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7 08:19 来源:网友分享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包括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这类细菌大多数寄居在人和动物肠道中,可随人及动物的排泄物广泛分布于水、土壤和腐物中。其中有些细菌对人类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某些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等;而大多数是肠道的
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但是当宿主机体状态改变或细菌进入肠道以外的部位,也可作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多种疾病,如菌血症、脑膜炎、肺炎、肾盂肾炎或伤口感染等疾病。近年由于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药等的广泛使用,条件致病菌所致疾病日益增多,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大肠埃希杆菌(Escherichia coli)俗称大肠杆菌,是人类和动物的肠道正常菌群的主要成员,每克粪便中约含109 个大肠埃希杆菌。随粪便排出后,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一旦水、牛乳、食品及其他物品检出大肠埃希杆菌,即意味着这些物品直接或间接地被粪便污染,故在卫生学上被作为卫生监督的指示菌。正常情况下,大肠埃希杆菌不致病,而且还能合成维生素B 和K,产生大肠菌素,对机体有利。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时,可作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肠道外感染。有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杆菌可引起肠道感染。此外,某些大肠埃希杆菌还被用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研究。引起人类腹泻的大肠埃希杆菌总称为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依其发病机制,可分为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产毒性大肠埃希杆菌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 、集聚性大肠埃希杆菌。
由于5 种不同类型的大肠埃希杆菌各菌型间的毒力、侵袭情况不同及机体抵抗力的差异,症状体征亦不一致。一类是细菌只附着于肠黏膜上生长繁殖并产生肠毒素,通过活化肠壁细胞的腺苷环化酶,当胞内环磷腺苷(cAMP)水平升高时,可促进小肠肠液分泌亢进(LT),而ST 毒素引起的肠液分泌亢进是环化鸟苷(cGMP)介导。同时肠毒素亦能损伤周围血管的上皮,引起腹泻,排出大量水样便(临床上类似霍乱样疾病)。另一类型是细菌能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大量繁殖并能产生毒性物质引起一种网状液体溢出物流进肠腔,最后上皮细胞破裂,导致肠黏膜坏死和产生溃疡,大便则带脓血(临床类似痢疾样疾病)。主要病变以回肠为主。
1.潜伏期 短者仅数小时,大肠埃希杆菌性食物中毒,可在2h 内出现呕吐、腹泻。一般潜伏期为1~3 天。
2.症状体征
(1)轻型:一般不发热,以食欲减退、腹泻为主要表现。每天大便3~6 次不等,常呈黄色或绿色消化不良样稀便,多呈混有少量泡沫的稀汤样便,并伴有腹胀、腹痛及恶心。
(2)中型:可有低热,除具有轻型症状外并有恶心呕吐,腹泻次数较频,多呈水样便,可有轻度脱水及酸中毒症状。
(3)重型:体温呈不规则热型,38~40℃持续数天,每天腹泻10~20 次,常为黄绿色水样便,混有少量黏液,可有腥臭味,亦见有牛奶色或米汤样便,与霍乱基本相似,多有恶心呕吐,婴幼儿常出现惊厥。由于大量吐泻呈现明显脱水和酸中毒症状,可出现急性肾衰。在孟加拉国ETEG 腹泻幼儿中约有30%出现中等或严重脱水,成人病例中严重脱水者更多,常不能与霍乱区别,若治疗不及时,婴幼儿患者可在数天内死亡。EIEC 腹泻与急性菌痢相似。EHEC 感染症的主要症状,是血便和剧烈的腹痛。EAEC 引起的腹泻呈持续性(>14 天),有血性便,并有发热(38℃)和呕吐等症状。
3.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1)脱水:根据体内失水程度可分为轻、中、重3 度。轻度脱水眼窝稍凹陷,脉搏尚属正常;中度脱水除眼窝、前囟凹陷外,伴有皮肤缺乏弹性,易抓起,皮肤恢复时间为2~5s,指纹皱瘪,脉细数;重度脱水者发绀,皮肤抓起不易恢复,血压下降,常出现微循环障碍,肌肉痉挛,脉微弱,出现尿少或尿闭。
(2)酸中毒:呼吸明显加深,CO2 结合力在18mmol/L 以下,口唇呈樱桃红色,呼吸中常有酮味,重症者出现烦躁、嗜睡、昏迷、惊厥,甚至休克。CO2 结合力在11.25mmol/L 以下。
(3)低钾血症:经补液治疗后,血液浓缩现象得到纠正,尿量增加,加速血钾的排泄,同时输入的葡萄糖合成糖原时需将钾移入细胞内,促使血清钾降低而出现缺钾症状。明显的低血钾症状多在腹泻1 周后出现,严重者出现软瘫甚至呼吸肌麻痹、心律失常、昏迷,可危及生命。
(4)低钙血症:常发生在输血或纠正酸中毒后。患儿出现哭闹不安、四肢肌肉紧张、手足抽搐、惊厥和腱反射亢进
1.侵袭力 大肠埃希杆菌具有K 抗原和菌毛。K 抗原有抗吞噬作用,有抵抗补体和抗体的作用;菌毛能帮助细菌的黏附作用。产毒性大肠埃希杆菌的这种纤毛样菌毛称定居因子或定植因子(colonization factor),包括CFAI、CFAⅡ。它们由细菌质粒控制,可以通过质粒传递给其他菌株,抗原性很强,能刺激宿主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有侵袭力的菌株可以侵犯肠道黏膜表层引起炎症。
2.肠毒素 ETEC 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毒素称大肠埃希杆菌肠毒素。按其对热的稳定性分为:耐热肠毒素(heat-stable enterotoxin,ST)、不耐热肠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r,LT)。ST 与LT 均由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质粒所编码,控制合成。EFEC 某些菌株产生细胞毒性物质
(1)不耐热肠毒素(LT):类似霍乱弧菌的肠毒素,可刺激小肠上皮细胞腺苷环化酶,使ATP 转化为cAMP,促进小肠液体过度分泌,超过肠道再吸收能力,以致出现腹泻。耐热肠毒素(ST)是通过激活细胞上的鸟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GMP量增加,导致液体平衡紊乱而引起腹泻。
(2)内毒素:大肠埃希杆菌细胞壁有内毒素活性,其毒性部位为脂类A;O 特异多糖有助于细菌抗宿主的防御功能。
3.黏附素 黏附素(BFP)即以前所称的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黏附因子(EAF),是该菌的一个大质粒所编码的一种菌毛,与黏附作用密切相关。由BFP 介导的黏附为局部黏附,细菌不是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表面,而是呈丛状或微菌落样存在于细胞上。同时,这种黏附为远距离黏附,细菌菌体并不直接与细胞接触,两者靠菌毛相连。
1.治疗原则 急性肠炎自愈倾向颇强,其基本治疗方针是补液和对症处理。老年和婴幼儿患者,以及有基础疾患和重症患者应给予抗生素,以改善临床症状和缩短排菌期。值得注意的是,抗生素体外敏感试验往往与临床疗效不一致。除非必须经静脉补液者,通常以口服补液为好,WHO 推荐的葡萄糖电解质口服液为每升茶水或开水中含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蔗
糖40g 或米粉30g 也可)。
大肠埃希杆菌肠炎,轻症仅对症处理即可,怀疑有菌血症及重症病例可给予诺氟沙星多黏菌素或复方磺胺甲唑。ETEC 处理主要是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对上述药物耐药者可用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一般在腹泻原因不明时可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2.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婴儿首先减少哺乳量,给口服葡萄糖液及生理盐水,儿童及成人给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 等。
(2)体液疗法:按患者脱水的性质及程度,补充电解质溶液及葡萄糖溶液。目前推广应用一种葡萄糖、电解质口服补液盐(ORS)的补液袋甚方便。婴幼儿第1 天补液量按脱水程度每天给予100~200ml/kg。在补液中随时观察患儿眼窝凹陷程度、皮肤弹性度及尿量多少来调节含钠溶液的比例及输液量。有酸中毒者按CO2 结合力情况给予5%碳酸氢钠液及时纠正酸中毒。对病期长或营养不良婴幼儿,可适量给予输血浆(25~50ml/次),每周2 次。
(3)中医中药治疗:针灸取合谷、足三里、大肠俞及止泻穴。推拿、捏脊止泻。按辨证施治采用中药方,脾虚泻者用益气健脾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属实热泻者用清热利湿方剂:葛根苓连汤加减。
(4)抗菌治疗:选用较敏感药物足量连用5 天。常用药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复方磺胺甲唑、新霉素、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呋喃唑酮等。有肾损害者用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时要谨慎。在治疗同时应加强护理,对患儿应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冲洗臀部,
保持清洁卫生,预防皮肤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