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0 08:13 来源:网友分享
肠梗阻,是因为某些因素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而产生的腹胀,腹痛,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大便等一系列表现的外科疾病,一般情况下经过治疗,肛门出现排气(即放屁)排大便后,表示为治疗成功;而不是排气可以使肠梗阻得到缓解,对于此病要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灌肠,手术等治疗。肠梗阻为因,不能排气为果。
不宜食产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以及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如芹菜、黄豆芽、洋葱等。术前忌食长膳食纤维、胀气的食物如:芹菜、白菜、油菜、萝卜、土豆、红薯、黄豆、蚕豆等。术后忌食油腻、粗糙、腥发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糙米、狗肉、羊肉、牛肉、熏鱼等。
忌粗糙食物:手术后3~4天,肛门排气后,提示肠道功能开始恢复,此时可给以少量流质,5~6天后可改为少渣半流质饮食。忌食鸡肉、火腿、鸽肉以及各种蔬菜的汤类。此物即使煮的很烂,也不能操之过急。
禁油腻食品:即使到了第10天,机体能承受软饭时,油腻食品也不能早食,如母鸡汤、肉汤、羊肉、肥肉、排骨汤、甲鱼等。
我们在遇到肠梗阻纠缠的时候,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诊治,同时需要做好各方面的预防工作,尽量减少肠梗阻造成的伤害。
机械性肠梗阻的患者出现疾病,主要就是因为肠道内有异物,比如说有结石或者是寄生虫或者是有一些粪便阻塞导致疾病严重性增加。有时候肠道息肉、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淋巴瘤等也会导致大肠梗阻出现。先天性的肠套叠也是机械性肠梗阻发病因素。患者因为先天性的肠道疾病,后天性的腹膜炎症病情变化也会出现肠梗阻,比如说肠结核或者是克罗恩病等。
运动障碍性肠梗阻的形成,主要就是因为运动障碍造成的肠梗阻,临床上主要就是因为肌肉活动紊乱造成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动,从而顺利的排到体外,一般情况下疾病形成之后可以造成患者形成严重的肠麻痹,最好就是及时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缓解患者的痛苦
对于运动障碍的肠梗阻来说,临床上存在着不同的疾病变化,比如说患者可以出现硬化症,或者是结缔组织疾病,此外就是放射性损害等。肠梗阻有时候也是因为先天性一些因素造成的,为此有一定的复杂性,总之疾病还是可以治疗的。
1、绞痛。阵发性绞痛,疼痛多在腹中部,也可偏于梗阻所在的部位。腹痛发作时伴有肠鸣,自觉有“气块”在腹中窜动,并受阻于某一部位。有时光看腹部表面就能看到腊肠样的肠子形状和肠蠕动的波形。
2、呕吐。在肠梗阻的早期,病人会反射性呕吐,吃口饭或喝口水都会吐。如果呕吐出现得早、频繁,那么可能是高位肠梗阻。反之,如果出现得晚,吐得少,吐出的东西还像粪便,那么则可能是低位肠梗阻。
3、腹胀。梗阻发生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腹胀,其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显著,遍及全腹。如果腹部隆起不均匀对称,则是肠扭转等闭袢性肠梗阻的特点。
4、没有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病人多数没有排气排便;但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因梗阻以下肠内尚存的粪便和气体,仍可自行或在灌肠后排出。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不论采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是极重要的措施。最常用的是静脉输注葡萄糖液、等渗盐水;如梗阻已存在数日,也需补钾,对高位小肠梗阻以及呕吐频繁的病人尤为重要。但输液所需容量和种类须根据呕吐情况、缺水体征、血液浓缩程度、尿排出量和比重,并结合血清钾、钠、氯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监测结果而定。单纯性肠梗阻,特别是早期,上述生理紊乱较易纠正。而在单纯性肠梗阻晚期和绞窄性肠梗阻,尚须输给血浆、全血或血浆代用品,以补偿丧失至肠腔或腹腔内的血浆和血液。
胃肠减压:是预防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可以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胃肠减压一般采用较短的单腔胃管。但对低位肠梗阻,可应用较长的双腔M-A管,其下端带有可注气的薄膜囊,借肠蠕动推动气囊将导管带至梗阻部位,减压效果较好。
防治感染和毒血症:应用抗生素对于防治细菌感染,从而减少毒素的产生都有一定作用。一般单纯性肠梗阻可不应用,但对单纯性肠梗阻晚期,特别是绞窄性肠梗阻以及手术治疗的病人,应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