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2 07:29 来源:网友分享
1、营养性脚肿,多由于老人进食少,优质蛋白缺乏,消化功能减弱引起的。厌食而又脚肿的话就是这个原因。
2、下腔静脉性脚肿,主要由下腔静脉回流不畅导致的,一般表现为一只脚先肿,单侧脚肿。
3、气候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引起脚肿,天热时,人体的周围血管大多处于扩张状态,使毛细血管充血,所以使皮肤、皮下及软组织均呈现轻度的肿胀,同热胀冷缩是一个道理。
4、全身性疾病引发的脚肿。象患有心脏病、心功能减退以及肾病的老年人,多有脚肿的现象。比如肾炎就可以引起脚肿,某些脚肿可能是一种疾病的预兆,要引起重视。高血压也可引起脚肿。
5、功能性脚肿。虽说不严重,但可持续数年,且至今原因不明。
6、钠盐摄入过多、用药不当以及因局部感染,如脚气病等引发的脚肿,在老年人中也较为常见。
7、特发性脚肿:多见老年女性,多双脚同时出现,程度较轻,常在站立时间较长或劳累时出现,若平卧或休息后可逐渐消失。
对于易浮肿体质的人来说,夏季总是特别难过。稍微吃点过凉或者过咸的食物,都会出现水肿的症状。造成水肿的原因千差万别,但别着急,这里推荐您在夏季里多吃以下食物,可消肿利湿,远离浮肿困扰。
“肿”了的原因
1、生理反应。浮肿和月经有关。在经期,你的雌激素激增,而孕酮减少,这种情况导致身体很容易储水,变得浮肿。
2、过多的盐分。淀粉类、糖、咸的食物,这些食物的配料里含水分不多,它们会吸收掉身体的水分,而导致水分滞留体内。
3、酒精和药物。比如怀孕的女性大约喝上一两杯酒之后,就会有浮肿现象发生。而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抗组胺剂,某些抗抑郁药和抗生素,服用之后也可能会增加1-2磅的水。
4、缺乏运动。如果你很少运动,那么身体里的水分就很容易聚集。
消肿食物
1、薏仁
薏仁绝对是女人消除水肿的第一利器,薏仁可以促进血液和水分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作用,且清血解毒,对斑点和青春期的痘痘都非常有效。用薏仁搭配银耳熬汤水,可祛湿养颜;搭配绿豆熬粥,有解毒利水的功效。由于薏仁不容易煮熟,所以煮之前最好泡一下。
2、红豆
红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利水、清热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夏天人体易水肿,喝红豆汤不失为一种好的消肿食疗方法。红豆与冬瓜同煮,可治疗全身水肿;用红豆和海带同煮,可改善便秘。
根据引起水肿原因不同,需要进行的实验室检查也不尽相同。临床常见的水肿往往由于一些重要的系统或器官的疾病所引起,故除水肿的一般实验室检查外,还需要针对其原发病进行检查,以确定水肿的治疗和估计水肿的预后。对于全身性水肿的患者一般应考虑进行下列的实验室检查。
1.二血浆蛋白与清蛋白的测定
如血浆蛋白低于 55克/升或清蛋白低于23 克/升,表示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其中清蛋白的降低尤为重要。血浆蛋白与清蛋白降低常见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及营养不良。
2.尿检查与肾功能试验
有全身性水肿时应检查尿内是否有蛋白、红细胞及管型等。如无蛋白尿很可能水肿不是由心脏或肾脏病引起。心力衰竭患者常有轻度或中度蛋白尿,而持久性重度蛋白尿为肾病综合征的特征。持久性蛋白尿,尿中红细胞与管型增多,伴有肾功能明显减退者常提示水肿为肾脏病所致;心力衰竭患者虽亦可有上述表现,但尿检查和肾功能的改变在程度上一般都比较轻。与水肿有关的肾功能试验,常选用酚磺肽亦称酚红试验、尿浓缩和稀释试验、脲澄清试验等,目的是测定肾脏的排泄功能。
3.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如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者应考虑此水肿可能与贫血有关。
4.计算水和钠盐的每日摄入量和排出量
计算每日水和钠盐的摄人量和排出量,必要时测定血浆氯化钠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水、盐的潴留情况。
孕妇久站或久坐后,下肢可以出现凹陷性水肿,但经卧床后即能消退,这是妊娠期的生理现象。不能忽略了孕妇水肿,如果休息后水肿亦不消退,且有加重趋势,水肿由脚或踝部向全身发展,这就是异常现象。
不能忽略了孕妇水肿,怀孕后出现这类情况应到医院就诊。首先要考虑是否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诊断时要根据导致水肿的全身性疾病来鉴别,如心源性水肿,肾病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仅在妊娠时发生的一种特殊疾病,多在妊娠20周以后发病,随着妊娠终止将自愈。其发病过程多由轻到重,水肿一般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由下肢末端开始,严重时向上发展,还可以出现高血压和蛋白尿,凡血压高于17.3/12kPa(130/90mmHg)或比原来血压增加4 /21CPa(30/15mmHg)均属正常。
蛋白尿就是孕妇的尿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说明肾脏功能受到一定的损害。这三种症状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并发。妊高征使母体各器官缺血、缺氧,对母体和胎儿均有严重的危害,孕妇可能并发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脑水肿,脑溢血,脑栓塞和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甚至造成孕妇及胎儿死亡。
妊高征会导致胎儿在宫内发育迟缓、窘迫、死胎、早产,新生儿的死亡率也相对增加。
因此,孕妇应识别和重视妊高征的早期症状,认识其严重性,积极进行治疗,以控制症状的发展,并做好孕期与产时的母亲及胎儿的监护,顺利渡过妊娠期和分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