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0 09:13 来源:网友分享
餐餐大鱼大肉,血管容易堵。一天两包烟,血管易“中毒”。高血压、糖尿病也会拖累心脑血管。没有症状或不加控制的高血压,是引发诸多血管病的导火索。高血糖不仅累及微血管,还会导致大血管病变,血糖高的人,脑卒中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
要知道:减掉血管的“天敌”
上海东方医院心内科主任陈发东介绍,人体每6.5平方厘米的皮肤上就分布着长约6.1米的血管。好的血管让人看着特别舒服:动脉血管富有活力,血管口径大,管壁光滑、柔软,弹性好,输送血液的能力也最强。可有些人的血管不免让人捏一把汗,就像家中的自来水管一样,用的时间长了,管道内壁就要结垢、生锈,逐渐导致管道受阻而无法供水。血液中的“水垢”是指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它们在血管壁上越积越多,形成如同黄色小米粥样的斑块,久而久之,使血管壁弹力下降,血液流动受阻,最终因缺血而引起心、脑血管病。专家指出,血管斑块变大,从30岁以后就加速了,再加上现代人活得越来越累、吃得越来越不健康、运动得越来越少,不知不觉中加速了血管的衰老和损坏。
另外,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席晓薇表示,女性从45岁左右开始进入更年期,体内对心脏有保护作用的雌激素水平开始下降,心脏病风险明显增加。并且,女性一旦发病,进展往往比男性快,病情更重,因此更要防范。因此,过了30岁,女性不仅要爱护容貌与肌肤,也要学会呵护、关爱血管。
常被大家忽视的还有下肢血管。如果脑血管有问题,出现心脏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2-3倍,可如果下肢血管有问题,这几率就会变成4倍。正常人皮肤上每平方毫米约有600根毛细血管,平时只开放100-200根,多运动能让更多的毛细血管开放,促进血液微循环;而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会逐渐累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个“不定时炸弹”,还会影响到毛细血管供血,并且随时可能被引爆。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通过筛查可经济高效检测出心血管危险因素近些年通过加强危险因素筛查,对危险因素的控制逐步改善。
要记住:减掉生活各种欲望
陈发东表示,人生必须学会“做减法”:首先,合理饮食,减少热量摄入,特别是少吃高胆固醇食物,如红肉、动物内脏等,多吃果蔬;其次,适量运动,把该消耗的热量消耗掉,改变久坐的坏习惯;再次,定期筛查,不管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定期体检,关注体重、腰围、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并将其努力控制在正常范围;最后,心理平衡,工作上、生活上、心理上都要给自己减负,人的期待、欲望、野心都是无止境的,凡事过于追求完美只会给自己的健康雪上加霜。
除此以外,陈发东强调,必要时应进行药物干预。一级预防的总体原则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中高危患者建议使用阿司匹林。具体来说,男性≥50岁或女性绝经期后、高血压(血压控制到<150/90mmHg)、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体质系数≥28kg/m2)、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吸烟 ,合并上述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d;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建议使用阿司匹林。
要清楚:三岁起减掉多余的盐分
“我们检查发现,3岁孩子的血管内壁已经变得毛毛糙糙、皱皱巴巴的了。”北京原急救中心营养科主任医师王蕾说着拿起来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正常的血管就像这个杯子,是很清亮的,但是如果我们在里面装满蜂蜜呢?再加点盐呢?这水是不是就又稠又黏了?”大家纷纷点头。
王蕾解释,当人吃了过甜过咸的食物后,血细胞出现高渗现象,会吸收周围组织的水分,于是血管壁细胞的水分被血液细胞吸过来,血管壁细胞变得皱皱巴巴的。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注意补充水分,时间长了,血管壁细胞就难以恢复了。不光滑的血管壁更容易引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
由此说来,保护心脑血管不只是老年人要关心的事,而应该从小做起。如何维护孩子的血管健康呢?王蕾建议,在家庭全面推行少盐少糖的同时,还要给孩子分开做饭。“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盐不超过5g,小孩每天不能超过3g,一岁以内的孩子每天不超过1g,别拿你自己的口味去衡量孩子。”除了少盐少糖,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充足也是保护血管壁的有力方式。
此外,从小让孩子适应冷热交替淋浴,也能帮助血管清理“垃圾”,但水温不宜相差太大,而且要以温水结束淋浴。家长还应该培养孩子按时合理作息的习惯,避免熬夜等不规律生活对孩子心脏和血管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