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7 12:40 来源:网友分享
高血脂被称“百病之源”,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因素之一。有不少患者认为高血脂是“吃出来”的,也只能靠限制饮食再“吃回去”,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胆固醇异常说明人体已经处于失代偿状态,研究发现,约70%的“坏胆固醇”是由人体自身合成,而且是不断进行的。除了上述误区外,关于血脂的误区远不止这些~今天,小编就粗略的为大家盘点下你必须知道的几个血脂问题吧!
高血脂被称为“百病之源”!这些误区千万要避开
血液黏稠就是血脂高吗?
血液黏稠是老百姓对血脂增高的俗称,但临床上并没有血液黏稠这个诊断。与其类似的概念是血液黏滞度,是一个反映血液流变学的指标,主要与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数量和变形能力有关。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血脂高?
○腿肚经常抽筋:腿肚经常抽筋,并常感到刺痛,这是胆固醇积聚在腿部肌肉中的表现。
○看东西一阵阵模糊:这是血液变粘稠,流速减慢,使视神经或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所致。
○面部出现黑斑:短时间内在面部、手部出现较多黑斑(斑块较老年斑略大,颜色较深)。记忆力及反应力明显减退。
○常出现头昏脑胀:常出现头昏脑胀或与人讲话间隙容易睡着。早晨起床后感觉头脑不清醒,早餐后可改善,午后极易犯困,但夜晚很清醒。
○眼睑黄疣:眼睑黄疣是中老年妇女血脂增高的信号,主要表现在眼睑上出现淡黄色的小皮疹,刚开始时为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严重时布满整个眼睑。
瘦人不易得高血脂?高血脂都是吃出来的?
体检化验单上,血脂指标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前三项指标升高,都是异常,可以被称为“高血脂”。浙医二院国际保健中心副主任朱莹医生指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两个指标与吃有关,但是低密度脂蛋白与吃关系不大,而是与人体的整体代谢功能有关。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因为代谢率下降,身体无法燃烧大量脂类,所以也会出现脂类代谢异常,导致高血脂症。那些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的年轻女性,也会血脂异常。所以,高血脂也并不完全是吃出来的,也与基因和个体差异有关。
“很多人认为,瘦子和年轻人不会患高血脂,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梁燕玲说。从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来说,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有冠心病或血管硬化性疾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中有早发冠心病(男性55岁前,女性65岁前发病)或其他血管硬化性疾病者;有皮肤黄色瘤者;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等都是高危人群,而这些因素与胖瘦和年龄关系不大。所以,别以为身体消瘦就不会得高脂血症。
榴莲、椰子、鳄梨等这些水果,和含大量饱和脂肪酸的牛油、猪油一样,也会增加血液中总胆固醇及“坏胆固醇”的含量,导致血管栓塞。计算一下脂肪含量就会发现,这三种水果的“含油量”高得吓人。
榴莲,每100克含5.3克脂肪,相当于吃了一茶匙的食油。
椰子,以1大片1厘米厚椰肉计算,大概含15克脂肪。但椰子水却不含胆固醇,每240毫升只含0.5克脂肪。只是糖分偏高,糖尿病病人最好少喝。
鳄梨,每100克(约半个)含15克脂肪,同样高得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