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7 14:17 来源:网友分享
病因
小儿脓窠疱多因素体气虚,脾虚不运,则湿浊内停,兼之湿热邪毒外袭所致。也有因蚊虫、跳蚤叮咬,或患其他瘙痒性皮肤病,搔抓损破染毒所致。
西医:小儿脓窠疮具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感染的特性,易在儿童中流行。病原菌主要为凝固梅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单独或混合感染。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皮肤浸渍等,都易使病菌侵入皮肤繁殖,为促发本病创造有利条件。
症状
皮疹好发于小腿,其次为大腿、臀部和腰部。 皮疹初起为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水疱,迅即变为脓疱。疱壁较厚,不易溃破,脓疱周围绕以红晕。皮损继续向外围及深处发展,数日后结成暗褐色厚痂。痂皮脱落后,形成典型的1~2厘米直径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脓性火山口状溃疡,绕以红色硬实边缘。一般经2~4周愈合,留有瘢痕。往往反复化脓结痂,有的可形成蛎壳样厚痂。皮疹数目不等,常为数个至数十个。 自觉灼热疼痛,也可有痒感。 一般无全身症状,较重者可伴有发热、口渴、疲乏不适等全身症状。附近淋巴结常肿大。 病程常可持续数周以上,积极治疗可缩短病程。
诊断
根据以上症状及体征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1.丘疹性荨麻疹
在风团样红斑上出现丘疹或水疱,好发四肢、躯干,成批出现,反复发生,瘙痒症状突出。
2.水痘
发疹时常伴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在1~2天内散发全身,主要为绿豆至黄豆大小水疱,同时见红斑、丘疹、水疱、结痂各时期的皮疹;口腔黏膜常受累。
3.湿疹
皮损为多形性,瘙痒较明显,易反复发作。
4.皮下坏疽
急性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绝大多数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发病后皮下组织广泛坏死,进展迅速,冬季和潮冷地区发病率高,死亡率也很高。皮肤有局限性红肿,触之硬,指压时变白,进而红肿区扩展迅速,或皮肤红硬的中央呈暗红色,或有漂浮感。多半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偶为绿脓杆菌或绿色链球菌,气性坏疽由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生孢子梭状芽胞杆菌及溶组织梭状芽胞杆菌等厌氧菌,通常数种细菌混合感染更为常见。特别容易引起感染性休克。
1.宜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 2.宜吃高热量的食物; 3.宜吃含锌高的食物。
牡蛎
牡蛎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锌元素以及蛋白质,有利于增加机体抵抗力。每次5-6个,蒜蓉清蒸以后食用。
腌酱菜
纤维素含量高、维生素含量高,具有增加机体抵抗力的作用。100-200g,鸡蛋炒食。
西红柿
维生素含量高,味酸甜,特别是里面的维生素C,对天疱疮有促进组织恢复的作用。每日3-4个,直接食用。
1.忌吃热燥性的食物; 2.忌吃酒精类的食物。
酒精性饮料
具有刺激性,造成皮疹的充血,不利于皮疹的恢复。换用无酒精饮料。
辣椒
辛辣、刺激,不利于组织的修复。且具有增加天疱疮的可能。换用其他无辣以及刺激性的调味料,如香菜。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宜食木耳、番茄、胡萝卜、香菇、花生、百合、海蜇、杏仁、莲子、梨、荸荠、香蕉、牛奶、黄豆、动物肝脏等。
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不吃腌渍变质的鱼、肉、酸菜等;另外,肿瘤患者应少食油炸、油煎、肥肉等油腻、不宜消化的食物。
【证见】 皮疹为脓疱、脓痂及脓性溃疡,自觉灼热疼痛,可伴有发热,疲乏不适,口干渴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合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龙胆草、栀子、木通、黄芩、野菊花各9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若素体气虚者或日久脾虚气弱者,酌加党参(或太子参)、生黄芪各15~18克、白术、茯苓各9克,并适当减少苦寒之品。
2.中成药
(1)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每日2次,肌肉注射。
(2)双黄连注射液,每次2.4~3.0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3)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说明:如患儿年龄较小,上述各方药的剂量宜酌情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