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5 08:07 来源:网友分享
局灶性脂肪肝是肝脏疾病中的一种,局灶性脂肪肝的种类可以分为3型:
Ⅰ型,非均质浸润型39例,占62.90%,声像图表现为增强细密的肝实质内,出现1个或多个低回声区,边缘清楚,常为三角、长条或不规则状,少数表现为类圆形。其中1例低回声区病理证实为正常肝组织;
Ⅱ型,叶段浸润型13例,占20.97%,肝叶段范围回声细密、增强,呈大片不规则地图状改变;
?Ⅲ型,局限浸润型10例,占16.13%,肝内表现为稍强回声团,单发或多发,形状不规整,边缘尚清,内部回声欠均匀。其中1例肝组织活检证实为肝细胞脂肪变性。结论超声能够根据声像图表现,判断局灶性脂肪肝的脂肪分布特点,作出超声诊断。对非均质浸润与局限浸润型脂肪肝应注意与良恶性肿瘤鉴别。
诊断标准
NAFLD的诊断需具备以下3项条件:
(1)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含乙醇量小于140 g/w(女性< 70 g/w);
(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鉴于肝活检组织学诊断通常难以获得,NAFLD的临床诊断依据为:
(1)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且无其他原因可供解释;和(或)(2)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组分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血清转氨酶和(或)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GGT)持续增高半年以上。
影像学诊断标准:具备以下3项腹部实时超声(B超)异常表现中的至少两项者诊断为弥漫性脂肪肝:(1)肝脏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明亮肝),回声强于肾脏;(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3)肝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CT平扫诊断脂肪肝的依据为肝脏密度普遍降低并且低于脾脏或肾脏,肝脾CT值之比≤1。弥漫性肝脏密度降低,肝/脾CT比值≤1.0但大于0.7者为轻度;肝/脾CT比值 ≤0.7但大于0.5者为中度;肝/脾CT比值≤0.5者为重度。
鉴别诊断
需除外酒精性肝病、慢性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并需除外药物(他莫昔芬、胺碘酮、甲胺蝶吟、糖皮质激素)、全胃肠外营养、炎症性肠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柯兴氏综合征、乏β脂蛋白血症以及与先天性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等相关的脂肪肝。
局灶性脂肪肝或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是脂肪肝的一处特殊类型且并非少见。关于脂肪肝的诊断,过去必须根据肝穿刺病理检查进行确诊,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及超声显像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不再经肝穿刺活检即能得到比较准确的临床诊断。
健康指导:一般患者嘱其应坚持门诊治疗,指导患者定期复查B超,抽血检查肝功能、血脂、血常规等项目,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较重患者或伴有肝功能异常者收住院治疗。
饮食调护:嘱其改善饮食结构、食物摄入量,维持营养上的合理需求,以维持体重在标准水平为准。
戒除不良生活习惯:患者应戒烟、减肥、不饮烈性酒。
坚持长期运动锻炼:鼓励患者根据个人的个体差异、工作性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太极拳、气功、体操等,坚持长期的锻炼。
做好心理护理:耐心向病人宣传健康知识,以增加对脂肪肝的了解,指导病人解除恐惧,保持乐观情绪,自觉接受饮食、健康锻炼及药物治疗。
1、控制热量摄入,以便把肝细胞内的脂肪氧化消耗。肥胖者应逐步减肥,使体重降至标准体重范围内。以标准体重计算,每公斤体重可给热能84~105千焦(20~25千卡)。标准体重(公斤)=身长(厘米)-105(或100),男性165厘米以上减105,而女性和男性165厘米以下者减100。
2、限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按标准体重计算每公斤体重每天可给脂肪0.5~0.8克,宜选用植物油或含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等;碳水化合物每天每公斤体重可给2~4克,食用糖的摄入不宜过多。
3、高蛋白饮食,每天每公斤体重可给1。2~1。5克,高蛋白可保护肝细胞,并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蛋白质供给,优质蛋白质应占适当比例,例如豆腐、腐竹等豆制品,瘦肉、鱼、虾、脱脂奶等。
4、保证新鲜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供应,以满足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但含糖多的蔬菜及水果不可进食过多。
5、限制食盐,每天以6克为宜。
6、适量饮水,以促进机体代谢及代谢废物的排泄。
7、含有甲硫氨基酸丰富的食物,如小米、莜麦面、芝麻、油菜、菠菜、菜花、甜菜头、海米、干贝、淡菜等食品可促进体内磷脂合成,协助肝细胞内脂肪的转变。
8、忌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洋葱、蒜、姜、辣椒、胡椒、咖喱和酒类等;少用肉汤、鸡汤、鱼汤等含氮浸出物高的食物。
温馨提示:
合理膳食每日三餐膳食要调配合理,作到粗细搭配,营养平衡,足量的蛋白质能清除肝内脂肪。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心情要开朗易暴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