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9 18:27 来源:网友分享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2、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合理膳食:
(1)膳食调理可给以益气养血、理气散结之品,巩固治疗效果,促使彻底治愈。如山药粉、糯米、苡仁、菠菜、丝瓜、海带、泥鳅、鲫鱼、大枣、橘子、山楂等。
(2)易并发消化道反应和骨髓遏制迹象,可食和胃降逆、益气养血之品,如鲜姜汁、甘蔗汁、鲜果汁、佛手、陈皮、芡实、西红柿、苡仁、粳米、白扁豆、灵芝、黑木耳、葵花子等。
(3)膳食宜进食甘凉滋润之品,如杏仁霜、枇杷、梨、乌梅、香蕉、莲藕、荸荠、红萝卜、海蜇等。
(4)乳腺炎宜食海带、海藻、紫菜、牡蛎、芦笋、鲜猕猴桃等有着化痰软坚散结功效的食品。
(5)适度减小脂肪的食入量,如少吃肥肉、乳酪、奶油等,忌食辛辣之品,如辣椒、胡椒、大蒜、蒜苔、大葱、洋葱、芥末、韭菜,及老南瓜、醇酒厚味等,免得助火生痰。
(6)食用富有营养的食品,如鲫鱼、蚕蛹、合什蟆油,及新鲜蔬菜和新鲜水果。
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非哺乳期或绝经期妇女,常有哺乳障碍史。病变常限于一侧,但亦有两侧乳腺同时受累者。乳头溢液有时为本病的首发症状,且为惟一体征。多个部位压迫乳腺,均能使分泌物自乳头溢出,病变常累及数目较多的乳管,也可占据乳晕的一大半。乳头溢液常为间歇性,时有时无。
以上临床表现不是所有病人都按其发展规律而出现,即其首发症状不一定是先出现乳头溢液或急性炎症表现,可能是先出现乳晕下肿块,也可能出现经久不愈的乳晕旁瘘管。
另外,根据本病的病理改变和病程经过,临床表现可分为3期。
1、急性期:
(1)早期:
症状不明显,可有自发性或间隙性乳头溢液,只是在挤压时有分泌物溢出,溢液呈棕黄色或血性、脓性分泌物,此症状可持续多年。
(2)发展:
乳晕范围内皮肤红、肿、发热、触痛。腋下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并有压痛。全身可有寒战、高热等表现。
此急性炎症样症状不久即可消退。
2、亚急性期:
在乳晕区内形成具有轻微疼痛及压痛的肿块。肿块边缘不清,似乳腺脓肿,肿块大小不一。穿刺肿物常可抽出脓汁。有时肿物自然溃破而形成脓瘘。脓肿溃破或切开后,经久不愈,或愈合后又重新有新的小脓肿形成,使炎症持续发展。
3、慢性期:
本期病程长短不一,从数月到数年或更长。当病情反复发作后,可出现1个或多个边界不清的硬结,多位于乳晕范围内,扪之质地坚实,与周围组织粘连固着,以致导管短缩、牵拉乳头回缩。有时由于局部皮肤水肿,而呈“橘皮样”改变,重者可有乳腺变形。
可见单孔或多孔溢液,其性质可为浆液性或血性。腋窝淋巴结可扪及。
一、发病原因
其病因目前尚无一致认识,可能和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感染等因素有关。
二、发病机制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发病机制在学界尚有争议,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看法:
1、导管排泄障碍:
(1)如先天性乳头畸形、凹陷、不洁或外来毛发、纤维等引起乳孔堵塞,导管发育异常,乳腺结构不良,导致上皮增生、炎症、损伤等引起导管狭窄、中断或闭塞。导管排泄不畅,常是溢乳期发展到肿块期的主因。
(2)导管内分泌物积聚,引起导管扩张。
(3)部分中、老年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减退,乳腺导管呈退行性变,管壁松弛,肌上皮细胞收缩力减退,导致导管内分泌物积聚而管腔扩张引起本病。
2、异常激素刺激:
异常的性激素刺激能促使导管上皮产生异常分泌,导管明显扩张。
一般来说,单有阻塞存在而无异常激素刺激促使上皮分泌,不致发生导管扩张。
3、感染:
可能与厌氧菌感染或乳晕部感染有关。
Adai(1933)在较详细的研究后发现,本病发展到后阶段,乳腺导管分泌物不仅刺激导管扩张,而且可以溢出管外,经分解后产生化学物质,引起周围组织的化学性刺激和抗原反应,引起管周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并定名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西医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本病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1)乳管切除术:适用于病程早期,乳晕下导管普遍性扩张及乳晕下肿块伴乳头溢液者,其方法是沿乳晕边缘作弧形切口,保留乳头,从乳头以下切除所有扩张导管,并楔形切除乳晕下的乳腺肿块组织。
(2)乳腺区段切除术:适用于乳晕下肿块且伴有乳腺导管周围炎者。术中应将此区域所属大导管及肿块周围组织,从乳头起一并切除,以防止术后形成乳晕下囊肿、乳腺瘘管及乳头溢液。
(3)单纯乳腺切除术:适用于病变广泛,肿块过大,特别是位于乳晕下与皮肤粘连形成窦道者。可行经皮下乳腺全切或乳腺单纯性切除术。
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可根据不同的病情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采用中药治疗。
1、初期:
(1)表现:
乳头凹陷,有粉刺样分泌物,气味臭秽,或伴有乳晕部疼痛不明显的肿块。
(2)治疗原则:
治以疏肝理气,调摄冲任。
(3)药方:
柴胡、郁金、延胡索、生山楂、芡实、苁蓉、仙灵脾、路路通(各)9g,牡蛎、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生谷麦芽(各)30g。
2、急性期:
(1)表现:
乳晕部肿块增大,胀痛显著,形成脓肿,有波动感,全身出现怕冷、发热、头痛等症状。
(2)治疗原则:
清热解毒,祛瘀消肿。
(3)药方:
银花、连翘、黄苓、皂角刺(各)12g,蒲公英30g,全瓜萎、赤芍、生地、半枝莲、丹参、生黄芪(各)15g,炙僵蚕9g,白花蛇舌草50g。
3、亚急性期:
(1)表现:
此时全身及局部炎症反映减轻,局限性肿块已溃破,脓性溢液不止,形成窦道或瘘管。
(2)治疗原则:
清热消肿,活血祛瘀。
(3)药方:
蒲公英、全瓜蒌、丹参、虎杖(各)15g,银花、连翘、莪术、生山楂、夏枯草、留行子、桃仁、赤芍(各)9g,当归12g,白花蛇舌草30g。
4、慢性期:
(1)表现:
残留窦道、瘘管、溃口常有脓性分泌物溢出,乳房皮肤“橘皮样”或变形。
(2)治疗原则:
结合西医治疗。
(3)具体操作:
手术后用提脓祛腐的八二丹棉球嵌塞创面,每天换药1次,5~7天后脓腐减少,改用九一丹嵌塞,7~10天脓腐排尽后,创面嫩红有肉芽形成时,改用生肌散敛创收口。
(4)优点:
此类手术的优点是病人痛苦小,组织损伤少,复发率低,基本保持乳房外形。
温馨提示:
防止乳头损伤,有损伤时要及时治疗。
乳腺炎是指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产褥期的常见病,是引起产后发热的原因之一,最常见于哺乳妇女,尤其是初产妇。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而哺乳的开始最为常见。急性乳腺炎初产妇患病占50%,初产妇与经产妇之比为2.4∶1。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但以产后3~4周最为常见,故又称产褥期乳腺炎。根据病因的不同可以分为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乳晕旁瘘管、浆细胞性乳腺炎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