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8 06:34 来源:网友分享
1.非手术治疗
(1)无移位的跟骨骨折包括骨折线通向关节者,用小腿石膏托制动4~6周,待临床愈合后即拆除石膏,用弹性绷带包扎,促进肿胀消退。同时作功能锻炼。但下地行走不宜过早,一般在伤后12周以后下地行走。
(2)有移位的骨折如跟骨纵行裂开,跟骨结节撕脱骨折和跟骨载距突骨折等。可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然后用小腿石膏固定于功能位4~6周,后结节骨折需固定于跖屈位。
(3)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严重压缩粉碎性骨折采用功能疗法。即休息3~5天后用弹性绷带包扎局部,再作功能锻炼,同时辅以理疗按摩等。
2.手术治疗
(1)跟骨舌状骨折、跟骨体横形骨折波及关节并有移位者可在麻醉下用骨圆针撬拨复位,再用小腿石膏固定于轻度跖屈位4~6周。
(2)有移位的跟骨横形骨折、舌状骨折以及跟骨后结节骨折应行切开复位,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术后石膏固定于功能位4~6周。
(3)青壮年的跟骨压缩骨折甚至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张早期即行切开复位并植骨,以恢复跟骨的大体形态及足纵弓。视情况用或不用内固定,术后用小腿石膏固定6~8周。
(4)跟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张早期行关节融合术,包括跟距、跟骰关节。但多数人主张先行功能疗法,以促进水肿消退,预防肌腱、关节粘连。待后期出现并发症时,再行足三关节融合术。
(5)手术方式①骨圆针撬拨复位及固定;②切开复位加压螺丝钉内固定;③切开复位和骨移植术;④关节融合术;⑤跟骨截骨术。
3.康复治疗
无论手术与否,石膏固定期间均应作股四头肌及足趾的主动活动。拆石膏后骨折已愈合或关节已融合,更应积极锻炼踝关节及足部功能,包括器械的应用。
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
1.跟骨结节纵行骨折
多为高处跌下时,足跟外翻位结节底部着地,结节的内侧隆起部受剪切外力所致。很少移位,一般不需处理。
2.跟骨结节水平(鸟嘴形)骨折
为跟腱撕脱骨折的一种。如撕脱骨块小,不致影响跟腱功能。如骨折片超过结节的1/3,且有旋转及严重倾斜,或向上牵拉严重者,可手术复位,螺丝钉固定。
3.跟骨载距突骨折
为足内翻位时,载距突受到距骨内下方冲击而引起,极少见。一般移位不多,如有移位可用拇指将其推归原位,用短腿石膏固定4~6周。
4.跟骨前端骨折
较少见。损伤机制为前足强烈内收加上跖屈。应拍X线斜位片,以排除跟骨前上突撕裂骨折,短腿石膏固定4~6周即可。
5.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
为跟骨体的骨折,损伤机制亦为高处跌下跟骨着地,或足跟受到从下面向上的反冲击力量而引起。骨折线为斜行。X线片正面看,骨折线由内后斜向前外,但不通过跟距关节面。因跟骨为骨松质,因此轴线位观,跟骨体两侧增宽;侧位像,跟骨体后一半连同跟骨结节向后上移位,使跟骨腹部向足心凸出成摇椅状。
1、骨折愈合情况:注意骨折对位对线、骨痂形成情况;注意发现是否存在延迟愈合或未愈合、假关节形成、畸形愈合等愈合不良情况;注意有无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关节挛缩、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
2、关节活动度评定
(1)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1)关节活动度可以分为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两种测定方法,原则上取被动测定值作为记录,如果需要合并记录主动运动测定值时可在括号内记入并注明主动运动字样。
2)使用具有较长测量臂的角度仪,至少每递增5°为一刻度。
3)在肢体选定显而易见且容易掌握的部位安放角度仪的基本轴和移动轴臂。
4)测量时先将角度仪的基本轴及移动轴相重合为0°,然后使移动轴随着关节的运动而相应移动,度数增加。
5)具有多关节运动的场合,原则上采取避免受到影响的体位进行测量。
(2)测定数值的表示
1)关节活动度的测定数值以基本体位0°位(neutral zero method,约与解剖学的体位相一致)作为基准来表示。
2)测量关节活动度时,如根据病例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或者与关节活动度有关内容应该随测量值一并记入。
3、肌力评定
(1)手法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ing,MMT)国际普遍通用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为191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Lovett所提出的6级分级法,具体如下:
· 0级:零(zero)无关节活动,无肌肉收缩
· 1级:微弱(trace)有肌肉收缩但无关节活动
· 2级:差(poor)去重力情况下关节作全范围运动
· 3级:可(fair)抗重力情况下关节作全范围运动
· 4级:好(good)抗中等阻力关节作全范围运动
· 5级:正常(normal)能抗最大的阻力关节作全范围运动。
(一)练功强身:应积极长期地坚持锻炼,增多在户外活动时间,多呼吸新鲜空气,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保健操等项目。多活动能使血液中的钙质更多地在骨骼内存留,因而提高骨的硬度,能有效地减少骨折的发生。
(二)多晒太阳:阳光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而钙的代谢依赖维生素D的作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体内钙的形成和吸收,维持正常的钙磷代谢,使骨骼中钙质增加而提高骨的硬度。
(三)未病先防:老年人不宜到人多和车多的地方活动,下雨、下雪或地上积水、结冰时不要外出,以免跌倒而发生骨折。不要攀登梯子或爬高活动,不宜在陡坡上行走,因老年人下肢无力,反应迟钝而易跌倒。平时出门时,须缓步慢行,若有眼花、耳聋、头晕等症状时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有帮助搀扶走路或手拄拐杖。夜间上厕所之前,应先在床沿坐上片刻,以使腿部肌肉力量处于兴奋状态,并可防止体位改变时的一时性低血压的发生。洗澡时,要准备好小凳子,坐着穿裤和鞋,防止跌倒。
(四)饮食调摄:多吃蔬菜、蛋白质和富有维生素的饮食,可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以利于祛瘀消肿,后期应偏味重,选择合适的饮食调补肝肾,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五)密切观察:当遭受损伤后,如怀疑有骨折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在转送途中,应采取必要的临时固定措施。如上肢骨折应用木板将手臂固定,木板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面。也可将骨折的手臂与胸部缚在一起固定。下肢骨折可用长木板将伤肢缚扎在一起,木板长度上至腋下,下应超过脚跟,或可将患肢与另一健肢缚扎在一起固定。脊柱骨折应由双人平行搬至木板上缚扎固定,颈椎骨折应将头部两侧用沙袋垫好,限制头部活动,然后才能送医院。如有出血,应用清洁布临时包扎伤口,然后用止血带结扎。一般止血带结扎时间每次不超过1小时,每隔1小时可放松止血带1~2分钟,以看到鲜血流出为止,可防止因结扎时间过长而引起肢体缺血坏死。用石膏等方法作骨折固定后,24小时内须密切观察伤肢末端皮肤色泽的变化和肿胀情况。如发现肿胀加剧,皮肤有瘀紫应立即就诊,放松或拆除石膏,以防因石膏固定太紧而引起肢体缺血、回流不畅而坏死。骨折固定期应遵医嘱定期复查。
(六)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积极锻炼未受伤的关节,每天每小时一百次,能避免关节僵硬、挛缩和肌肉萎缩。采用轻按摩的方法自我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