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3 06:33 来源:网友分享
伤寒沙门菌感染(35%):
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是本病的病原体,1884年在德国由Gaffkey在病人的脾脏分离出来,属于沙门菌属的D群,呈短杆状,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周身鞭毛,有动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长2~3μm,宽0.4~0.6μm,伤寒杆菌能在普通的培养基中生长,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能分解葡萄糖,不分解乳糖,蔗糖及鼠李糖,产酸不产气,在含胆汁培养基中,伤寒杆菌更易生长,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命力较强,水中可存活2~3周,粪便中可达1~2个月,能耐低温,冰冻环境中可维持数月,对于阳光,干燥,热力与消毒剂的抵抗力则较弱,日光直射数小时即被杀灭;加热达60℃ 30min,或煮沸立即死亡;3%苯酚中,5min亦被杀灭;消毒余氯在0.2~0.4mg/L的水中可迅速致死,于食物(如牛奶)中可以生存,甚至能够繁殖,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伤寒杆菌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时,释放内毒素,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伤寒杆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等,感染人类后,可诱生相应的抗体,这几种抗体都不是保护性抗体,“O”与“H”的抗原性较强,可以用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检测血清标本中的“O”与“H”抗体,对本病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从伤寒患者新分离到的伤寒杆菌具有Vi抗原,Vi抗原能干扰血清中的杀菌效能与阻止吞噬,使细菌的侵袭力增强,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由于Vi抗原的抗原性弱,它诱生Vi抗体的凝集效价低,持续时间亦较短,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不大,病原体从人体中清除后,Vi抗体亦随之消失;因而有助于伤寒杆菌带菌者的检测,含有Vi抗原的伤寒杆菌能被特异性的噬菌体裂解,借此可把伤寒杆菌分为100多个噬菌体型,噬菌体分型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与追踪传染源。
感染的细菌量(25%):
伤寒杆菌从口进入消化道,通常可被胃酸杀灭,但如入侵菌量较多,或者胃酸分泌,肠道正常菌群关系等防御屏障功能受到破坏,伤寒杆菌就能进入小肠,入侵肠黏膜。
1. 肠出血: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2.4%~15%,多见于病程第2~3周,从大便隐血至大量血便,少量出血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脉快;大量出血时热度骤降,脉搏细速,体温与脉搏曲线呈交叉现象,并有头晕,面色苍白,烦躁,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有腹泻者并发肠出血机会较多,病程中活动过多,饮食成分不当,过于粗糙,过量饮食,排便时用力过度以及不适当的治疗性灌肠等均可成为肠出血诱因。
2. 肠穿孔: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4%~4%,多见于病程第2~3周,肠穿孔常发生于回肠末段,但亦可见于结肠或其他肠段;穿孔数目大多为一个,少数为1~2个,也有报告多达13个者,肠穿孔的表现为突然右下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冷汗,脉细速,呼吸促,体温与血压下降(休克期),经1~2h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暂缓解(平静期),不久体温又迅速上升并出现腹膜炎征象,表现为腹胀,持续性腹痛,腹壁紧张,广泛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至消失,腹腔内有游离液体,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白细胞数较原先增高伴核左移(腹膜炎期),肠穿孔的诱因大致与肠出血相同,有的病例并发肠出血的同时发生肠穿孔。
3. 中毒性心肌炎:发生率3.5%~5%,常见于病程第2~3周伴有严重毒血症者,临床特征为心率加快,第一心音减弱,心律不齐,期前收缩,舒张期奔马律,血压偏低,心电图显示P-R间期延长,T波改变,S-T段偏移等,这些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改变一般随着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
4. 中毒性肝炎:发生率约10%~68.5%(多数在40%~50%),常见于病程第1~3周,主要特征为肝大,可伴有压痛,转氨酶活性轻度升高,甚至出现轻度黄疸,临床上容易与病毒性肝炎相混淆,随着病情好转,肝大及肝功能可较快恢复正常,仅偶尔可出现肝衰竭危及生命。
5. 支气管炎及肺炎:支气管炎多见于发病初期;肺炎(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则常发生于极期及病程后期,多为继发感染,极少由伤寒杆菌引起,毒血症严重者可有呼吸急促,脉速及发绀,咳嗽却不明显,体检可发现肺部啰音和(或)肺实变征。
6. 急型胆囊炎:约占0.6%~3%,其特征为发热,右上腹痛及压痛,常有呕吐,可出现黄疸,白细胞数较原先增高,伤寒并发胆囊炎后有助于胆石形成,易导致带菌状态,亦有认为原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患者易于产生伤寒带菌状态。
一、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
有严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疗配合下使用激素。常用氢化可的松25~50mg或地塞米松1~2mg,每日1次静脉缓慢滴注;或口服强的松5mg,每日3~4次,疗程不超过3天。
若伤寒合并血吸虫病,尤其是急性血吸虫病时,一般宜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配合伤寒的病原治疗,待体温被控制,全身情况明显改善后,才给予口服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对兼有毒血症和显著鼓肠或腹泻的患者,激素的使用宜慎重,以免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
二、伤寒患者抗菌药物的选择
1、氟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下列共同特点:
①抗菌谱广,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活性高。
②细菌对其产生突变耐药的发生率低。
③体内分布广,组织体液中药物浓度高,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
④大多品种系口服制剂,使用方便。
⑤因其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目前常用的有氧氟沙星,剂量:300mg每日两次,口服或200mg每8~12小时一次,静滴,疗程14天。环丙沙星,剂量:500mg每日两次或每8小时一次,口服或静滴,疗程:14天。
2、头孢菌素类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对伤寒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毒副反应低,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以及氯霉素耐药菌所致伤寒。可用头孢三嗪,剂量:成人 1g,每12小时一次,儿童每天100mg/kg,疗程:14天。头孢噻肟,剂量:成人1~2g,每8~12小时一次,儿童每天100~150mg /kg,疗程:14天。
3、氯霉素 剂量:为每天25mg/kg,分2~4次口服或静脉滴注,体温正常后,剂量减半。疗程:两周。
重点是加强饮食,饮水卫生和粪便管理,切断传播途径,病人和带菌者按肠道传染病隔离,直至停药后一周,每周作粪培养,连续两次阴性为止,沿用已久的死菌疫苗保护作用不理想,口服减毒菌苗在试用中。
本病的预防应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因地制宜。
1. 控制传染源:及早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天为止,亦可进行粪便培养检查,1次/5~7天,连续2次均为阴性者可解除隔离,患者的大小便,便器,食具,衣物,生活用品均须作适当的消毒处理,慢性带菌者的管理应严格执行,饮食,保育,供水等行业从业人员应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应调离上述工作岗位,进行治疗,定期接受监督管理,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3天,有发热的可疑伤寒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
2. 切断传播途径:为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生奶等,改善给水卫生,严格执行水的卫生监督,是控制伤寒流行的最重要环节,伤寒的水型流行在许多地区占最重要位置,给水卫生改善后,发病率可明显下降。
3. 保护易感者:伤寒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能够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预防效果尚不够理想,反应也较大,不作为常规免疫预防应用,在暴发流行区应急免疫问题上意见不一,对控制流行可能有一定作用,Ty21a株口服减毒活疫苗,1989年美国已批准应用,不良反应较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