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4 09:25 来源:网友分享
1、低血糖 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很多,可以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
2、糖尿病 糖尿病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常也有出汗异常增多等现象。但患者同时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通过血糖检查和尿糖检查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3、甲亢 即甲状腺机能亢进。怕热多汗是这一疾病的特征之一。而且还表现为精神紧张、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难以入睡等症状。另外,患了甲亢,食欲增大吃得多,人反而消瘦。甲亢时胃肠功能增强,多数患者大便次数增多,同时有心慌、工作效率下降症状。
4、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阵发性,有时也可以持续性出汗,但阵发性发作时面部潮红或变白可同时发生。还会出现心慌、手抖、四肢发凉等。但本病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头痛症状。
不少人都知道,汗液中含有较多的氯化钠,出汗多应该补充食盐,但对出汗后应当补充钙却有所忽略。
以上就是后背出汗多一些原因的介绍了,可以通过以上的原因来了解自己的问题。
出汗多的食疗方法
(1) 百合粥
材料: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
用法:将百合洗净与米同煮,待熟时加入白糖再煮10分钟,即可食用,吃饱。
功效:润肺止汗、适用於肺热汗多。
(2) 黄蓍粥
材料:黄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用法:将黄蓍煎汁,用汁煮米为粥,放入白糖调味温服。
功效:固表止汗,用於表虚自汗。
(3) 浮小麦饮
材料:浮小麦15克,红糖适量。
用法:熬浮小麦汁100毫升,加红糖调味。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小儿夜间盗汗或白天睡着出汗等症。
(4)小麦山药汤
材料:浮小麦15克,山药15克,白糖少许。
用法:二药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调味,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功效:补气敛汗。
(5) 参归腰子
材料:人参10克,当归8克,猪腰子1个,姜、葱、盐适量。
用法:将参、归切薄片,腰子去肾盂切碎,与姜、葱、盐同放于盆内,加水适量,煮烂食之。
功效:补虚敛汗。主治病后虚弱而致的自汗或盗汗。
(6) 生地黄鸡
材料:生地黄150克,乌肉鸡1只,饴糖100克。
用法:将生地黄切碎与饴糖拌匀,放入鸡腹内蒸熟即成。
功效:滋阴止盗汗。
针刺治疗
取双手“合谷穴”,用1.5寸长的毫针,快速进针5—7分深度,留针15—30分钟,留针期间轻轻捻转提插毫针3—4次,以加强针感。每日1次,连用5—8次。同法,足汗多者,取双足“三阴交穴”针刺,进针深度约1寸许。
常用食疗验方
中医治疗多汗,根据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降火、回阳敛阴等。中医称“汗为心液”,“汗者,精气也”,对多汗证应及时处治。
常用的止汗固涩中药有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须等,有止汗作用的食品有乌梅、黑豆、桃干等。
1、五味子,大枣,桃干,水煎服,用于阴虚盗汗;
2、生黄芪,大枣,浮小麦,水煎服,频频下咽,用于气虚多汗;
3、黑豆,先泡半日,慢火煮熟,加入适量乌梅、桃干,白糖调好口味,吃豆喝汤。
4、人参、党参、沙参、黄芪等选一种炖腔骨或母鸡、乳鸽,对气虚引起的多汗有效;
5、五味子、五倍子研粉,冰片两克混匀,置脐窝处,外盖纱布,对盗汗也有一定的疗效;
出汗过后,特别是大汗淋漓之后,易感外邪,应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被,避免受风着凉。
此外,血液的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偏低也会出现多汗,因此多汗者口味不能太淡,输液中盐分也不能太少,饮食中应及时多摄入蛋白,如肉、蛋、奶等。调料中花椒、大料、辣椒、桂皮、姜等辛温之物多能发汗,不宜多用。
1、减少运动量。夏天本来就温度高,如果再增加运动量,代谢会更旺盛,汗腺就会分泌更多的汗液。所以减少排汗就要减少运动。俗话说得好,夏日炎炎正好眠,夏天多休息也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2、减少外出。夏天室外温度很高,为了避免中暑,应尽量少外出,室内温度相对较低,排汗也相对减少。即使要外出也要避免温度最高的时段出门,出门尽量走在有遮挡物的树荫下,减少太阳直射。
3、喝冰饮。夏天大家都最喜欢吃冰冷的食物和饮料,不仅可以止渴,还能降温,减少身体代谢和排汗量。
4、多喝水。夏天温度高、排汗多,要多喝点水,补充身体对水的需求,保持身体平衡,也能降低体温,从而减少排汗。
5、心里解压。夏天温度高,出汗也是正常 的事情,但是有时候多出汗是因为人体感到紧张或者害怕而导致的,所以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靠自己纾解心里压力,精神上感觉放松了,也就不会出那么多的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