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钱越幸福?听彭凯平教授谈心理

2016-12-20 15:59 来源:网友分享

  

  

  彭凯平,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联合主席。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今)。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报告。获得第九届健康中国论坛(2016年)年度十大人物。

  幸福有“拐点”

  人均gdp五万元人民币左右最幸福越有钱就越幸福吗?不一定。越有钱越幸福,只是在你比较穷的时候。财富与幸福的关联,存在一个拐点,拐点后,幸福与财富情况,毫无关联。

  彭凯平教授团队借鉴先前美国研究者创建的幸福词库,根据中国人的文化和心理特点,结合幸福科学的经典理论,构建了一套可用以测量幸福程度的中文心理词库,分析中国人的幸福系数变化。幸福与经济实力没有必然的关系,城市幸福系数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呈线性发展的。

  根据大数据,彭凯平团队绘制出了一幅“中国幸福地图”,结果发现,杭州、滁州、玉溪、鹰潭、扬州、嘉兴、长沙等是幸福系数较高的城市,但我们曾经以为的经济发达的北京和上海并没有进入幸福城市的前50名。

  “我们的研究团队绘制出了各市幸福系数与人均gdp的关系图,结果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在比较贫穷的地区,幸福随着经济发展而迅速上升,但在人均gdp五万元人民币左右时存在着一个转折点,人均gdp超过这条线后,幸福将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很快提升。”彭凯平教授解释说。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就是在社会发展初期,还比较贫穷的时候,或者一些相对还比较贫穷的地区,幸福系数随着经济发展而迅速上升,经济和幸福感呈线性相关,体现出“一分钱一分幸福”。

  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幸福就变得和经济无关了。这一大数据技术第一次在上亿人规模的数据中证明了“拐点理论”。

  外在环境的改变能不能产生幸福需要人们去感受和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大家自己去发现。比如,政府建了很好的绿地,但是不让人们去欣赏、游玩,仅仅摆设在那里,就没有幸福可言。幸福不能简单地看这些外在的硬件,更要看人们的感官体验。

  说到底,幸福需要你自己去创造。正如一首英文歌曲里唱的:女孩问妈妈我长大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妈妈回答:whatever you will be,you will be。(你将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未来是要你自己创造的。)

  “以前我们把幸福看作一种伟大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刻苦努力、兢兢业业,但实现这个目标后往往发现不像想象中那样幸福。”彭凯平教授觉得,幸福就像一条生活的小溪,它随处流淌,积少成多,从而产生幸福体验。

  “幸福就像我们的意识,意识有意识流,幸福就是福流,福流才是幸福真正的意义。”彭凯平教授认为,幸福其实就是生活小事的感受积累,我们积累得多,体验得多,意识得多,我们就是幸福的人。如果一个人无法感受、体验,即使得了大奖、获得高位,也不会感到幸福。因为幸福不是崇高伟大目标的实现,是对生活的及时体验。

  真的存在“万众一心”

  大事件影响人们的幸福系数正、负波动以前,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万众一心”,常以为这只是一个口号,其实真的有“万众一心”的时刻,就是上亿人可以经历心灵上一致的时刻,是一种心理共振,产生共鸣,这也是彭凯平教授用大数据所得出来的结论。

  根据大数据得出的中国幸福系数、中国幸福地图、中国人的幸福走势图,从中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不仅在玉树地震的时候,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国人的幸福感降到低值,就算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时,受害者中还有我们的同胞,那一天、那一时刻,国人的心情瞬间变得明显低沉,跌入谷底。

  “影响广泛的负面事件会对微博上的幸福系数造成一些冲击。”彭凯平教授还提到,一些积极事件,也会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幸福的积极波动,如广州恒大夺冠等。

  “按理说这只是一个足球俱乐部,它夺得亚洲冠军,跟大部分人应该没什么关系,但是我们的数据中也观测到了明显的幸福感提升。所以你看到,偶发事件可以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而这一效应可以发生在亿级的水平上,这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科学研究发现。”彭凯平教授如是说。

  在研究中,心理学家还注意到网民的情绪变化,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放假就幸福,节日对情绪的影响不仅是由放假带来的,还由节日本身的意义带来。

  彭凯平教授提到,类似春节、中秋节等具有历史沉淀和心理传统的节日,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要比元旦、国庆等现代节日更多。情人节、感恩节等即使没有放假,也会形成幸福系数的高峰。一些心理意义较淡的节日,如五一等,虽然放假,对人们幸福系数的影响却没有前述节日大。

  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呢?在进行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彭凯平教授团队还注意到一些大数据的变化,当大家都在谈论幸福本身的时候,幸福感也会提升。这说明,谈论幸福、研究幸福是有积极作用的。

  “网络上有句话解释的很形象:幸福就像香水,洒给别人也会感染自己。当人们谈论幸福本身时,就会表现出更高的幸福系数,并且幸福也可以传染给别人,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水平。”彭凯平教授也因此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一些关于幸福的事件、谈论一些有关幸福的话题,这些对于提高我们的幸福系数都是有帮助的。

  人际关系影响健康

  朋友越多看病频率越低彭凯平教授总结出一个3c原则:communication(沟通)、contact(接触)、culture(文化),帮助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过去一直说有亲情、爱情、友情才会健康,我们证明了人际关系和健康确实相关:一个人去医院看病的次数,和他(她)拥有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呈反比。”这也是彭凯平教授情绪监控大数据的第三个大的发现,就是人际关系和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像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很多人的社会关系亲密度低,看病率就高。彭凯平教授介绍,“较强的社会关系有健康效果,较多的朋友是健康良药。当然,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将具有一定的医疗条件作为控量。”

  现在的人,人际关系不像以前那么紧密,工作压力比以前大,生活方式更加机械化,紧张的客观氛围,主观的情绪波动,一点小事就使得夫妻吵架,同事不和,孩子不听话等现象屡见不鲜……

  我们或多或少碰到过这样或者那样的不愉快,如何才能与人愉快的相处,建立友好紧密的人际关系圈呢?彭凯平教授提出了3c原则:communication(沟通)、contact(接触)、culture(文化)。

  所谓的沟通,可不是只要你说话,我也说话就可以的,是要用积极的思维去沟通。彭凯平教授认为,在亲密关系中,积极的沟通是幸福生活的前提。“心理学曾提出一个积极沟通和消极沟通在亲密关系中的黄金比例:5:1,也就是说,在亲密关系中,积极沟通和积极回应要比消极沟通多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尽量减少抱怨的频率和时间的缘故。

  就拿亲密关系来说,许多人婚后谈话内容正面和负面的比例逆转了,恋爱时说好话远远多于批评的话,但婚后说批评的话远远多于好话。婚姻的幸福度也随之逐年递减。

  而肢体语言则是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在亲密关系中,肢体接触就是表达亲密的一种方式,这也是经典的斯滕伯格(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爱情三元素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文化,可不是说要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说的是文化行为,一起做一些有文化的事情。彭凯平教授介绍,人在做文化事情时易产生共鸣,比如鉴赏音乐,如果是两个人都喜欢的音乐,很容易产生共鸣,从而从心底对对方产生认同,这种心理的接触对亲密关系是很重要的。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心理资讯心理 FM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