较好的老年dm患者每天应用1次胰岛素,然而由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几乎有一半的患者不得不换成每天2~3次注射。如全日胰岛素总量分2次注射,则总剂量的2/3应在早餐前皮下注射,其余1/3应在晚餐前皮下注射;如分3次注射,早餐前剂量应最大(40%),午晚餐前各30%。

三、糖尿病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1、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临床可根据起病年龄,起病缓急,酮症易感以及是否胰岛素治疗等初步对1型或2型糖尿病作出鉴别,但临床上常遇到不少病例仅根据临床表现难以鉴别,需全面综合考虑,以便采取合理治疗方案。

  2、肝源性糖尿病:肝脏与糖代谢密切相关,在糖原异生,糖原合成,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释放等方面均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肝病患者糖代谢紊乱比较常见,文献报告,肝硬化患者约30%可表现为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肝脏疾病引起糖耐量异常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肝脏糖原合成降低,胰岛素抵抗(可能由游离脂肪酸升高,胰岛素受体减少和胰岛素受体后异常等所致)和激素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胰升糖素水平明显升高)等有关。

  肝硬化治疗过程中所应用的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治疗腹水,可致低钾),β受体阻断药(治疗门脉高压)也可能抑制胰岛素的释放。

  3、胰源性糖尿病:许多胰腺疾病如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腺肿瘤术后及原发性和继发性血色病(多由长期多次输血致过多的铁质沉积于脏器,包括胰腺,致其纤维化和退行性变等),可导致胰岛素分泌的相对或绝对缺乏,出现糖尿病,大多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但由于同时有胰岛A细胞量的减少,故胰岛素的需要量相对少。

四、糖尿病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1.多尿

  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2.多饮

  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3.多食

  多食的机制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倾向是葡萄糖利用率(进出组织细胞前后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降低所致,正常人空腹时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缩小,刺激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摄食后血糖升高,动静脉血中浓度差加大(大于0.829mmoL/L),摄食中枢受抑制,饱腹中枢兴奋,摄食要求消失,然而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或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虽然血糖处于高水平,但动静脉血中葡萄糖的浓度差很小,组织细胞实际上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摄食中枢,引起饥饿,多食,另外,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泄,因此机体实际上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亦引起食欲亢进。

  4.体重下降

  糖尿病患者尽管食欲和食量正常,甚至增加,但体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一旦糖尿病经合理的治疗,获得良好控制后,体重下降可控制,甚至有所回升,如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重持续下降或明显消瘦,提示可能代谢控制不佳或合并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糖尿病

挂号科室:内科-内分泌科

温馨提示:
要根据自身体重定制合理的饮食计划,选择低血糖生成的食物。运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身体逐步适应,并在运动过程中逐步提高运动能力。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中老年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 常见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消瘦、乏力、视物不清[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饮食疗法、运动治疗、心理治疗

内分泌科内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