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2 16:11 来源:网友分享
经期前乳房痛是由于经前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乳房间组织水肿引起的。而中医认为,妇女以血为主,经孕产乳,数伤于血,使妇女处于血不足、气偏盛状态,经前期全身阴血更显不足,此时七情内伤,劳倦过度或大病久病,或多产房劳致肝气郁结而致经期前乳房痛。临床上经前期乳房痛主要是肝气郁结型。症见经前乳房或乳头胀痛,胸闷胁胀,精神抑郁,时叹息,苔薄白,脉弦。
其次,如果饮食不当也会导致经期前乳房痛,尤其是长期喝茶、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食品,食盐过量而且因为口渴立即喝大量的水,因为这不仅不能中和盐分,还会让盐分通过液体渗透进血液,压迫血管而有经期前乳房痛。
另外,经期前乳房痛还可能与内分泌因素、精神因素有关,或与患有肝脏病及水盐在体内潴留有关,或p内啡肽释放异常,使丘脑下部一垂体一卵巢一子宫轴的调节功能紊乱或体内维生素B缺乏等,均可诱发经期前乳房痛。经期前乳房痛患者每于经前7~14天出现乳房或乳头胀痛,甚至不能触衣,按之似有硬结,经后消失,或伴胸胁胀痛、小腹胀痛,或心烦易怒,或见月经失调。
1、乳房红肿热痛:红肿热痛是典型的炎症的临床表现,如果乳房部出现了红肿热痛,则很大可能是患了乳房的炎症性疾病,如急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等。此外,还需警惕炎性乳癌的可能。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常发生于哺乳期,发病前常有乳头皲裂或乳汁淤积史,乳房部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多伴有明显的发热等全身症状,成脓后可自行溃破或切开排脓,脓出则红肿热痛消退。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生于非哺乳期,发病前常有乳头溢液史,乳房部肿块,继之局部红肿热痛,其疼痛往往不十分剧烈,且全身症状不明显,后期肿块软化,形成脓肿,破溃后常形成瘘管,创口久不收敛或反复破溃。
炎性乳癌多发生于妊娠哺乳期,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患侧乳房红肿热痛,并于短时间内累及整个乳房,易侵犯腋窝淋巴结及对侧乳房,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抗炎治疗无效,一般不发生皮肤溃破,预后凶险。
2、乳腺刺痛:乳腺增生疾病的症状主要以乳房周期性疼痛为特征。起初为游漫性胀痛,触痛为乳房外上侧及中上部为明显,每月月经前疼痛加剧,行经后疼痛减退或消失。严重者经前经后均呈持续性疼痛。有时疼痛向腋部、肩背部、上肢等处放射。
3、乳房胀痛:女性在不同时期由于生理或病理变化引起的乳房胀痛。常常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
乳房胀痛分很多类型,有青春期乳房胀痛、经期前乳房痛、孕期胀痛、产后胀痛等,其中经期前乳房痛是很多女性都面临的问题。半数以上的妇女,月经来潮前有乳房胀满、发硬、压痛;重者乳房受轻微震动或碰撞即可胀痛难受,所要及时治疗很重要。
经期前乳房痛的治疗绝大部分不用手术切除,只用乳罩托起乳房,服用疏肝理气的中药可缓解疼痛。绝经期乳房痛明显时可在月经来潮前服用甲基睾丸素,每次5毫克,逐日3次;或服用孕酮,逐日5-10毫克,共7-10天。
维生素E也有缓解经期前乳房痛的作用,常用来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如结节局限在乳房内的某一部分,月经后仍有明显肿块,也可以进行手术,将其切掉。格外 是经病理检察囊性增生又伴有上皮不典型增生。而且较重,转成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属于癌前期病变,更应早期手术切除之。
中医对此病早有所识,认为妇女在经前有乳房胀痛是与肝肾失调、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乳房是胃经所管,乳头属肝经所治。因此一切乳房疾病或发育不良或乳房萎缩,皆从肝胃调治,根据不同病情对症下药,常会获得良效。从中医方面来看,治疗经期前乳房痛,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肝肾阴虚
这类妇女除了经期前乳房痛外常会烦热、睡眠不宁、头痛眩晕、手足心热、口唇色红、唇舌易溃破、身体瘦弱吃不胖、腰酸、膝无力等。治疗宜滋肾养肝、常用药有沙参、麦冬、生地、川楝子、香附、白芍、丹参、泽兰等。
2.肝郁气滞
这类妇女大部份都有情绪不畅的病史或生活压力过大,除了经期前乳房痛不可触摸外,伴烦躁不安、胸闷、肋骨抽痛、易怒、反胃、下腹两旁胀痛、月经夹血块色黑、性生活不协调、脸上长黑斑等。治疗宜调肝理气和胃,常用药有乌药、郁金、佛手、白芍、青皮、白术、麦芽、路路通等。
3.肝郁脾湿
常见的症状有经前乳房痛、触痛明显、下腹胀痛伴下坠感、胃口不好、四肢无力、易腹泻、平时白带多、月经量多色淡等,治疗要健脾利湿行气,常用药有茯苓、白术、苡仁、川楝子、合欢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