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 脊髓灰质炎的饮食注意事项

2017-07-20 22:43 来源:网友分享

一、脊髓灰质炎会有什么样的症状

  潜伏期为3~35天,一般为7~14天,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等四型。

  1.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相隔2~4周的双份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中和抗体的4倍增长。

  2.顿挫型,约占全部感染者的4%~8%,临床上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而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此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曾观察到下列三种综合征:①上呼吸道炎,有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可有感冒症状,咽部淋巴组织充血,水肿;②胃肠功能紊乱,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可有中度发热;③流感样症状,有发热及类似流感的症状,上述症状约持续1~3天,即行恢复,在早期可从咽部,粪便和血液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在恢复期可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的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

  3.无瘫痪型,本型特征为具有前驱期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前驱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几天后出现脑膜刺激征,患者有头痛,颈痛,背痛,呕吐,颈部和背部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和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征阳性,三脚架征(患者在床上起坐时两臂向后伸直支撑身体)和霍伊内(Hoyne)征,(患者在仰卧位时,将其肩部提高可见头向后倾)亦可为阳性,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的改变(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培养无菌生长),在整个病程中无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改变,本型在临床上与其他病毒所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难以区别,需经病毒学或血清学检查才能确诊,患者通常在3~5天内退热,但脑膜刺激征可持续2周之久。

  4.瘫痪型

  本型只占全部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或脑神经的病变,按病变部位可分为脊髓型,延髓型,脑型,混合型4型,以脊髓型为最常见,本型分为以下5期(表1)。

  (1)前驱期:本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在儿童中以上呼吸道炎为主,在成人则为全身肌肉,骨骼酸痛及皮肤感觉过敏,经1~2天发热,再经4~7天的无热期,然后再度发热,进入瘫痪前期,双相热型主要见于儿童中的10%~30%病例,本期相当于第二次病毒血症阶段,脑脊髓液仍为正常,大多数病例,包括成年病例皆缺乏前驱期而进入瘫痪前期。

  (2)瘫痪前期:本期特征为发热,头痛,呕吐和肌肉疼痛,痉挛,发热贯穿于整个阶段,但体温并不很高,头痛波及颈部和背部,并可放射到两大腿,由于肌肉疼痛以致运动受限制和肌肉痉挛,往往造成瘫痪的错觉,偶有皮肤感觉异常,过敏或肌肉不自主痉挛,此时除出现上述的三角架征和Hoyne征外,Laségue征(膝关节伸直时,屈曲髋关节引起的疼痛)亦常阳性,约半数患者有颈部强直和Kernig征阳性,并出现脑脊液改变,表明病毒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脑膜炎,患者可有短暂的意识丧失或嗜睡,可有腹痛,便秘,鼓肠和尿潴留,本期通常持续3~4天,偶可短至36h或长至14天,罕见病例可缺乏此阶段而直接进入瘫痪期。

  (3)瘫痪期:在发热和肌痛处于高峰时,突然发生瘫痪,或从轻瘫开始,逐渐加重,与此同时,脑膜刺激征逐渐消退,瘫痪属下运动神经元性质,表现为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肌肉萎缩,肌电图有符合脊髓前角病变的证据,瘫痪通常在48h内达到高峰,轻者不再发展,重者在5~10天内继续加重,疼痛呈不对称性,可累及任何一组肌群,可表现为单瘫,双瘫,截瘫或四肢瘫,在儿童中单侧下肢瘫最为常见,其次为双侧下肢瘫痪,在成人则四肢瘫痪,截瘫,膀胱功能失常及呼吸肌瘫痪较常见,而且男性比女性严重,此期持续2~3天,通常在体温下降至正常后即停止发展。

  ①脊髓型瘫痪:当脊髓的颈膨大受损时,可出现颈肌,肩部肌肉,上肢及膈肌瘫痪,当脊髓的胸段受累时,可出现颈部肌肉,肋间肌,上腹部肌肉及脊椎肌肉瘫痪,两种情况下皆可出现呼吸困难,当脊髓的腰膨大受累时,可出现下肢,下腹部及下背部肌肉瘫痪,在瘫痪发生后头2周,局部常有疼痛感,进入恢复期逐渐消失。

  在瘫痪的早期,腹壁和提睾反射可有短时间(或在整个病程中)消失,通常不出现锥体系受累的病理反射,早期常有皮肤感觉过敏,但感觉并不消失,重症者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现象,如心动过速,高血压,出汗及受累肢体发绀变冷等,躯干肌群瘫痪时出现头不能竖直,不能坐起及翻身等,膈肌和肋间肌瘫痪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浅表,咳嗽无力,讲话断续等,体检可发现胸廓扩张受限(肋间肌瘫痪)和吸气时腹部不外凸而反内凹,X线透视可见吸气时横膈上抬的反常现象(膈肌瘫痪),膀胱肌瘫痪时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肠肌和腹肌瘫痪时由于患者不能自动排便可出现顽固性便秘,腹肌瘫痪时并可见腹壁局部突出和腹壁反射消失。

  在瘫痪的第5~6天,随着体温的逐渐消退,瘫痪即停止发展,但在大约10%的病例,退热后瘫痪仍可继续进行至1周之久。

  ②延髓型瘫痪:延髓型瘫痪在瘫痪型中占5%~35%,约85%的病例在起病前1个月内有扁桃体摘除史,单纯延髓型的发生率不超过瘫痪病例的10%,而且多见于儿童,在成人则延髓型常伴有脊髓症状,由于病变在脑干所处的部位不同,可产生以下不同症状。

  脑神经瘫痪:常见者为第Ⅹ和第Ⅶ对脑神经的损害,但其他脑神经如第Ⅸ,Ⅺ,Ⅻ,Ⅲ,Ⅳ,Ⅵ对也可波及,脑神经瘫痪多为单侧性,第Ⅹ对脑神经发生瘫痪时出现鼻音,流质饮食由鼻反流,口咽分泌物和饮食积聚咽部,呼吸困难,发音困难等,第Ⅶ对脑神经受累时出现面瘫,第Ⅸ对脑神经瘫痪时吞咽困难,进食呛咳,第Ⅺ对脑神经瘫痪时除吞咽困难外,尚有颈无力,肩下垂,头向前后倾倒等症状,第Ⅻ对脑神经被侵时也可出现吞咽困难,此外尚有舌外伸偏向患侧,以及咀嚼,发音等障碍,第Ⅲ和第Ⅵ对脑神经受累时可引起眼肌瘫痪,眼睑下垂等。

  呼吸中枢损害:当延髓腹面外侧的网状组织受损时可出现呼吸障碍,如呼吸浅弱而不规则,双吸气,呼吸间歇加长,呼吸暂停等,缺氧现象最显着时脉搏细速(儿童病例的脉率可达200次/min左右),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继以渐降;患者初躁动不宁,继神志模糊而进入昏迷,偶可发生惊厥。

  血管运动中枢损害:当延髓内侧的网状组织受损时可出现循环衰竭现象,患者起初面呈潮红,心动过速或过缓,继而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并出现心律失常,四肢厥冷,皮肤发绀等,心脏搏动比呼吸先停止,患者常因缺氧而有烦躁不安,谵妄,昏迷等症状,甚至出现惊厥。

  ③脑型:患者可单纯表现为脑炎,也可与延髓型或脊髓型同时存在,弥漫性的脑炎表现为意识障碍,高热,谵妄,震颤,惊厥,昏迷,强直性瘫痪等,局灶性脑炎表现为大脑定位症状,恢复期可出现阅读不能症,阵挛或癫痫样大发作等。

  ④混合型瘫痪:兼有脊髓瘫痪和延髓瘫痪的临床表现,可出现肢体瘫痪,脑神经瘫痪,呼吸中枢损害,血管运动中枢损害等各种不同组合。

  (4)恢复期:急性期过后1~2周,瘫痪肢体逐渐恢复,肌力也逐步增强,一般自肢体远端开始,如下肢常以足趾为起点,继达胫部和股部,腱反射随自主运动的恢复而渐趋正常,病肢在头3~6个月内恢复较快,此后虽仍有进步,但速度则见减慢,轻者经1~3个月即已恢复得很好,重症常需6~18个月甚或更久的时间才能恢复。

  (5)后遗症期:有些受害肌群由于神经损伤过甚而致功能不易恢复,出现持久性瘫痪和肌肉挛缩,并可导致肢体或躯干(由于肌群失去平衡)畸形,如脊柱前凸或侧凹,马蹄足内翻或外翻等,骨骼发育也受到阻碍,因而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与发育。

二、脊髓灰质炎的饮食注意事项是什么呢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相当严重的疾病,对于这种疾病来说,一旦患有这种疾病,我们应该立即前往正规的医院进行相应的治疗,这样,我们才能够及时遏制疾病的发展,另外,在治疗的同时,我们也要相应的调整自己的饮食,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脊髓灰质炎的饮食注意事项是什么。

  患者饮食要遵医嘱给予饮食,饮食要以稀软开始到体内逐步适应后再增加其它饮食。应注重不要吃过多的油脂,要合理搭配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食物。

  患者应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及轻易消化的食物经过合理的营养搭配及适当的烹调,尽可能提高患者食欲,使患者饮食中的营养及能量能满意机体的需要。

  患者不宜服用对病情不利的食物和刺激性强的食品,如辣椒等,尤其是急性期的病人及阴虚火旺型病人最好忌用。

  以上就是脊髓灰质炎的饮食注意事项,经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就能够及时知道患有脊髓灰质炎后,我们在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因此,大家在了解了上述注意事项后,一定要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三、脊髓灰质炎如何治疗

  1.邪犯肺胃:

  症状:身热不扬,头痛身倦,咳嗽,呕恶,苔黄腻,脉濡数。(属前驱期,体温38~39℃,以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为主。)

  治则:疏泄肺胃湿热

  方药:葛根芩连汤、三仁汤加减。

  葛根10克,黄芩12克,杏仁10克,薏苡仁15克,杏仁10克,银花20克,连翘15克,滑石15克。

  湿重者加苍术10克,高热者加生石膏30克。

  水煎服,1日1剂。

  2.湿热郁蒸气分:

  症状:发热多汗,头痛身疼,烦躁不安,或嗜睡,苔黄腻,脉滑数。(属瘫痪前期,出现中枢神经感染病症,高热、脑膜刺激征,并可有脑脊液异常,但无瘫痪。)

  治则:清热化湿,宣气通络。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藿香10克,薏苡仁10克,菖蒲10克,黄芩12克,连翘15克,滑石15克,秦艽12克,络石藤12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

  3.湿热阻络,气血郁滞:

  症状:轻者证见四肢瘫痪,重者气脱亡阳。(属瘫痪期,脊髓型表现肢体瘫痪,脑干型可致呼吸循环衰竭。)

  治则:清热化湿,活血通络。

  方药:三妙丸加味。

  苍术10克,黄柏12克,牛膝10克,当归6克,络石藤12克,桑寄生15克,鸡血藤15克。

  痰阻者加菖蒲10克,郁金10克,川贝母10克;口眼歪斜加僵蚕6克;气脱者急服人参15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

  4.邪去正虚:

  症状:肢体痿软畸形。(属后遗症期)。

  治则:补气血,滋肝肾。

  方药:七宝美髯丹加减。

  黄芪15克,当归10克,熟地15克,牛膝10克,苁蓉15克,枸杞子15克,补骨脂10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

  针灸疗法:

  邪在肺胃:

  取穴:风池GB20,大椎GV14,合谷LI4,间使PC6,大陵PC7。

  湿热郁蒸:

  取穴:足三里ST36,三阴交SP6,丰隆ST40,飞扬BL58。

  闭厥证:

  取穴:少商LU11,中冲PC9,涌泉KI4,人中GV26,神门HT7。

  后遗症:

  取穴:

  上肢瘫痪:肩中俞LI15,曲池LI11,肩髃LI15,合谷LI4,外关TE5。

  下肢瘫痪:秩边LB54,环跳GB30,风市GB31,伏兔ST32,绝骨GB39。

  腹肌麻痹:章门LR14,带脉GB26,天枢ST25,气冲ST30。

  颈项软弱:天柱BL10,肾俞BL23,风池GB20。

  背三针疗法:

  取穴:长强GV1透命门GV4,命门GV透至阳GV9,至阳GV透大椎GV14。

  进针后与皮肤呈15度角,沿皮下快速行进,针尖行至上述穴位,再抽插行针3-5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个别患儿2天治疗1次,疗程间隔3-5日。

  穴位注射疗法:

  取穴:殷门BL37,环跳GB30,伏兔ST32,足三里ST36。

  用20%葡萄糖20毫升,每穴注射3-5毫升,或用长效维生素B1,每穴注射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单方验方:

  病初发热期用野菊花、忍冬藤、鲜扁豆花各30克,水煎服;后遗症期用牛膝10克,地鳖虫7只,马钱子0.5克(油炸黄),共研细未,分为7包,每晚睡前用黄酒冲服1包。

四、脊髓灰质炎需做哪些化验检查

  (一)脑积液

  大多于瘫痪前出现异常外观微浊压力稍增细胞数稍增(25~500/mm3)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多后则以单核为主热退后迅速降至正常糖可略增氯化物大多正常蛋白质稍增加且持续较久少数患者脊髓液可始终正常

  (二)周围血象

  白细胞多数正常在早期及继发感染时可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急性期血沉增快

  (三)病毒分离或抗原检测

  起病1周内可从鼻咽部及粪便中分离出病毒粪便可持继阳性2~3周早期从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的意义更大一般用组织培养分离方法近年采用PCR法检测肠道病毒RNA较组织培养快速敏感

  (四)血清学检查

  型特异性免疫抗体效价在第一周末即可达高峰尤以特异性IgM上升较IgG为快可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酶标等方法进行检测特异抗体其中以中和试验较常用因其持续阳性时间较长双份血清效价有4倍及4倍以上增长者可确诊补体结合试验转阴较快如期阴性而中和试验阳性常提示既往感染;两者均为阳性则提示近期感染近来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抗原及特异性IgM单克隆抗体酶标法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脊髓灰质炎

挂号科室:感染科、神经内科

温馨提示:
应注重不要吃过多的油脂,要合理搭配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食物。

       脊髓灰质炎是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婴幼儿 常见症状:全身肌肉、骨骼酸痛、皮肤感觉过敏、嗜睡、腱反射消失、肌肉萎缩、肌肉疼痛、痉挛[详细] 是否医保: 治疗方法:物理治疗 、一般治疗

内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