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肠套叠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肠套叠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018-07-20 06:23 来源:网友分享

一、老年肠套叠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般治疗

  肠套叠明确诊断后,即应给予禁饮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等支持及抗感染治疗。

  空气(钡剂)灌肠

  为早期小儿肠套叠首选疗法,其成功率达77%~97%。

  套叠段切除及肠吻合

  1、指征:

  (1)肠套叠不能手术复位者;

  (2)套叠伴有肠坏死者;

  (3)注气灌肠复位致肠穿孔并肠坏死者;

  (4)继发于器质性病变的肠套叠。

  2、方法:取决于病因、病变部位、范围、受累肠段的长度、是否伴肠坏死和病人全身情况。凡恶性病变、肠管已失去活力者,应争取一期切除,尤其成人结肠套叠,恶性率最高,应予切除。累及右侧结肠的套叠可做右半结肠切除。累及降结肠或乙状结肠者行左伴结肠切除。乙状结肠直肠套叠,直肠下部有病变时,宜行经腹会阴切除。如无直肠病变,可做套叠整复后再行前切除。多数结肠套叠呈不全性梗阻,充分的术前准备利于一期切除吻合。结肠套叠引起完全性肠梗阻时,多主张行分期手术,先做梗阻近侧肠造瘘,病情稳定后再行择期手术。总之,因恶性肿瘤所致肠套叠均应遵循其手术原则,应广泛切除套叠肠段及其有关系膜淋巴结,避免引起肿瘤在肠腔内外播散,或静脉癌栓脱落的血行播散。若癌肿已经转移扩散,可行肠套叠手法复位后局部切除吻合,以恢复肠道的连续性。

  较少见的阑尾套叠常表现为盲肠包块,不易与盲肠癌相鉴别,可做局部切除或盲肠切除,但应该严格掌握其指征。无肠坏死小肠套叠,可先做手法整复,然后行仔细的肠壁触诊,发现器质性病变者应行肠切除。Weibaecher认为,近年来小肠套叠伴恶性肿瘤者有明显增多趋势,故主张病变解剖部位都应一期切除,不做复位。对胃手术后的急性空肠胃套叠,应及早手术,最常用的方法是整复或加套叠肠段切除,必要时再次行胃切除,改为毕Ⅰ式吻合,去除易发生套叠的输出袢。亦可整复后将输入、输出袢肠系膜缝合或缩小胃肠吻合的处理方法。如原为胃空肠吻合者,整复后加幽门成形。原发性回盲型肠套叠整复后再次复发时可手术复位,同时将末端回肠与盲肠靠拢缝合固定,以防止复发。

二、肠套叠的发病原因有这些

  肠套叠的原因至今仍不明了,成人肠套叠可以找到器质性病变者约占80~90%,大多数为肿瘤所致。而小儿能发现器质性病变者不到8%;其中美克耳憩室占首位,依次为息肉、血管瘤、腹型紫癜、胰腺细胞异位、淋巴瘤、肠囊肿、阑尾内翻等。无器质病变者的发病原因众说纷纭,至今尚无一种理论可以解释所有病例,有些可能只是诱因。

  (一)饮食改变和食物刺激 婴儿时期肠道未能立即适应新添加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促使某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腔之中。婴儿肠套叠多发生在4~10个月龄之间,恰为乳儿添加食物之际,故两者可能有因果关系。

  (二)局部解剖因素 大量文献证实婴幼儿肠套叠发生在回盲部者约占95%左右,就不能不考虑此病的发生与回盲部局部解剖因素有关。婴儿内脏发育尚未完成,近50%为活动性盲肠,而成人仅17%盲肠仍未固定。90%回盲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cm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到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水肿、肥大,肠蠕动时肥厚的回盲瓣被推移前进,或可牵拉肠壁形成套叠。

  (三)植物神经因素 有人提出肠套叠的产生是由于交感神经发育迟缓,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失调所导致。

  (四)痉挛因素 由于各种原因的刺激,如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或寄生虫毒素等,使肠道产生痉挛,运动节律失调或有逆蠕动造成套叠。

  (五)回肠末端集合淋巴小结增殖肥厚 肠套叠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和回盲部集合淋巴小结增殖可能是肠套叠的病因。出生后淋巴组织高速增殖达1岁左右,5岁后逐渐下降。这一增殖下降期与肠套叠1岁内为高发期,5岁以后少见又相吻合。所以淋巴小结增生引起肠套叠被许多学者承认。

  (六)病毒因素 肠套叠的发病年龄和季节均为病毒易感时期,从而不少作者认为腺病毒作为诱因引起肠套叠已无疑问。

  (七)免疫反应因素 75%~85%的肠套叠发病年龄在1岁以下,此时恰为免疫功能尚未完善、免疫球蛋白处于低水平状态。因此除了前述的各种因素有关外,还应想到肠套叠的发生与小儿免疫功能有一定关系。

  (八)内分泌因素 国内金氏曾测定105例婴儿肠套叠血清胃泌素含量,发现明显高于正常及非肠套叠小肠梗阻婴儿对照组。

三、肠套叠的临床表现你知道吗

  (一)腹痛 为最早症状,突然发作,哭闹不安。腹痛为阵发性,每次延续数分钟,但间歇10~20分钟后又重复发作,反复不止,久之病儿疲惫不堪,进入无力挣扎的半睡眠状态。肠套叠出现腹痛者约占90%以上。

  (二)呕吐 约有80%的病儿出现呕吐,吐出奶汁、奶块或其他食物。吐的次数不多,逐渐吐出胆汁,晚期时含有粪便。

  (三)血便 多在发病8~12小时排出血便,为粘稠的果酱样大便。有时为深红色血水,说明肠壁损伤严重,非手术复位时应特别慎重。自然排出血便者仅占30%左右,而肛门指检或放入肛管发现血便者约占60%左右;因此常规肛诊检查可发现血便者约占90%,对确诊很有帮助。

  (四)腹部检查 早期当患儿安静平卧,在保持腹肌松弛是进行检查。75%左右的患儿可扪及腊肠形肿块,质地稍硬而具有韧性感。最多见于右上腹肝缘下,在触动包块时患儿有不适感,有时腹肌呈反应性紧张。晚期因为腹胀明显,进而肠管绞窄坏死,炎性渗出刺激腹膜引起腹肌紧张,此时患儿不能合作,很难触及肿块。

  (五)全身情况 早期患儿一般情况良好,体温脉搏正常。24小时后随着症状加重,病情逐渐恶化,小儿表情淡漠、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全身呈严重脱水,体温升高至39℃以上,脉率加快,48小时后因腹胀严重,膈肌抬高,影响呼吸。发生肠坏死后出现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患儿全身中毒症状不断加重,脉搏细速,高热40℃以上,昏迷、休克、衰竭以至死亡。

  (六)儿童肠套叠的特点 一般说来,儿童肠套叠与婴儿肠套叠的区别不大,但年龄越大,发病过程多较缓慢,呈亚急性肠梗阻的症状。腹部绞痛和腹部包块多见,但呕吐、便血较少。据统计,儿童肠套叠便血约占40%左右,而婴儿肠套叠出现便血者有80%以上。在全身情况方面,儿童肠套叠发生严重脱水、休克者少见。

四、肠套叠的发病率是多少

  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发病率均有差异。其发病率均占成活新生儿的1.5~4‰。

  (一)性别 许多报告证明男性多于女性,约为1.5~3:1,高者为3.9:1。

  (二)年龄 虽然肠套叠偶尔可见于成人或新生儿,但是最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文献报告约有60~65%的病例年龄低于1岁,以4~7个月时为高峰期。2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5岁以后甚为罕见。新生儿肠套叠约占本病的9.3%,而且多数合并肠闭锁。

  (三)季节 肠套叠终年可见,但以春末夏初发病率较为集中;这可能于腺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及肠道淋巴系统感染有关。据统计约10~30%的患儿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有人认为,该病多发生于营养良好、体重超过正常的婴儿;但调查结果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

  (四)遗传 近来不断有人报告肠套叠与家族的关系,根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现有47个家族,其发病率约占整个肠套叠数的1/145~1/13,各地作者报告差异较大。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肛肠科外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