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4 21:08 来源:网友分享
“低钠盐”就是“送命盐”?你在唬谁呢?看叔手撕谣言!
关于低钠盐的传闻就像“亲戚”,每几个月总要在朋友圈风靡上那么一波。辟谣的工作本不应由界叔承担,但这次,关于低钠盐的传闻被三大姑四大姨转发给了界叔自己,叔可忍婶不可忍!
于是界叔拍案而起,决定好好掰扯掰扯:低钠盐到底是不是“致命盐”?
虽然答案是否定的,但为了方便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弄明白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贴心的界叔还要小叙一下本次撕【消音】事件的经过:
首先呢,是一位冒牌肾脏科医生的网友@paulwbo在微博发声:
划重点:低钠盐就是高钾盐,是送命盐。瞅瞅这关键字,又是“盐”又是“送命”又是“一般的医生也不知道”,简直个个都是火遍朋友圈必备的黄金字眼。
此前还有另一个版本,连碘盐也一起禁了:
界叔怒了!毕竟上过高中的地球人都知道,咱们的机体在生理情况下,是一个通过渗透压(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和血容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维持,不断动态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整体。
换句话说,只要身体本身没有毛病,无论摄入的是(相对)高钾还是(相对)高钠,机体都会通过一系列生理活动将多余的钠和钾排出体外。再说人话就是:只要身体棒,食用钾盐并不会造成高钾血症!
这不,还没等界叔发力,已有一位医生挺身而出:
界叔这就来抓差补缺,恶补一下钾的生理作用。根据人卫8版外科学上的数据,人体内98%的钾存在于细胞内,2%处于细胞外液;但也正是这2%的钾,在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稳定、调节酸碱平衡、维持正常的心肌收缩运动、参与物质代谢等等……
而且,正是由于钾“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的特性,一般在临床上,需要警惕长期卧床、进食不足的患者发生低钾血症,而高钾血症(血钾浓度>5.5 mmol/l)的病因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
1、摄入过多:口服或静脉补钾过多、大量输入库存血;
2、排出过少:急慢性肾衰竭,过量使用保钾药物(螺内酯、氨苯蝶啶),盐皮质激素不足;
3、细胞内钾转移:溶血、挤压伤综合征、酸中毒
其余都好理解,关键在于,这个“挤压伤综合征”是个什么鬼?
叔不知道界友们还记不记得多灾多难的前几年,时不时有地震发生,相似的报道也经常见到:xx在废墟下存活了xx小时,却在被成功解救后短时间内去世。归根结底,就是“挤压伤综合征”在作祟!
此类患者的肢体被长时间掩埋在瓦砾下,阻断了血流,造成肌细胞的缺血坏死,细胞内的钾离子被释放出来。此时一旦解除阻断,大量钾离子进入循环,造成代谢性酸中毒。加之高血钾的同时伴有高血磷、高血镁及低血钙,同样也会加重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咳咳,扯远了……言归正传,咱们的医生一般如何诊断高钾血症呢?
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临床上测定的血钾浓度为细胞外液的钾离子浓度,因此高钾血症的诊断需结合病因、心电图特征(早期t波高尖、p波波幅下降,后出现qrs增宽)综合诊断。
唠完了钾,咱们再来唠唠碘。至于钠嘛,老生常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也说得很清楚:建议中国居民每日盐的摄入量<6 g,自己掂量着吃吧……
现在的矛盾是,国人在经过食用20年的加碘食盐后,给人造成的主观印象是:国人不会缺碘。但显而易见的是,“碘必须通过食物供应”的命题就已说明,人体补碘是一个长期性、日常性和生活化的过程。妊娠妇女和儿童更需要碘的补充,因为缺碘会对婴幼儿的神经发育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
站在专业的立场上,叔认为,食用加碘盐是个体行为,而该行为要合乎科学性。以社区为单位,市民可以通过体检得知自己体内碘的情况,从而决定需不需要食用加碘食盐(尿碘的测定可以反映出人体碘的状况)。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推荐的碘营养状况评价标准:
孕妇尿碘适宜范围为 150 ~249μg/l,250 ~499μg/l 为超过适宜量,<150μg/l 为碘不足,>500μg/l 视为过量。普通人群尿碘 100 ~199 μg/l 为适宜,200 ~299μg/l为超过适宜量,<100μg/l为不足,>300μg/l为过量。根据这一标准,平时通过食用加碘食盐维持尿碘处于正常范围内的人群可以继续食用碘盐;而尿碘大于正常值的患者,可以通过进一步检查明确是否为单纯性碘过量还是合并其他疾病,再来确定是否需要食用碘盐。
界叔:
这年头,谣言防不胜防。界叔恳请各位三大姑四大姨不要见风就是雨,至少先咨询一下专业人士,否则容易造成恐慌;更不要抱着“万一是真的呢”、“宁可信其有”的心态转发给亲朋好友,说不定您就成了别有用心之人的推手,这又是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