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6 06:41 来源:网友分享
宜
1、宜面食。面食轻易消化,对肠道是非常吻合的,而且病人吃平淡的面条、包子等食品,有利于肠道进行恢复,不轻易产生其他食品一切的毒素,所以一般肛门、肠道等疾病的病人都比较相宜吃面食类。
2、宜粥类。做粥的方法很多种,肠息肉手术后病人比较虚弱,需要一定的补充,所以煮粥能够适当加一些蔬菜、水果,比如:红豆、萝卜、苹果,这样能够即平淡,又有营养,便于病人体力恢复。
3、宜碱性食品。肠息肉病人应多吃碱性食品,改善自身的酸性体质。比如蔬菜中的甘蓝菜、海带芽、海带、洋葱等都是弱碱性的。
忌
1、忌油腻食品。比如煎炸熏烤类食品、油腻食品会在肠道汇中长时间停留,引起消化问题,轻易引起肠道负担,所以不要进食。
2、忌辛辣刺激食品。白酒、辣椒、醋等有刺激性的食品在术后这一段恢复期都不要碰,避免给术后的伤口引起刺激,充血等情况。
3、忌酸性食品。奶酪、柿子、肉类、鱼类、蛋黄、面包、小麦、奶油等都属于忌酸性食品,病人在肠息肉手术后的饮食一定要避开这些食品,以免恢复缓慢。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粘膜表皮的一种赘生物,多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患病率男多于女,而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早期的结肠息肉一般无明显感觉,大便也正常,所以只能通过检查来发现。
病情较严重时,就会出现便血、且伴有黏液,这时就需要尽快就医检查。
虽然结肠息肉成癌的可能性很大,但检查出来时也不要太过担心,一般息肉超过5厘米才有癌变的可能,如果小于5厘米,只需要定期检查即可。
①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
②长期生活在息肉多发地区;
③长期摄入高动物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油炸食物;
④年龄大于50岁者;
⑤有相关疾病,如肝硬化、乳腺癌、输尿管和肠癌等。
肠息肉与肠癌的关系很是密切,从年龄上来看,肠息肉比肠癌的发病率早10-20年,这一时间间隙就是息肉成癌的时间。
多数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偶有腹痛,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例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应考虑Gardner综合征的可能,出现皮肤粘膜色素斑应考虑P-J综合征等。一些作者指出,对可疑有息肉病的患者,即使家族无息肉病史,都应常规作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综合征的可能。
由于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较轻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视。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带血、粘液血便来就诊,又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因此,大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确诊。这样,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可望大大提高。
增生性息肉
在大肠中较为常见,发生原因不明,多出现在中年以后,在尸解标本中可有25~80%的发生率。绝大多数表现为在黏膜表面上呈丘状或半圆形隆起,一般较小。直径约0.5cm左右。常为多个。病理结构为黏膜肥厚增生。临床上可无症状,多是在做内窥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息肉不会癌变,故不需处理。
炎性息肉
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常是多发,临床上表现为便血或黏液稀便,结合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历史,通过纤维结肠镜或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比较容易诊断。治疗主要是控制原发病变,必要时行肠段切除。关于炎性息肉是否会发生癌变,目前尚难结论,但在临床上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并发大肠癌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病程愈长,癌的发生率亦愈高。
儿童型息肉
主要发生在儿童,多数在10岁以下,以5岁左右最为常见,其中男孩多见。成年人较少见。这说明这种息肉可以自行脱落。息肉主要发生直肠和乙状结肠下端,一般为单发,若为多发,亦不超过3~4个。息肉呈球形,直径大多数不超过1cm。病理上为错钩瘤。由于息肉质地较脆,富有血管,所以大便带血或便后滴鲜血是本病的主要表现。这种息肉不会癌变,在治疗上可以通过内窥镜电灼切除或待其自行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