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8 20:45 来源:网友分享
近些年,房颤的发病率在显著提升,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由房颤导致的脑中风由于致死、致残、复发率极高,时刻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朱俊教授指出: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使用为房颤患者预防中风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达比加群酯对于中国房颤患者在疗效方面与全球总体结果基本一致,且表现出更为良好的安全性,为患者坚持长期治疗提供了更好的选择。不过,实际治疗中,我国房颤患者在坚持抗凝治疗方面存在诸多误区,导致抗凝治疗比率不尽人意。
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中风,由房颤引起的中风比高血压等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中风危害更大。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心脏收缩和舒张是协调一致的,但房颤发生时,心房中血液瘀滞而形成血栓,这种来自心房的血栓往往体积较大,一旦血栓随血液进入脑部的主要血管,就会造成大面积的脑组织坏死,导致偏瘫、死亡等严重后果。数据显示,由房颤引起的中风患者一年内死亡率高达50%,即使幸存也面临长期致残的威胁。因此房颤患者需要接受抗凝血治疗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防止中风的发生。
误区一:没有不适感觉就停止服药
不少房颤患者在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后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好,并没有什么异样,于是便停药了,这种情况很危险。为什么平时没有任何症状还需要每日服用抗凝药物?朱俊教授解释,实际上房颤患者的中风与其危险因素有关,而与房颤症状无关。 因此房颤患者应该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风危险因素评分;如果评分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无论有无症状,也无论阵发、持续或永久性房颤, 一定要每天坚持服用抗凝药。抗凝药实质上是通过阻止心房中血液凝集成血块,来预防中风的发生。
误区二:担心抗凝药会有出血风险,不敢用
很多房颤患者担心抗凝药可能有出血风险,非常害怕,不敢采取抗凝治疗。其实服用抗凝药预防中风的获益要远远大于出血的风险。房颤患者要意识到一旦发生中风,将付出残疾甚至生命的代价,与中风相比,即使有很少的人服用抗凝药有可能导致的出血,绝大部分也是可以救治的,不需要过分担心。目前新型的口服抗凝药与传统的药物华法林相比,出血风险,特别是出血中最严重的颅内出血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艳敏教授介绍:“最新数据显示,服用达比加群酯的中国患者出血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好,即使发生出血大部分也是较轻微的,在临床上是可以救治的。”
现在,欧美和国内的权威指南均推荐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进行治疗,不仅大大降低中风风险,出血风险也可以得到很好地控制。
误区三:服药只选便宜的,不注重性价比
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尽管价格较为便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受到许多食物和其它药物的影响,如患者吃了绿叶菜,豆制品或服用一些常用药都会导致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发生变化,不是药物浓度少、起不到预防中风的效果,就是药物浓度高、有出血的风险,因此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做血液监测。由于华法林用药不方便、对医生和患者的要求太高,以至于患者难以做到长期坚持,而影响华法林的疗效。另外,还有一些患者服用比较便宜的阿司匹林来预防中风,但研究数据显示:房颤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减少脑中风的效果不明确,目前唯一可以减少房颤患者中风发生的药物就是抗凝血的药物。
因此选择预防中风的药物不要只看药物价格,还要注重药物的方便性和性价比,新型口服抗凝药虽然价格贵一些,但是服用方便,不需要监测血药浓度,疗效和安全性也比华法林好。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被纳入到医保目录中,部分患者可能因为经济负担而无法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或中断治疗,因此将新型口服抗凝药纳入医保成为医生和房颤患者当前最大的心愿。
朱俊教授强调:4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机率在一生中会罹患房颤,并且一旦发生过房颤,会反复再发。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吸烟、饮酒等都可能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这些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并接受相关治疗。这部分高危人群如果发生心悸、气短、头晕等相关症状时,要到医院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排除房颤的可能。但是多数患者发生房颤时并没有特殊的感觉和症状,接近1/3的患者是在发生中风后才被诊断为房颤,因此房颤患者要重视抗凝治疗,并坚持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