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5 11:03 来源:网友分享
1.常规治疗 主要治疗原发病,改善肾功能,氧疗。合并肺部感染时可选用敏感而无肾毒性的抗生素,一般应用青霉素族抗生素。合并心衰时可给予半量或1/3量的洋地黄制剂或血管扩张剂如酚妥拉明,用法为5%葡萄糖250ml+酚妥拉明10mg,1次/d,静滴。
2.择优方案 为血液透析治疗,可迅速获得疗效。
3.康复治疗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常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易产生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使病情迅速加剧,因此家人要注意和患者沟通,消除紧张情绪。住院患者要注意和医护人员配合,以利于病情的恢复。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认识到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规律,勇敢地面对疾病,发挥主观能动性,住院期间应积极向医生了解病情,了解疾病的性质、病理过程,配合医生做特殊检查如肾穿刺活检等,还可以阅读有关肾病的书籍,了解有关防护调养知识,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老年人由于老年性动脉硬化等诸方面的原因,调节功能减退,同时肾脏血流量减少,肌酐清除率可降至正常人的一半,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减退,药物半衰期延长,容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故在用药方面应遵医嘱,并仔细阅读说明书,禁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慢性肾衰的早期治疗,对延缓病情发展、改善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对于中晚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来说,饮食和药物治疗也可使其症状缓解,透析时间推迟。在应用非透析治疗时,需以营养疗法为基础,配合应用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药物,对氮质血症明显的病人,可加用肠道导泻或口服吸附疗法。目前也有采用中药药浴疗法,中药外敷法等,有待于进一步摸索。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特别是尿毒症性肺炎患者,应以休息为主,其运动是在休息基础上进行的运动,可考虑练太极拳等,不宜做剧烈运动。
尿毒症性肺炎的预防应该首先做好尿毒症的预防,临床预防的对象是健康人群和无症状患者,首先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多囊肾、系统性红斑狼疮、尿路梗阻的患者应采取一级及二级预防措施,对这些患者进行健康咨询,即对个人进行劝告,改变其行为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
①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普查,定期复查尿常规及肾功能,早期发现疾病。
②消除慢性肾功能衰竭恶化危险因素如感染、心衰、脱水或治疗不当。
③坚持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治疗,如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IgA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都需要坚持长期治疗。
④饮食治疗:应用低蛋白、低磷饮食,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肾脏排出代谢产物的能力下降,体内毒素堆积,这些毒素基本上都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所以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但是过多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又可引起营养不良,造成低蛋白血症,所以对于慢性肾衰病人要进行营养疗法,宜用高效价的蛋白质,如鸡蛋、牛奶、鱼肉、瘦肉等,少食用植物蛋白(如豆制品),保证足够的热量,并补充维生素C及维生素B。
⑤禁用或慎用对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
⑥如发现尿量减少,水肿加重,夜尿增多等,应及时到医院就诊。⑦对于已明确为尿毒症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不能平卧、痰中带血,考虑合并尿毒症性肺水肿,直立即到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肺在全身器官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肺直接与外部环境相通,与外界环境相联系。所以肺既受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又受内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全身各系统疾病,均可导致呼吸系统的改变。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许多感染、毒素、免疫等因素均可以对肺部产生不良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对肺部的直接作用即感染,同时可能对肺脏产生间接作用,如钠水潴留所致的肺水肿,即尿毒症性肺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因钠水潴留引起的肺水肿,能直接造成肺功能损害,另慢性肾衰时体内各种毒素可直接造成肺损伤,损害肾脏的病理过程同样可引起肺脏的改变,如硬皮病、韦格内肉芽肿、结节病和肺-肾综合征等。
近年来据国外学者报道引起尿毒症的常见病因依次为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而患有糖尿病肾病及高血压肾病的大多数为老年人,这些患者多合并有冠心病,故更易发生尿毒症性肺炎即尿毒症性肺水肿。而多囊肾患者一般要60岁左右才出现临床症状,故此类患者也多为老年人。
实验室检查:
化验检查:可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所有化验检查表现,如晚期并发肺间质纤维化,血气分析可出现低氧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表现,病原学检查常为阴性,胸腔积液常规检查为渗出液。
其他辅助检查:
1.影像学 胸部X线上的表现随病情的轻重与病程长短有所不同,分为4期:
(1)肺淤血期:表现为肺纹理增强,肺门影增大,中下肺野呈毛玻璃样改变。
(2)肺间质水肿期:肺门周围的支气管和血管断面外径增粗,边缘模糊,称为“袖口征”,可出现Kerley B线和A线。
(3)肺泡水肿期:弥漫性点片状阴影以及融合为大片阴影。
(4)肺间质纤维化期:肺野内多数条索状及网状阴影。
(5)其他:可出现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胸膜增厚,肺钙化等征象。
2.肺功能测定 肺活量减低,弥散功能减退。
温馨提示:
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季节交换时避免受凉。避免过度疲劳,感冒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尽早防治上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