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3 14:12 来源:网友分享
1、潜伏期
约2~3周(8~35天)。
2、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起病不甚急,有发热,厌食,咳嗽,畏寒,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症状,体温在37~41℃,大多数在39℃左右,可为持续性或弛张性,或仅有低热,甚至不发热,多数咳嗽重,初期干咳,继而分泌痰液(偶含小量血丝),有时阵咳稍似百日咳,偶见恶心,呕吐及短暂的斑丘疹或荨麻疹,一般无呼吸困难表现,但婴儿患者可有喘鸣及呼吸困难,体征依年龄而异,年长儿往往缺乏显著的胸部体征,婴儿期叩诊可得轻度浊音,呼吸音减弱,有湿性罗音,有时可呈梗阻性肺气肿体征,镰状细胞性贫血患儿并发此种肺炎时,症状往往加重,可见呼吸困难,胸痛及胸腔积液,支原体肺炎偶可合并渗出性胸膜炎及肺脓肿,慢性肺部疾患与肺炎支原体间有一定关系,Berkwick(1970)报告27例哮喘儿童中复期有4倍增长,支原体肺炎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呼吸道外病变可涉及皮肤粘膜,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偶见非特异性肌痛及游走性关节痛;胃肠道系统可见吐,泻和肝功损害;血液系统方面较常见溶血性贫血,我们曾见2例以溶血性贫血为首发及主诉症状;文多发性神经根炎,脑膜脑炎及小脑损伤等;心血管系统病变偶有心肌炎及心包炎,细菌性混合感觉亦少见
1.外周血象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
2.血生化
血沉轻、中度增快。部分病儿血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增高。
3.肺炎支原体(Mp)检测
1)从痰、鼻分泌物、咽拭子中分离培养出MP。
需时约3周。
可用抗血清抑制其生长,也可借红细胞的溶血来证实阴性培养。
2)可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患儿分泌物及肺组织中MP-16SRDNA或P1黏附蛋白基因
适用于:早期患儿
4.红细胞冷凝集试验
多为阳性,滴定效价在1∶32以上。恢复期效价4倍增加的意义大。
5.链球菌MG凝集试验
40~50%阳性,滴定效价为1∶40或更高,滴度逐步增至4倍则更有意义。
6.血清抗体检测
通过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球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方法测定。
一、病因:
主要病原: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胸膜肺炎样微生物”,直径为125~150nm,与黏液病毒的大小相仿,为已知独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中的最小者,能通过细菌滤器。无细胞壁,呈球状等多种形态,革兰染色阴性。病原体能耐冰冻,37℃时只能存活几小时。
二、发病机制:
肺炎支原体经飞沫传播,侵入呼吸道黏膜后,紧密吸附于易感宿主的细胞膜的受体上,通过增殖并释放毒性物质造成组织损伤。
三、基本病理改变:
间质性肺炎及急性毛细支气管炎。
显微镜镜检:
可见局部黏膜组织充血、水肿、变厚,细胞膜被损伤。
上皮细胞纤毛运动消失,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细支气管中有中性粒细胞及坏死的上皮细胞。
①持续剧烈咳嗽,X线所见远较体征为显著,如在年长儿中同时发生数例,可疑为流行病例,可早期确诊。
②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或稍增高,血沉多增快,Coombs试验阳性。
③抗生素青,链霉素及磺胺药无效,大环内酯类有效。
④血清凝集素(属IgM型)大多滴度上升至1∶32或更高,阳性率50%~75%,病情愈重阳性率愈高,冷凝集素大多于起病后第1周末开始出现,至第3~4周达高峰,以后降低,2~4月时消失,此为非特异性反应,也可见于肝病,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但其滴度一般不超过1∶32,而腺病毒所致年长儿肺炎,冷凝集素多为阴性。
⑤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有诊断价值,临床常采用者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在病后第3天即可升高,病后2周大部分(76.5%)消失,可用ELISA,微量免疫荧光(MIF)等方法作特异性IgM检测,特异性IgG产生较晚,不能作为早期诊断,此外又可用酶联吸附试验检测抗原
温馨提示:
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季节交换时避免受凉。避免过度疲劳,感冒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尽早防治上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