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9 08:27 来源:网友分享
专家指出,锁骨呈“S”形架于胸骨柄与肩峰之间,是连接上肢与躯干之间的唯一骨性支架。锁骨位于皮下,表浅,受外力作用时易发生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 5%~10%。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患者局部肿胀、皮下瘀血、压痛或有畸形,畸形处可触到移位的骨折断端,如骨折移位并有重叠,肩峰与胸骨柄间距离变短。
1、发病原因
间接与直接暴力均可引起锁骨骨折,但间接暴力较多。
2、发病机制
(1)摔伤是锁骨骨折的主要原因。以儿童最为多见,大约50%的锁骨骨折发生于7岁以下的儿童。
(2)直接外力,如从前方打击、撞击锁骨,或摔倒时肩部直接着地,均可造成锁骨骨折。
(3)摔倒时手掌着地,外力通过前臂、上臂传导至肩,再传至锁骨,遭受间接外力和剪切应力也可造成骨折。因着力点不同而异,多为粉碎或横行。幼儿多为青枝骨折。锁骨骨折的典型移位多表现为:近端受胸锁乳突肌牵拉向上后移位,远端因肢体重量及胸大肌牵拉向前、下、内侧移位,形成断端短缩重叠移位。
1 、X线检查:
疑有锁骨骨折时需摄X线像确定诊断。一般中1/3锁骨骨折拍摄前后位及向头倾斜45°斜位相。拍摄范围应包括锁骨全长,肱骨上1/3、肩胛带及上肺野,必要时需另拍摄胸片。前后位相可显示锁骨骨折的上下移位,45°斜位相可观察骨折的前后移位。
婴幼儿的锁骨无移位骨折或青枝骨折有时在原始X线像上难以明确诊断,可于伤后5~10天再复查拍片,常可呈现有骨痂形成。
外1/3锁骨骨折中,一般可由前后位及向头倾斜40°位X线像做出诊断。有时需拍摄双肩应力X线像,以帮助诊断喙锁韧带是否损伤。拍摄应力X线像时,病人直立位,双腕各悬重物4.54kg(10磅),放松上肢肌肉,拍摄双肩正位像。喙突与锁骨近骨折段距离明显增宽时,说明喙锁韧带损伤。锁骨外端关节面骨折,常规X线像有时难以做出诊断,常需摄断层X线像或行CT检查。
锁骨骨折的检查方法有哪些?锁骨内1/3前后位X线像与纵隔及椎体相重叠,不易显示出骨折。拍摄向头倾斜40°~45°X线像,有助于发现骨折线。X线检查虽较常用,但其误诊率较高,因此在检查时,不能满足于X线正位片未见骨折而诊断为软组织损伤,需仔细检查是否有锁骨内端或对局部骨折征象,以便给予正确的诊断。
2 、CT检查:
CT检查是目前确定该骨折的最好的辅助检查手段。能清楚地显示骨折的部位和程度,尤其对关节面的骨折优于X线检查。
1.邻近的骨与关节损伤
可合并肩锁、胸锁关节分离、肩胛骨骨折。当锁骨骨折合并肩胛颈移位骨折时,由于上肢带失去骨性的支撑连接作用,骨折端明显不稳。
2.胸膜及肺损伤
由于锁骨邻近胸膜的顶部和上肺叶,移位的锁骨骨折可造成气胸及血胸。合并气胸的发生率可高达30%。
3.臂丛神经损伤
锁骨骨折移位时可造成臂丛神经根的牵拉损伤。损伤部位常在锁骨上,颈椎横突水平,或神经根自脊髓分支处。骨折块的移位也可在局部造成臂丛神经的直接损伤,构成尺神经的分支常易受累。
4.血管损伤
锁骨骨折合并大血管损伤者较为少见。可见于较大暴力、骨折明显移位时。偶也见于锁骨成角畸形或青枝骨折时。常易受累的血管有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腋动脉及肩胛上动脉损伤也有时发生。血管损伤的病理改变可为撕裂伤、血管栓塞、血管外压迫或血管痉挛等。血管造影对诊断损伤的部位和损伤的性质都有很大的帮助。
1、手法整复
(1)膝顶复位法:患者坐凳上,挺胸抬头。双臂外展,双手叉腰。助手站于患者背后,一足踏在凳缘上,将膝部顶在患者背部两面肩胛骨之间,双手握患者两肩外侧,向背后徐徐拔申,使患者肩部后伸,以矫正骨折端重叠移位,并使骨折远端向上后接对骨折近端。术者面对患者,以两手拇指、示指、中指分别捏住骨折近远端,用捺正手法矫正侧方移位。
(2)外侧牵引复位法:患者坐凳上,一助手立于健侧,双手绕患侧腋下抱住其身。另一助手站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前臂,向后上方徐徐牵引拔伸。术者面对患者,两手拇、示、中指分别捏住骨折近远端,用捺正手法矫正侧了移位。
(3)仰卧复位法:适合于体质瘦弱或为多发性骨折的患者。患者仰卧位,在两肩胛之间(背部正中线)纵行垫一枕头。助手站于患者头侧,两手按压患者两肩部前方,使患者呈挺胸、耸肩状,以矫正重叠移位和成角。术者站在患侧,用两手拇、示、中指在骨折断端进行端提、捺正,使之复位。此法较安全稳妥,复位效果亦佳。
(4)穿腋复位法:患者坐凳上,术者站患侧背后,以右侧为例,术者右手臂抱绕右患肢上臂,穿过其腋下,手掌抵住患侧肩胛骨,利用杠杆作用,使肩部后伸,从而将骨折远端向外侧拔伸,矫正骨折重叠移位。术者左手拇、示、中指捏住骨折近端,向前下捺正,接合骨折远端。
整复过程中应注意:切忌使用粗暴手法;切忌反复手法推按;无需强调解剖对位;对粉碎性骨折严禁反复手法。整复中,注意观察患者情况,防止发生意外,尤其是老年体弱患者。
2、外固定方法
(1)“8”字绷带固定法:患者坐位,两腋下各置棉垫,用绷带从患侧肩后经腋下,绕过肩前上方。横过背部,绕对侧腋下,经肩前上方,绕回背部至患侧腋下。包绕8~12层,包扎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
(2)双圈固定法:患者坐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纱布棉圈,分别套在患者的两肩上,胸前用布条平锁骨系于双圈上,然后在背后拉紧双圈,迫使两肩后伸,用布条分别在两圈的上下方系牢,最后在患侧腋窝部的圈外再加缠棉垫1~2个,加大肩外展,利用肩下垂之力,维持骨折对位。
(3)“T”形夹板固定法:用与双肩等宽的“T”形夹板,夹板前全部用棉花衬垫。在两肩胛之间置一厚棉垫,再放置“T”形夹板于背部,上方与两肩平齐,然后用绷带缠扎两肩胛及胸背,将夹板固定妥当。
固定后应注意:观察有无血管、神经压迫症状,如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手麻、疼痛加剧,均说明固定过紧,应适当放松至解除症状为止;对有重叠移位的骨折,经整复固定4—6周,达到临床愈合后方可解除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