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7 09:39 来源:网友分享
引发心慌的原因有很多,部分患者是由于其他疾病的引发,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等都会引发心慌。当然有的患者是由于自身的情绪所致,忧郁、过度悲伤等容易引起心慌。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素质低,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心慌不定。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出现心慌的时候要区别处理。年轻人或中年人,没有什么原因常感心慌、手抖、出汗、易发脾气、易饿而吃得多,但消瘦得很明显,怕热,这往往提示可能患了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症状均是基础代谢增高所致。如果心慌的同时伴尿量减少、双下肢浮肿,严重时浮肿可遍及全身,夜间不能平卧,一平躺就感到喘不上气,并常感小腹部及右上腹胀痛,且有食欲不振,这可能出现了心力衰竭。常感到心慌,并伴心痛、头晕、夜间失眠、多梦、健忘等,如测量血压发现血压尚正常时,则可能为神经衰弱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
出现心悸时,可深呼吸后屏气1—2秒,然后慢慢呼出,使心跳减慢。刺激喉部,产生作呕反应,亦可减慢心率。有的患者通过简单的情绪控制和心理暗示是不起作用的,心慌还是频频发生。
饮食和日常生活保健当中该注意什么?专家建议从饮食、生活、药膳等面向着手,透过多面向调养的方式,才能降低发生心悸的机会。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觉或心慌感。专家表示,心悸的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日常饮食调理。
在饮食方面,常心悸的人应节制个人的食量,尤其是不要吃太饱,以便防止心脏负担过重的情形发生;肥甘厚味的食物也不可以碰,因为吃太多的人必伤脾胃,进而助湿生痰,当痰饮内生的时候将导致心悸;酒类、辛辣类食物也应避之则吉,以便预防因耗伤心阴而导致心悸发作。
在生活方面,心悸患者要有适当的休息、睡眠的时间,老年人尤其要注意,睡觉的时间不可以太短,这样才能促使心血得充、心神得养;气候变化也应适时留意,避免身体受到各种外邪侵犯而诱发心悸或导致病情加重,中医认为,做到“形劳而不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心悸病人应该多散散步、打打太极拳、做气功、户外慢跑等不剧烈的运动,以便增强心脏的功能,这样就可望降低心悸发生的机会。
在食疗方面,百合粥、麦门冬粥、生姜粥等药膳粥也可以帮助改善心悸,百合粥需准备百合20克、白米50克,将百合、白米一起煮成粥即可,适合用于心气或心阴不足的人;麦冬粥需准备麦门冬50克、白米50克,先将麦门冬捣烂后取汁去残渣,然后跟放入煮好的白米粥即可,适合用于阴虚火旺的人;生姜粥需准备生姜5克、白米50克,先把生姜切成片状,然后跟白米一起煮成粥即可,适合用于饮邪凌心的心悸。 只要心悸患者从上述饮食、生活、食疗三方面来综合调养,坚持一段时间后,自然不会再有“”这类的困扰问题了。
其一:心慌者饭后不宜立即就寝,因饭后迷走神经趋向兴奋,抑制心跳,可能使缓慢 心律失常者发生意外事故。平时注意预防感冒、发烧。因为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心率每分钟会增加8至10次,会诱发心律失常。
其二:无论是哪种心律失常,除了坚持规范的治疗,调整生活方式也不可或缺。饮食上不要过饱,少喝浓咖啡、浓茶。坚持轻度体力活动或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其三:出现心律失常时,一方面要摸脉搏及时掌握一些有助诊断的信息,另一方面如果心跳太快,每分钟超过100次,还可以做简单的自救。如果症状仍不能缓解,就需要尽快去检查。
其四:心律失常往往是阵发 的,因此感到有心慌、头晕等不适时最好自己先做出初步判断,最简单方法就是摸脉。脉搏过快、过慢或不齐往往提示有心律失常。
其五:有的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就可以消除不适症状,一般无碍健康,但如果有冠心病、心肌炎、风心病等器质心脏病,如不加注意则会导致严重后果。
胸痛。如果患有冠心病、心包炎、心绞痛、心肌病患者在发生心悸时就常常伴随着胸痛。像心绞痛,疼痛多位于胸骨后、向左肩、疼痛每次发作一般为4分钟左右,不超过15分钟。原因可能是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冷等因素。注意休息,疼痛便可缓解。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多见于心功能不全造成的。呼吸困难比较轻的,比如心肌炎、心包炎、肺源性心脏病等。比较严重的像心源性哮喘。因为血中氧合血红蛋白浓度降低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心律不正常对心功能的影响有时可为查明病因提供线索。
昏厥抽搐。多为不同病因引起的严重心律失常所致,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引起的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
心慌发热。像出现心悸病症的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肌炎等发热性疾病都会出现发热症状。出现这种情况注意要观察热型及其他症状、以免耽误治疗。
药物导致。很多精神病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三环类抗抑郁药等都会导致心律失常,心律失常过速、过慢、跳动不齐都会导致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