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2 09:25 来源:网友分享
高弓足是怎么回事
常见的类型有高弓仰趾足高弓爪状足高弓内翻足高翻足和高弓跟行足五类高弓仰趾足和高弓跟行足主要是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瘫痪而足的部分背伸肌有力同时跖腱膜挛缩二者常合并存在;高弓爪形足乃足内在肌或足外在肌一组或几组肌力不平衡所致兼跖睫膜挛缩;若足的内外肌力不平衡也常伴有足内外翻畸形
引起高弓足的原因
高弓足病因非常复杂,其中约80%病例是神经肌肉性疾病,致使足弓降低的动力性因素如胫前肌或/和小腿三头肌肌力减弱,以及足跖侧内在肌挛缩,从而造成足纵弓增高。这些神经肌肉性疾病可发生在大脑锥体系,脊髓皮质束、脊髓前角细胞、周围神经和肌肉等不同水平。
常见的疾病包括脊髓皮质炎、大脑性瘫痪、脑脊髓脊膜膨出、神经管闭合不全。另一些疾病则比较少见,如脊髓纵裂、脊髓栓系综合症、Charcot-Marie-Tooth病等。
某些病例有明确的家庭史,又无神经肌肉病变的证据,可能是先天性病变,或称为特发性高弓足。
1.单纯性高弓足
主要是前足有固定性跖屈畸形,第一和第五跖骨均匀负重。足内外侧纵弓呈一致性增高,足跟仍保持中立位,或者有轻度的外翻。
2.内翻型高弓足
此型只有前足内侧列即第一、二跖骨的跖屈畸形,使足内纵弓增高。而外纵弓仍正常。在不负重时第五跖骨很容易被抬高至中立位,而第一跖骨因固定性跖屈,则不能被动背伸至中立位,并有20~30°的内旋畸形。
初期后足多正常。站立和行走时,第一跖骨头所承受的压力明显增加。为减轻第一跖骨头的压力,病人往往采取足内翻姿势负重,晚期出现后足固定性内翻畸形。病人多有爪形趾,第一跖骨头向足底突出,足底负重区软组织增厚,胼胝体形成和疼痛。
3.跟行型高弓足
常见于脊髓灰质炎、脊膜脊髓膨出。主要是小腿三头肌麻痹所致,其特点是跟骨处于背伸状态,前足固定在跖屈位。
4.跖屈型高弓足
多继发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手术治疗之后。此型除前足呈固定性跖屈畸形外,其后足、踝关节也有明显的跖屈畸形。各型高弓足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前足均有固定性跖屈畸形。
足趾早期多正常,随着病程的发展,则逐渐出现足趾向后退缩,趾间关节跖屈,跖趾关节过度背伸,呈爪状趾畸形,严重者足趾不能触及地面。由于跖趾关节背伸畸形引起跖趾关节半脱位,使近节趾骨基底压在跖骨头的背侧,将加重跖骨的跖屈畸形,导致负重处皮肤增厚,胼胝体形成,甚则形成溃疡。
形成高弓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先天性的遗传或因肌肉不平衡或挛缩及不正确的行走步态而导致。
目视高弓足的双脚时,其足弓内外侧有明显的高形足弓,而步态上容易有外八足O型腿以及脚趾后缩的情况,容易造成腿部肌肉的疲劳。行走时,因足跟骨向内翻转,易引起肌腱拉力的不平衡,而有重心前倾之现象。高弓足站立时,可以感觉到身体的重量大都集中在双脚的前、后端,脚底内侧的足弓较明显异常过高,脚背上的韧带过紧或骨骼变形,导致跟骨与脚趾间的足弓弧度逐渐变高。同时,高弓足会因膝盖骨向外侧角度变大,造成膝盖关节外侧张开,引起膝关节病变,使得下坡及下楼梯容易产生疲劳和疼痛。
尤其当脚底肌腱拉力不均匀,使在走路、站立及跑步时感到横弓疼痛、足底筋膜抽痛等状况。
高弓足也容易伴随产生肩颈酸痛的现象,甚至造成假性长短腿、脊柱侧弯、足底筋膜炎、跖骨炎、脚底跟骨处及跖骨处长茧及脚底韧带容易发炎等多项并发病症。而且年轻或初期时大都不会觉得疼痛,甚至感觉自己行动很敏捷,但是长久之后高弓足的脚因体重重量分布不均匀,除形成脚底长茧疼痛外,因走路方式容易外旋,稳定度不佳,其他关节亦较易产生角度过大的伤害。
高弓足的困扰之处在于其外侧脚纵弓部位没有充分的支撑,所以穿鞋时校正下面常有空洞的感觉,站立时不但稳定度差,并且无法吸收来自地面的冲击力。在目前立场上并没有太多的治疗方法,唯有在选购鞋子时,需要具有稳定性和吸震能力强的鞋子,或是加上具有功能性的足益健矫正器以减少冲击力,并修正平时的行走模式,是矫正高弓足困扰的最常用的方法。高弓足患者穿鞋时切记要将鞋带绑紧及降低脚背隆起,选择鞋子时忌讳平底鞋、懒人鞋。
由于高弓足的脚背很高,为了改善这点,可以将鞋子的脚掌部分垫高,以分担身体的重量,同时小指侧也要加入支撑点,使脚改往内侧倒,如此身体的重量就可平均分配到脚底各个部位,高弓的情况就可因此获得改善。简单的说,就是要选购适合自己的足型,同时鞋底附有足弓垫的专业正确鞋子,才能改善高弓足的问题。另外,疼痛情形严重者,可配合使用具有特殊吸震材质的足益健矫正器,来改善疼痛状况并控制高弓足不正常的外旋动作,降低脚底肌肉拉力不平均情形。要使足底压力分散,避免局部集中形成病变,逐渐地将足弓导回正确的位置,就必须藉由专业的足部矫正中心用足底压力检测仪或3D扫描仪来做更进一步详细的检查和分析,并加以正确治疗,在穿上可以修正脚部的鞋子和鞋垫帮助减轻痛楚及改善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