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0 16:23 来源:网友分享
胸椎椎管狭窄症的发病年龄多在中年好发部位为下胸椎主要位于胸7~11节段但在上胸段,甚至胸12段亦可遇到。本病发展缓慢起初多表现为下肢麻木、无力、发凉、僵硬及不灵活双侧下肢可同时发病,也可一侧下肢先出现症状然后累及另一侧下肢。约半数患者有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加重,需弯腰或蹲下休息片刻方能再走。较重者站立及行走不稳需持双拐或扶墙行走严重者截瘫患者胸腹部有束紧感或束带感,胸闷、腹胀,如病变平面高而严重者有呼吸困难。半数患者有腰背痛有的时间长达数年但仅有1/4的患者伴腿痛,且疼痛多不严重大小便功能障碍出现较晚,主要为解大小便无力,尿失禁少见患者一旦发病多呈进行性加重缓解期少而短。病情发展速度快慢不一,快者数月即发生截瘫。
1.实验室检查
其他如血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血清碱性磷酸酶、血钙血磷、氟化物检查正常这些检查有鉴别诊断意义。应常规检查血糖、尿糖,因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有时合并糖尿病未经治疗会增加手术的危险性。
2.其他辅助检查
(1)胸椎X线检查 X线平片上可显示不同程度的退变性征象其范围大小不一。椎体骨质增生可以很广泛亦可仅1~2节;椎弓根短而厚;后关节大多显示增生肥大内聚、上关节突前倾;椎板增厚,椎板间隙变窄。有时后关节间隙及椎板间隙模糊不清密度增高。部分平片显示椎间隙变窄少数病例有前纵韧带骨化椎间盘钙化、椎管内钙化影或椎管内游离体其中侧位片上可发现肥大增生的关节突突入椎管这是诊断本症的重要依据。
(2)CT检查 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与定位至关重要但定位要准确,范围要适当否则易漏诊CT检查可清晰显示胸椎椎管狭窄的程度和椎管各壁的改变椎体后壁增生后纵韧带骨化、椎弓根变短椎板增厚黄韧带增厚及骨化等,均可使椎管矢状径变小;椎弓根增厚内聚使横径变短;后关节突增生肥大及关节囊增厚骨化使椎管呈三角形或三叶草形但在检查中应避免造成假象CT扫描应与椎管长轴成垂直角度,尤其是对多节段扫描时如与椎管长轴不成垂直而稍有倾斜,则显示的椎管矢状径较实际情况更为狭窄。
本病的诊断并不很困难,在接诊下肢截瘫患者时,应想到胸椎椎管狭窄症。诊断本症主要依据下列各点:
1.一般症状
患者多为中年人发病前无明确原因逐渐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僵硬不灵活等早期瘫痪症状呈慢性进行性可因轻度外伤而加重。
2.X线检查
清晰的X线片显示胸椎退变增生应特别注意侧位片上有无关节突起增生肥大突入椎管,侧位断层片上有无胸椎黄韧带骨化(OYL)和(或)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并排除脊椎的外伤及破坏性病变。
3.CT检查
可见关节突关节肥大向椎管内突出,椎弓根短,OYL或OPLL致椎管狭窄。
4.MRI检查
显示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征。
5.脊髓造影
呈不完全梗阻或完全梗阻。不完全梗阻者呈节段性狭窄改变压迫来自后方肥大的关节突和(或)OYL,或前方骨化的后纵韧带。
胸椎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年男性,其病因主要来自发育性胸椎椎管狭窄和后天退行性变所致的综合性因素。在脊椎椎管狭窄症中胸椎椎管狭窄症远较腰椎和颈椎少见。但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加之继发性病例随着人口老龄化而递增,因此,被确诊的病例逐渐增多,应引起大家重视。
1.胸椎椎管狭窄症的基本治疗原则胸椎椎管狭窄至今尚无有效的非手术疗法,因此,对症状明显、已影响生活工作者,大多数学者认为手术减压是解除压迫恢复脊髓功能的惟一有效方法因此,诊断一经确立即应尽早手术治疗特别是对脊髓损害发展较快者更需及早手术;一旦脊髓出现变性则后果不佳,且易造成完全瘫痪。
2.治疗胸椎椎管狭窄症的术式简介本病常用的术式为胸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可直接解除椎管后壁的压迫减压后脊髓轻度后移间接缓解前壁的压迫;减压范围可按需要向上下延长,在直视下手术操作较方便和安全;对合并有旁侧型椎间盘突出者可同时摘除髓核。但本手术易引起脊髓损伤甚至出现完全性截瘫因此在操作上一定要小心,切忌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