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8 07:36 来源:网友分享
肠息肉虽然说不是特别常见的疾病,但是这种疾病要是出现之后,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影响,首先患者会出现一些大便带血或者是血便的症状,而且有的患者还会出现一些粘液在大便上面,甚至会有腹部不适的感觉出现,需要尽快手术治疗,那么,肠息肉手术后多长时间可正常活动。
1,做完肠息肉手术后需要卧床1天的时间,之后就可以下地慢慢活动,但是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时间以半小时为宜,而且活动的力度不能太大,不能过度劳累了,只要感觉自己的身体有一点累的感觉,就可以卧床休息,这样对手术之后伤口的恢复和缓解便秘的症状会有很好的作用,不能总是卧床不走动,不然会造成肠粘连的情况出现,也会导致大便干燥,而且做完手术后6小时之内的时候不要吃东西,需要出气之后在能进食一些流食,之后慢慢的改成半流食,随着病情的恢复就可以慢慢的把饮食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但是短时间内不能吃刺激性的东西,尤其是辛辣的食物是绝对不可以让术后的患者进食的,不然会有一些不利的影响。
2,术后还需要保持大便干有规律,最好能一天一次大便,这样对自己的术后恢复也会有很好的作用,要是出现了些肠道反应,如:肛门坠胀,腹胀等症状的话,一般也不要太担心,只要靠饮食调理一般就可以慢慢的恢复,饮食中一定要多吃点米粥,面条之类易消化的东西,而且还需要好好的保护自己的伤口,短时间内不要有重体力劳动,不然对伤口恢复有不利影响。
最后,肠息肉手术之后就要好好的调整自己的饮食,运动量也不能过大,一定要循序渐进比较好,一开始的时候可以进行慢慢的轻运动,慢慢的改成有氧运动等等,只有伤口恢复好了,才能正常的运动和生活,患者的伤口不要着水,不然很容易会出现感染发炎等不好的情况。
增生性息肉
在大肠中较为常见,发生原因不明,多出现在中年以后,在尸解标本中可有25~80%的发生率。绝大多数表现为在黏膜表面上呈丘状或半圆形隆起,一般较小。直径约0.5cm左右。常为多个。病理结构为黏膜肥厚增生。临床上可无症状,多是在做内窥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息肉不会癌变,故不需处理。
炎性息肉
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常是多发,临床上表现为便血或黏液稀便,结合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历史,通过纤维结肠镜或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比较容易诊断。治疗主要是控制原发病变,必要时行肠段切除。关于炎性息肉是否会发生癌变,目前尚难结论,但在临床上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并发大肠癌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病程愈长,癌的发生率亦愈高。
儿童型息肉
主要发生在儿童,多数在10岁以下,以5岁左右最为常见,其中男孩多见。成年人较少见。这说明这种息肉可以自行脱落。息肉主要发生直肠和乙状结肠下端,一般为单发,若为多发,亦不超过3~4个。息肉呈球形,直径大多数不超过1cm。病理上为错钩瘤。由于息肉质地较脆,富有血管,所以大便带血或便后滴鲜血是本病的主要表现。这种息肉不会癌变,在治疗上可以通过内窥镜电灼切除或待其自行脱落。
我们对刚肠息肉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治疗很多人还是不太了解。那么,如果得了直肠息肉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下刚肠息肉的西医治疗方法。直肠息肉,又称直肠腺瘤,有单发性和多发性之分。单发性直肠息肉多见于2-8岁儿童,极少发生恶变;多发性好发于青壮年,有明显家族遗传性,病变范围广,易发生恶变。得了直肠息肉怎么办?
专家介绍,西医治疗主要是各种手术疗法。
(1)指扯断蒂法:适用于儿童低位带蒂息肉患者,取截石位或下蹲位,手套涂上润滑剂后用右手食指伸入肛门,勾住息肉,在息肉蒂部与粘膜连接部扯断取出息肉。一般出血可自行停止。
(2)经肛门切除:适用于直肠下端息肉,在骶麻或局麻下,首先扩肛,用手指或组织钳将息肉拉于肛门外,对有蒂良性息肉,在息肉根部连同部分粘膜进行结扎或缝扎,切除息肉。若系广基底息肉,更应切除息肉四周粘膜,然后缝合创面;若为绒毛状腺瘤,粘膜切除范围应在腺瘤四周1cm以上。
(3)电灼切除:得了直肠息肉怎么办?无法经肛门切除者,可通过直肠镜、纤维结肠镜或电子肠镜套住息肉蒂部电灼切除。注意广基底息肉此法不安全。
(4)经纤维结肠镜或电子肠镜通过高频或微波切除 适于2cm以内的带蒂息肉或较小的宽基底息肉,无出血倾向者也可用显微手术肛门镜接电视屏,放大视野,镜下切除息肉。这种方法创面小,可以缝合,避免了术后出血。
(5)开腹手术 若息肉位置较高,或息肉有癌变,或息肉直径大于2cm且为广基底者,经下腹入腹作局部切除,癌变者按直肠癌切除原则处理。
(6)病变肠段切除术:对高位多发性腺瘤,必要时可考虑作病变肠段切除术。
以上就是我们对得了直肠息肉怎么办的介绍,患者在治疗时,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症状
多数大肠腺瘤性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还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偶有腹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有家族史的病例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有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少,容易忽视或漏诊,因此,结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以提高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
1.临床表现。
2.X线检查。
3.内镜检查。
息肉的检出有3种途径。最常见者是患者因肠道功能不良(如肠易激综合征等)或直肠出血来就诊而偶然发现;第2种是在无症状人群普查中发现;第3种是息肉较大,患者因便血或息肉本身的症状来就诊而检出息肉。由于息肉多无临床征象,因此通过第3种途径发现息肉十分有限。
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长期口服舒林酸等非甾体类消炎药有预防息肉再发的作用,但需注意药物的其他副作用。同时,这一预防治疗的效果还有待观察大宗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