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2 06:41 来源:网友分享
对于脑炎很多人都会有个疑问,那就是脑炎会传染么?脑炎属于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病菌进入我们的脑部导致的。所以再跟患者交流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通风的环境比较的恰当。
1.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头痛、身痛、恶心、呕吐、乏力。少数有出血疹及心肌炎表现。
2.神经系统症状
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可出现颈肌及肩胛肌弛缓性瘫痪,以致头下垂及手臂不能上举,摇摇无依。脑神经及下肢受累少见。瘫痪约2~3周可恢复,约半数肌肉萎缩。轻症可无明显神经症状。
专业轻型病例,可仅有头痛,头晕,颈部僵直等,浆液性脑膜炎的症状,病变严重弥漫时,则可出现意识障碍,谵妄躁动,颅神经麻痹,肢体瘫痪,不自主运动,尿便障碍,惊厥等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时,患者可陷入深度昏迷,呈去大脑或去皮质状态,有时病变可局限于脑干,脊髓等部位引起相应的症状分别称为脑干炎或脊髓炎。
脑膜炎是脑部发炎现象,脑膜就是覆盖在脑与脊髓外面的薄膜。这种脑膜共有三层,第一层是外面的薄膜,叫做硬脑膜,硬脑膜与颅骨相连;
第二层是蛛网膜;最后一层是最内层,名叫软脑膜,软脑膜附在脑上,这些薄膜发生感染的原因,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侵入所致。感染侵及脑膜的途径有数种。
例如,感染原可从受到感染的肺部等身体其他部位。经由血流扩散蔓延。它们也可从受感染的耳朵或鼻窦,经由颅骨的空隙扩散蔓延进入脑子。
如果你头部受伤,颅骨有破裂处,感染也能轻易进入脑子。脑膜炎有许多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发炎状况。这大多要看引起疾病的是哪些微生物或病毒而定。
咳嗽、说话、打喷嚏时,喷射出大量带菌的飞沫,污染空气,健康人一旦吸入,在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脑膜炎双球菌就会由呼吸道进入血液,而后达到颅内,引起脑膜炎发生炎症性改变,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与患者同一房间工作的,托儿所内的,或直接接触过患者的口腔分泌物(比如接吻)的人群,被认为是易感染的高危群体。
1.患脑炎时,脓性渗出物易堵塞狭小孔道或发生粘连而引起脑脊髓循环障碍,产生脑积水。常见于治疗不当或治疗过晚的病人,尤其多见于新生儿和小婴儿。粘连性蛛网膜炎好发于枕骨大孔,可阻碍脑脊液循环;或脑室膜炎形成粘连,均为常见的引起梗阻性脑积水的原因。
2.除因呕吐、不时进等原因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外,还可见脑性低钠血症,出现错睡、惊厥、昏迷、浮肿、全身软弱无力、四肢肌张力低下、尿少等症状。其发生原理与感染影响脑垂体后叶,使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水潴留有关。
3.由于脑实质损害及粘连可使颅神经受累或出现肢体瘫痪,亦可发生脑脓肿、颅内动脉炎及继发性癫痫发干什么。暴发型流脑可伴发DIC、休克。此外,中耳炎、肺炎、关节炎也偶可发生。
一是怎样预防乙脑。乙脑是蚊虫传染的,灭蚊是预防乙脑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除了消灭蚊子外,还防止蚊子叮咬,如装纱门、纱窗。睡觉的时候,可以挂上蚊帐或点上蚊香,另外,在乙脑流行期间,晚上最好不要让孩子光背在外面睡觉,以减少传染的机会。
10岁以下儿童应在4~5月份开始接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注射。据上海市传染病院统计,凡注射了疫苗的一般都不发病,即使发病也很轻。所以家长不应忽视按时给孩子注射乙脑预防针。
二是做好疫苗预防。接种这是预防与控制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我国乙脑病例中10岁以下儿童占80%以上,5岁以下占50%。一般要求1岁接种2次,2岁加种1次,5岁再加种1次,共4次,若有遗漏者应去地区卫生服务中心补种,外来人口中有遗漏接种者也应去补种。
三是加强动物传染源管理。搞好家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
四是搞好预防接种及时注射乙脑疫苗。注射乙脑疫苗效果明显,保护率高。流行地区接种对象一般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乙脑灭活疫苗第一年需注射2次,间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强一次;减毒活疫苗不分初免,每年一针至6岁,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注射剂量为6~12个月婴儿0.25毫升;1~6岁0.5毫升;7~15岁1毫升;16岁以上每次2毫升。因为疫苗接种后,大约40天左右才产生免疫力,所以一定要提前接种。在乙脑流行季节,用大青叶、板兰根、银花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天,有预防作用。平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同时,普及乙脑的防病知识,及时发现病人,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尽量减少乙脑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1.潜伏期 一般为10~15天,最短2天,长者可达35天。
2.前驱期 一般数小时至3天,部分患者和重型患者前驱期不明显,前驱期主要表现为低热,头昏,乏力,全身不适,四肢酸痛,大多数患者为急性发病,呈急性型经过。
3.急性期病程 一般为2~3周。
(1)发热:一般起病2~3天发热达高峰(39.5~4l℃),大多数患者持续5~10天,然后阶梯状下降,经2~3天下降至正常,热型多为弛张热,部分患者可出现稽留热或不规则热。
(2)全身中毒症状:高热时伴头痛,全身肌肉痛,无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并由于血管运动中枢的损害,患者还可出现面部,颈部潮红,结膜充血,脉搏缓慢,部分重症患者有心肌炎表现,常有心音低钝,心率增快,心电图检查有T波改变,严重患者可以突然出现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肿等。
(3)意识障碍和精神损害:约半数以上患者有不同程度神志,意识变化,如昏睡,表情淡漠,意识模糊,昏迷,亦可出现谵妄和精神错乱。
(4)脑膜受累的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头痛,以颞部及后枕部持续钝痛多见,有时为爆炸性和搏动性,呈撕裂样全头痛,伴恶心,呕吐,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一般持续5~10天,可和昏迷同时存在,当意识清醒后,还可持续存在1周左右。
(5)肌肉瘫痪:以颈肌及肩胛肌与上肢联合瘫痪最多见,下肢肌肉和颜面肌瘫痪较少,瘫痪多呈弛缓型,此与乙型脑炎不同,一般出现在病程第2~5天,大多数患者经2~3周后逐渐恢复,少数留有后遗症而出现肌肉萎缩,成为残废,由于颈肌和肩胛肌瘫痪而出现本病特有头部下垂表现,肩胛肌瘫痪时,手臂摇摆无依状态。
(6)神经系统损害的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出现锥体外系统受损征,如震颤,不自主运动等,偶尔可见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延髓麻痹症状,或中枢性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的轻瘫。
4.恢复期 此期持续平均10~14天,体温下降,肢体瘫痪逐步恢复,神志转清,各种症状消失。
森林脑炎一般病程14~28天,但有少数患者可留有后遗症,如失语,痴呆,吞咽困难,不自主运动,还有少数病情迁延可达数月或1~2年之久,患者表现为弛缓性瘫痪,癫痫及精神障碍。
近年来国内报告,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过去有所减轻,病死率也明显降低,可能与采取免疫注射,加强对症治疗有关。
5.临床分型 按病情轻重分为下列4型。
(1)重型:突发高热,头痛,昏迷,迅速出现脑膜刺激征及颈肌和肢体肌肉瘫痪,或在发病短期出现上行性麻痹,危重患者如抢救不及时,可于1~2天内死亡,少数5~10天内或迁延数月因呼吸衰竭等而死亡。
(2)普通型(中型):出现高热,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伴有不同程度肌肉瘫痪,多在7~10天体温降至正常。
(3)轻型:多有发热,头痛,头昏,食欲缺乏和全身酸痛等全身感染症状及脑膜刺激征,脑症状不明显,多在5~7天体温开始下降,逐步降至正常,无后遗症。
(4)顿挫型:仅有轻度头痛,可有恶心,呕吐,体温38℃左右,维持l~3天即迅速下降。
6.按临床神经系统表现与病理特点的分型
(1)脑膜炎型:主要是头痛,恶心,呕吐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受累的临床表现,而无瘫痪或意识障碍。
(2)脑膜脑炎型:除脑膜炎型症状外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伴有惊厥,锥体束征或锥体外系统体征。
(3)脑干型:除脑膜脑炎症状,还有脑干运动神经核损害表现,如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瘫痪,语言障碍和吞咽困难等表现。
(4)脊髓灰质炎型:主要表现为肌肉弛缓性瘫痪。
(5)上升型(Landry型):开始症状轻,下肢出现瘫痪,此后病变随神经通路上升至颈部,可致周围性呼吸麻痹,最后为延髓麻痹。
(6)混合型:是临床上症状最重的一型,具有上述几型临床综合表现,病死率极高。
诊断依据流行季节(春秋季5~7月)在疫区曾有蜱叮咬病史,或饮生奶史,临床表现有高热,头痛,恶心,呕吐,颈肌瘫痪;白细胞升高,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及蛋白质轻度增加;血清学检测补体结合,血凝抑制,ELISA试验阳性,或RT-PCR检查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