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衰竭怎么办 引发多发性骨髓瘤的病因

2018-06-13 07:42 来源:网友分享

一、多发性骨髓瘤出现衰竭怎么办

  1.治疗原则

  (1)一般情况下,无症状MM患者,无需治疗;症状性骨髓瘤才开始治疗。

  (2)对高危的无症状MM患者80%可在2年内转化为MM,可早期治疗干预。

  高危的无症状MM的定义为:①骨髓中异常浆细胞≥60%;②肌酐清除率<40ml/分;③血清游离轻链比值≥100;④骨骼影像学检查出现以下活动性病变证据:核磁共振(MRI)≥1个以上骨损害;PET-CT阳性;全身低剂量CT发现>5m的骨损害。

  2.一般治疗

  (1)血红蛋白低于60g/L 输注红细胞或必要时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2)高钙血症等渗盐水水化,强的松,降钙素,双膦酸盐药物,原发病治疗。

  (3)高尿酸血症水化,别嘌呤醇口服。

  (4)高黏滞血症 原发病治疗,必要时临时性血浆交换。

  (5)肾功能衰竭 原发病治疗,必要时血液透析。

  (6)感染 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对反复感染的患者,定期预防性丙种球蛋白注射有效。

  3.化疗

  常用药物包括:①靶向药物 目前主要为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卡非佐米)和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或泊马度胺)2种;②传统化疗药物 包括马法兰、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等;③糖皮质激素 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等。

  常用的化疗方案组合为: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或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传统化疗药物+糖皮质激素;或传统化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属于传统化疗方案)。

  已证明,含有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新药的方案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化疗方案。故MM患者应尽量采用包含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新药的方案治疗。

  (1)适合做自体移植的患者 采用不含马法兰的联合方案,避免其对造血干细胞的损伤;

  (2)不适合做自体移植的患者 如年龄大于65岁老年患者,传统药物可选用含马法兰的联合方案。

  4.造血干细胞移植

  所有有条件的患者均推荐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部分年轻高危的患者可以酌情考虑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5.放疗

  用于局限性骨髓瘤、局部骨痛及有脊髓压迫症状者。

二、多发性骨髓瘤有哪些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起病徐缓,早期无明显症状,容易被误诊。MM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有贫血、骨痛、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症状、高钙血症、淀粉样变等。

  1.骨痛、骨骼变形和病理骨折

  骨髓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溶解、破坏,骨骼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由于瘤细胞对骨质破坏,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多处骨折同时存在。

  2.贫血和出血

  贫血较常见,为首发症状,早期贫血轻,后期贫血严重。晚期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症状。皮肤黏膜出血较多见,严重者可见内脏及颅内出血。

  3.肝、脾、淋巴结和肾脏病变

  肝、脾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骨髓瘤肾。器官肿大或者异常肿物需要考虑髓外浆细胞瘤或者淀粉样变。

  4.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可出现肢体瘫痪、嗜睡、昏迷、复视、失明、视力减退。

  5.多发性骨髓瘤多见细菌感染

  亦可见真菌、病毒感染,最常见为细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病毒性带状庖疹也容易发生,尤其是治疗后免疫低下的患者。

三、多发性骨髓瘤的检查诊断

  1.生化常规检查

  血清异常球蛋白增多,而白蛋白正常或减少。尿凝溶蛋白(又称尿本周氏蛋白)半数阳性。

  在患者的蛋白电泳或M蛋白鉴定结果中会出现特征性的高尖的“M峰”或“M蛋白”。故常规生化检查中,若球蛋白总量增多或蛋白电泳中出现异常高尖的“M峰”,应到血液科就诊,除外骨髓瘤的诊断。

  2.血常规检查

  贫血多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血小板正常或偏低。

  3.骨髓检查

  浆细胞数目异常增多≥10%,为形态异常的原始或幼稚浆细胞。

  4.骨骼X线检查

  可见多发性溶骨性穿凿样骨质缺损区或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

  对于MM患者的骨损害,一般认为CT、核磁共振(MRI)等发现病变的机会早于X线检查;这些影像学手段检查对骨损害病变的敏感性依次为:PET-CT>MRI>CT>X线。

四、多发性骨髓瘤的病因是什么

  2004年在美国共有15,270个诊断病例,其中有11,070死亡,全球发生率为十万分之四。

  多发性骨髓瘤在台湾是第三常见的血癌。依行政院卫生署国民健康局台湾癌症登记小组统计分析:2006年,多发性骨髓瘤的新增病人数有377人 (男性:226人,女性:151人),发生个案数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生个案数的0.51%。大约200个癌症患者中,有一位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病友。男、女患者的比例约1.5:1。 台大医院以传统化疗治疗属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为28个月,7.3%可存活十年以上。

  多发性骨髓瘤好发于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并不是短时间产生临床症状的,其病情通常是渐进式的,且症状不明显,大部份病人是因疼痛,尤其是下背痛或骨折就医而被发现。

  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原因不明,推测和环境的化学物质、家族遗传和肥胖有关。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多发性骨髓瘤

挂号科室:骨科

温馨提示:
多吃抑制骨髓过度增生的食品,如海带、紫菜、裙带莱。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又称骨髓瘤、浆细胞骨髓瘤或Kahler病。直到1889年经Kahler详细报告病例后,多发性骨髓瘤才普遍为人们所了解和承认。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发病率估计为2~3/10万,男女比例为1.6:1,大多患者年龄>40岁,黑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所有人群 常见症状:溶骨性损害、 胸部隐痛、 瘤细胞浸润 、弥漫性骨质疏松、 广泛性骨质疏松[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药物治疗

骨外科外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