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2 08:56 来源:网友分享
食疗方: 蜜饯黄精 : 干黄精100克,蜂蜜200克。
将洗净的黄精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浸泡透发,大火煮滚,改用小火煎煮至熟烂,加蜂蜜再煮滚,调匀即可,待冷装瓶备用。
黄精补益精气,强筋健骨。每日食用3次,可治疗小儿下肢痿软无力症。
栗子糕 : 栗子(板栗)500克,白糖250克。
将栗子连壳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半小时,待冷,去壳和皮,放在碗中再上蒸锅蒸半小时。趁热取出,放在盆内,加入白糖,用勺压拌均匀,使成栗茸;填入膏模(或以塑料瓶盖、啤酒盖为模)压成饼状。排碟内即可。
栗子健脾益胃,补肾强筋,连续食用,可治疗久病体弱,小儿筋骨不健,因栗子可止血,故也可治吐血,鼻出血,便血等症。
患者宜多吃什么?
(1)牛奶:丰富钙质,对骨骼生长极为重要。
(2)鱼类:蛋白质的最佳来源,尤以沙丁鱼为最。
(3)菠菜:含丰富的维生素A、B、C以及矿物质、铁、钙、叶酸等,是绿色蔬菜的代表。
(4) 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极易被人体吸收,转换成维生素A,帮助骨骼与牙齿的发育。
(5) 柑桔:富含维生素 A 、 B 、 C 和钙。
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以纤维、骨组织类肿瘤样增生为特点的非遗传性疾患,又称为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可表现为单个骨组织或多骨病损,以畸形、疼痛和病理骨折为特点。约3%的多骨病损患者伴有内分泌紊乱,常见为性早熟和皮肤“牛奶咖啡斑”样病损(McCune-Albright综合征),极少数可出现肉瘤变。肉眼见病变部位骨膨胀,剖面显示骨密度变薄,与骨松质之间无明显界限,骨髓腔被灰白色结缔组织代替,从质韧到砂粒样逐渐移行,可有出血或囊性变,囊内为淡黄色液体。镜下见疏松的细胞性纤维组织代替正常骨组织,纤维组织背景下可见呈均匀分布、形态不一的骨小梁,这些幼稚的骨小梁彼此缺乏连接,无层板结构,纤细呈弓形或分支状,类似O、C、V、W等英文字母的形态。骨小梁的周围往往缺乏成排的成骨细胞。间质成纤维细胞大小一致,呈梭形或星形。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富于血管,有时还可见到骨样组织、软骨岛、破骨细胞。
骨纤维结构不良的发病原因不明,有人认为是内分沁紊乱所致,也有人认为是骨的发育异常所形成,但主要可能还是营养不良或个别营养成分严重丢失,所引发的骨结构发育不良。本病多发生在青少年。11―30岁为高发年龄范围。发生部位为一侧肢体的多数骨,以胫骨、股骨、颌骨较多见,肋骨、颅骨次之。
病变主要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及新生的骨小梁,纤维组织由纤细的梭形细胞构成,骨小梁一般较细长,形状不规则。
1.大体检查
病损一般呈膨胀性,外有完整包膜,病理表现在不同病例或同一病例不同病灶的内成分不同而异,有的呈灰红色,质地柔软,有的呈灰白色,质地坚韧。有的有砂粒感,有的坚如象牙骨。有的含有数量不等的透明软骨,也有的为囊性变,囊内含有浆液、血液等不同成分的内容物,外为纤维组织膜。
2.显微镜检查
病损内的基本改变为正常的骨髓组织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替代,在纤维结缔组织内有化生的骨组织。骨小梁呈纤维骨或编织骨,其基质内的纤维排列紊乱而无定向。一般的病损外缘无成骨细胞包绕,仅在发展快的病损内,编织骨周边有排列成行的成骨细胞。病损内有的可见黏液变性,多核巨细胞或软骨岛。有的部位有破骨细胞活动。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其内有骨小梁,周围有活跃的成骨细胞(HE染色×10)。
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多在10岁左右发病,常在青年期就诊,伴内分泌紊乱者可在3~4岁发病,甚至在出生后即有症状。本病可发生在任何骨骼,四肢单发性病变常位于近侧骨端,可局限或向骨干扩散,多发于股骨、胫骨、腓骨和骨盆,常偏于一侧肢体;双侧受累者,并不对称。上肢病变者可同时见于颅骨。躯干病变可波及数根肋骨和椎体及其附件,肋骨不限于一侧肢体。本病以一侧上、下肢体为主,对侧仅有个别骨受累,也可同时波及颅骨、肋骨或骨盆。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骨病变。症状的轻重与年龄、病程及受损部分有关,年龄越轻症状越重。病变早期可存在多年而无症状,继而出现疼痛,功能障碍,弓状畸形或病理性骨折。有些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而就医,其特点是可由轻度外伤诱因引起,骨折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很少移位,在制动后大多数可愈合。
骨骼表浅部位的病变可出现畸形或肿块,如颜面不对称,上颚突起类似狮面,有时引起眼球突出。脊椎和肋骨受累时,胸部不对称,局限性突起。四肢长骨受侵时,呈膨胀弯曲畸形,掌跖骨受侵者肢端隆起。深部病变早期很难发现。皮肤色素沉着也较多见,散在腰、臀、大腿等处,偏患侧,且以中线为界,呈点状或片状深黄色或黄棕色皮斑,有时表浅,不隆起,边缘呈齿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组织结构与正常皮肤相似。性早熟仅发生在少数骨骼受损较严重者,绝大多数为女性,表现为阴道出血,但不是月经,严重者在3~4个月即出现,第二性征出现早,外阴变大,乳房发育早,腋毛和阴毛出现过早,偶有智力减低和其他内分泌症状。躯体半侧多个骨骼广泛病变,皮肤色素沉着伴性早熟者,称为McCnne-Albright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