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2 16:49 来源:网友分享
1、蛔虫是人体最大的寄生线虫,寄生于小肠上段,活体为乳白色或粉红色。雌虫每日产卵约20万个,虫卵分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后者不能发育。受精卵随粪便排出,在适宜的环境下发育为含杆状蚴虫卵(感染性虫卵),此时被人吞食后即可受感染。其幼虫在小肠孵出,经第一次蜕皮后,侵入肠壁静脉→门静脉→肝→右心→肺。在肺泡与支气管经2次蜕皮逐渐发育成长。感染后8--9天向上移行,随唾液或食物吞入,在空肠经第4次蜕皮发育为童虫,再经数周发育为成虫。整个发育过程约需10--11周。宿主体内的成虫数目一般为一至数十条,最多可寄生1000多条。蛔虫的寿命为10--12个月。
2、蛔虫幼虫经过肺部时由于其代谢产物和幼虫死亡可产生局部炎性反应。幼虫可损伤肺毛细血管引起出血与细胞浸润,严重感染者肺部病变可融合成片状病灶。支气管粘膜也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炎性渗出与分泌物增多,致支气管痉挛与哮喘的发生。
3、成虫寄生于空肠下段与回肠上段,大量成虫可缠结成团,引起肠梗阻。蛔虫有钻孔习性,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胰管蛔虫症及阑尾蛔虫症。
1.蛔蚴移行症
短期内食入大量受精卵污染的食物,蛔虫幼虫经肺移行可引起发热、乏力、咳嗽或哮喘样发作,肺部炎症浸润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肺部可闻及干啰音,胸片示肺门阴影增粗、肺纹增多与点状、絮状浸润影。病程持续7--10天。
2.肠蛔虫症
蛔虫主要寄生于空肠和回肠,大多无症状。少数病人出现腹痛与脐周压痛,有时呈绞痛。个别严重感染者出现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部分患者以大便中排出蛔虫或呕吐出蛔虫而就诊。
3.异位蛔虫症
蛔虫离开其主要寄生部位而至其他器官或脏器者称为异位蛔虫症,可引起相应的病变和症状。常见的有胆道蛔虫症、胰管蛔虫症及阑尾蛔虫症。
4.蛔虫性脑病
幼儿多见。蛔虫的某些分泌物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头痛、失眠、智力发育障碍,严重时可出现癫痫、脑膜刺激征、甚至昏迷。经驱蛔虫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
5.过敏反应
蛔虫的代谢产物可引起宿主肺、皮肤、结膜和肠粘膜的过敏反应,表现为哮喘、荨麻疹、结膜炎和腹泻等。
1.驱虫治疗
苯咪唑类药物是广谱、高效、低毒的抗虫药物,目前应用最广的有甲苯咪唑(mebendazole)和阿苯达唑(albendazole)。甲苯咪唑,200mg/次,1--2次/d.共1--2天。阿苯达唑,400mg,顿服,虫卵阴转率达90%以上。一般无副作用,偶有轻泻或轻度腹痛。此外,有时可见服药后引起蛔虫骚动和游走,发生呕吐蛔虫现象等。对严重感染者往往需多次治疗才能治愈。治疗中偶可出现蛔虫躁动现象,有可能发生胆道蛔虫症。广谱驱虫药伊维菌素(ivermectin),100μg/kg,口服一次,治愈率接近100%。
2.异位蛔虫症及并发症的治疗
①胆道蛔虫症主要采用内科治疗,应予镇静、解痉止痛、控制合并感染。内科治疗无效者则需手术治疗;②阑尾蛔虫病应及早给予手术治疗;③蛔虫性肠梗阻应服用适量豆油或花生油,可使蛔虫团松解,再给予驱虫治疗。上述治疗措施无效时,及早给予手术治疗。
1、控制传染源:驱除人体肠道内的蛔虫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应积极发现,治疗肠蛔虫病患者,对易感者定期查治,尤其是幼儿园,小学及农村居民等,抽样调查发现感染者超过半数时可进行普治,在感染高峰后2--3个月(如冬季或秋季),可采集体服用驱虫药物,驱出的虫和粪便应及时处理,避免其污染环境。
2、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食不清洁的瓜果;勤剪指甲,不随地大便等,对餐馆及饮食店等,应定期进行卫生标准化检查,禁止生水制作饮料等。
3、加强粪便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不用生粪便施肥,不放牧猪等,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在使用水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五格三池贮粪法,使粪便中虫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由于粪水中游离氨的作用和厌氧发酵,虫卵可被杀灭,同时也会增加肥效,利用沼气池发酵,既可解决农户照明,煮饭,又有利粪便无害化处理,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粪渣,此时,绝大部分虫卵已失去感染能力,在用于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泥封堆肥法,三天后,粪堆内温度可上升至52℃或更高,可以杀死蛔虫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