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5 16:03 来源:网友分享
生物谷:周教授您好,您主要研究的糖复合物和受体在疾病和免疫方面的具体作用机制是什么?请为大家介绍一下。
周大鹏:糖复合物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比核酸,蛋白更加独特的一类生物大分子,是生物能量储备和释放的主要介质,是生物体内信息交换和进化过程中各种生物互相对话、互相影响的通讯编码。在疾病和免疫领域,糖复合物是肿瘤和感染类疾病中介导致病细菌、病毒和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主要生物大分子。临床上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如CA15——3,CA19——9,CA125,CA242和CA72-4等,都是异常糖基化修饰的糖蛋白或者单纯的肿瘤异常糖结构。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糖复合物的精确结构并没有搞清楚,诊治疾病的精确靶点还是没有发现。陈润生、杨焕明等生命组学领域的院士都曾提到,糖复合物组学研究应该放在与基因组、蛋白组及代谢组同等的层面,从糖组学大数据的角度来研究和解决生物医学的问题。
糖复合物的结构与核酸、多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糖复合物和受体结合的规律也非常独特。但由于缺乏数据,现在还提不出很好的受体是怎样识别糖的理论。比如识别糖的单克隆抗体,目前全球实验室做了还不到100个,晶体结构解析了不到10个。希望随着免疫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能够对识别糖的抗体组有更多的认识。
生物谷:能否介绍一下您发现的一些糖复合物抗原?
周大鹏:我和合作者们发现的最有影响的糖复合物抗原是肿瘤特异表达的粘蛋白MUC1糖肽抗原RPAPGS(GalNAc)TAPPAHG。2012年我课题组在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发表了这个候选诊治靶点后,很快就有多家公司联系中心产业化办公室。这是因为这个抗原几乎在各种肿瘤都表达。Sanofi 等公司早就把MUC1蛋白作为研发的靶点,但我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了异常糖基化的精确表位。在此之前,我和合作者们也报道过一些其他糖复合物抗原,如在普林斯顿大学和芝加哥大学Howard Hughes 研究员 Albert Bendelac 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时报道的糖脂类抗原iGb3,在苏黎世大学Eric Berger 实验室读博士时报道的 poly-lactosamine (i抗原)合成酶。但在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这项研究受到更普遍的重视。
生物谷:与苏黎世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这些优越的教学科研单位相比,国内的科研氛围怎样?
周大鹏:医学生命科学研究对平台和资源的依赖性很强。我个人认为,平台比资源更重要。2008年,曾收到邀请到北京工作。考虑当时国内的平台还有些弱,加上当时刚获得的一个NIH的R01基金刚开始,应该按承诺完成有关研究工作,回国的事拖了一段时间。近十年国家发展很快,现在我所在的同济大学的平台与美国差别不大,裴钢校长、葛均波院士等相关大学领导对我们同济大学医学院非常支持,特别是建立了医学院教授到附属医院与临床专家合作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体系和平台,对开展好医学生命科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生物谷: 请问在转化医学研究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心得分享?
周大鹏:转化医学研究高度依赖于基础研究与临床团队的组织协同。在美国做临床试验,验证诊断和治疗靶点,必须由具备从业资质的临床医生来领导。国内在这方面还存在严重脱节,处于各种原因和动机,很多机构很多人还将未经过临床医生领导的临床试验的验证的转化医学实验室的发现作为成果。好的方面是国家层面开始重视并加强管理,越来越多的有关机构和团队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实施中与国际接轨。最近我们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验证了肺癌的7个自身癌变抗原,先获得中国食药总局的批准,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
生物谷:能否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您所研发的针对癌症和细菌病毒的免疫治疗药物和免疫诊断试剂产品?
周大鹏:我们目前侧重临床问题引导的基础性研究,聚焦于在寻找靶点过程中得到的识别糖复合物的单克隆抗体和T细胞受体。研发的关键是靶点在疾病中的挑选和验证。不论是诊断还是治疗,一个靶点得到企业界和医学界的接受,除了艰苦的努力和沟通外,还需要机遇。成功的研究,应该像陈志南院士发现的肝癌膜蛋白CD147那样的工作。遗憾的是,在抗体药物研发中,我国目前贡献过的原创靶点还太少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