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2 10:03 来源:网友分享
心衰的诊断是综合病因、病史、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而作出的。首先应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的诊断。心衰的症状体征是诊断心衰的重要依据。疲乏、无力等由于心排血量减少的症状无特异性,诊断价值不大,而左心衰竭的肺淤血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右心衰竭的体循环淤血引起的颈静脉怒张、肝肿大、水肿等是诊断心衰的重要依据。
典型的慢性心衰诊断并不困难。原有心脏病或发生心力衰竭基础的病人,如出现肺循环充血的症状和体征,不难诊断为左心衰竭;如出现体循环充血的症状和体征,则不难诊断为右心衰竭。X线检查、静脉压测定,常可提供诊断依据。
一,诊断基础:
(一)左心衰竭:早期肺静脉充血阶段X线检查显示肺上叶静脉扩张。间质性肺水肿阶段则显示肺血管影增多增粗、模糊不清和肺叶间淋巴管扩张,而出现特征性的Kerley B线。到肺泡性肺水肿阶段,两肺显示云雾状阴影,肺门呈蝶影。此外,尚可能显示有胸腔积液和(或)胸膜增厚。(二)右心衰竭:X线检查示右心房和右心室增大,上腔静脉增宽而肺野清晰。继发于左心衰竭者则全心增大伴肺纹理增加。静脉压测定示有明显增高(正常不超过1.37kPa),压迫肝脏后则增高更显著。
二,实验室检查:
(一)X线检查:1.心影大小及外形为心脏病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根据心脏扩大的程度和动态改变也间接反映心脏功能状态。2.肺淤血的有无及其程度直接反映心功能状态。(二)超声心动图:1.比X线更准确地提供各心腔大小变化及心瓣膜结构及功能情况。2.估计心脏功能。(三)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显影,除有助于判断心室腔大小外,以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的心室影像的差别计算EF值,同时还可通过记录放射活性-时间曲线计算左心室最大充盈速率以反映心脏舒张功能。(四)心-肺吸氧运动试验:在运动状态下测定患者对运动的耐受量,更能说明心脏的功能状态。本试验仅适用于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五)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对心功能不全患者目前多采用漂浮导管在床边进行,经静脉插管直至肺小动脉,测定各部位的压力及血液含氧量,计算心脏系数(CI)及肺小动脉楔压(PCWP),直接反映左心功能,正常时CI>2.5L/(min·m2);PCWP12mmHg。
一、基本病因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很多,从病理生理基础而言,主要是原发性心肌损害或心肌收缩期或舒张期负荷过重导致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和心室舒缩功能低下的结果。
(一)原发性心肌损害
1.节段性或弥漫性心肌损害节段性心肌损害如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弥漫性心肌损害如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和限制型心肌病以及结缔组织疾病的心肌损害等。
2.心肌原发或继发性代谢障碍如维生素Bl缺乏,糖尿病性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等。
(二)心室负荷过重包括心室后负荷(压力负荷)和前负荷(容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左、右心室收缩期射血阻抗增高的情况。
2.容量负荷过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瓣膜返流性疾病: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等;
②心内外分流性疾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③全身性血容量增多的情况: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贫血、动静脉瘘、脚气病等常有双室容量负荷过重。不论是原发性心肌损害或心室负荷过重最终必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而导致心力衰竭。
二、诱因心力衰竭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可由某些因素所诱发,称为诱因。常见的有:
1.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其次如心内感染,全身感染等;
2.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和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
3.水电解质紊乱,钠盐过多,输液过多过速等。
4.体力过劳,精神压力过重,情绪激动等。
5.环境、气候的急剧变化。
6.心脏负荷加重,如妊娠、分娩等。
7.治疗不当:如洋地黄用量不足或过量,利尿过度等。
8.合并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肺栓塞等。
①心力衰竭从适应发展到适应不良,以致进行性恶化。②心脏组织自分泌旁分泌的激活,,心肌能量耗竭致使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心肌细胞组成的质的变化致使心肌细胞寿命缩短血流动力学异常仅仅是心力衰竭的结果,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不能改变心力衰竭的预后因而现代心力衰竭的治疗,不能仅仅着眼于器官功能异常(心泵功能减退人尚应兼顾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心肌能量消耗促生长或抑制生长等。应从器官、细胞分子水平来考虑。
一,治疗
1、有呼吸困难者可给予吸氧。
2、并发症及其治疗
心力衰竭时常见的并发症及其治疗如下:
(1)呼吸道感染
较常见,由于心力衰竭时肺部瘀血,易继发支气管炎和肺炎,必要时可给予抗菌素。
(2)血栓形成和栓塞
长期卧床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引起肺栓塞。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与栓子大小有密切关系。小的肺栓塞可无症状,大的肺栓塞可表现为突发呼吸急促、胸痛、心悸、咯血和血压下降,同时肺动脉压升高,右心衰竭加重。相应肺部呈现浊音,呼吸音降低伴有湿罗音,部分病人有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体征,巩膜可有黄染,或有短阵心房颤动发作。起病后12-36小时或数天后在下肺野出现三角形或园形密度增深阴影。巨大的肺动脉栓塞可在数分钟内导致心原性休克和猝死。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者,易发生心房内血栓,栓子脱落而引起脑、肾、四肢或肠系膜动脉栓塞。
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及时翻身按摩肢体作被动活动,预防血栓形成,对有栓子脱落引起肢体动脉栓塞者,轻症者可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溶血栓治疗,肢体缺血严重者应作外科治疗。
(3)心原性肝硬化
由于长期右心衰竭,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小叶中央区肝细胞萎缩和结缔组织增生,晚期出现门脉高压,表现为大量腹水、脾脏增大和肝硬化。处理:经强心利尿等治疗,腹水仍不减退,大量腹水影响心肺功能者,可行穿刺适量放液。
(4)电解质紊乱
常发生于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尤其多见于多次或长期应用利尿剂后,其中低血钾和失盐性低钠综合征最为多见。
①低血钾症
轻者全身乏力,重者可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常加重洋地黄毒性,必须及时补充钾盐,轻症可口服氯化钾3-6g/日,重者可用氯化钾1-1.5g溶于5%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滴注,必要时可重复给予。
②失盐性低钠综合征
是由于大量利尿和限制钠盐摄入所引起,多发生在大量利尿之后。发病较急,出现软弱无力,肌肉抽搐,口渴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可有头痛、烦燥不安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低钠性脑病表现。患者皮肤干躁,脉细速,尿量减少,甚至血压降低。化验:血钠、氯化物、二氧化碳结合力皆低,红细胞压积增高。治疗,应不限制食盐,并可用3%氯化钠液100-500ml缓慢静脉滴入。
二、积极防治病因及诱因
心力衰竭发生后,如能应用药物和手术治疗基本病因,则心力衰竭可获改善。例如贫血性心脏病的纠正贫血,高血压心脏病的降压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的调整甲状腺机能,心脏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矫治等。均为防治该病发展至心力衰竭的重要方法。积极而有效地避免或控制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如急性感染风湿活动,心律失常,操劳过度,常可减少或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
三、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有些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人,对各项治疗措施包括:休息、饮食、洋地黄和利尿剂等均不能改善其心力衰竭状态,称之为难治性心力衰竭。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应逐个排除导致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①诊断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如隐匿型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等。②应注意有无并发症存在,如肺部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电解质紊乱、肺栓塞等。③洋地黄剂量是否适当,剂量不足或过量均可影响疗效;④所用利尿剂是否恰当,⑤所用药物中有无负性收缩能药物如心得安等,常可使心力衰竭加重。⑥原有心脏病如慢性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是否及时手术治疗,失去手术时机常发展为难治性心力衰竭。⑦电解质紊乱是否纠正。
1.要充分休息:
应根据心功能情况决定活动和休息原则:心功能一级患者,可不限制活动,但应增加午休时间;轻度心力衰竭(心功能二级)患者,可起床稍事轻微活动,但需增加活动的间歇时间和睡眠时间;中度心力衰竭(心功能三级)患者,以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为宜;重度心力衰竭(心功能四级)患者,必须严格卧床休息,给予半卧位或坐位。对卧床患者应照顾其起居,方便患者的生活。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避免因长期卧床,而导致肌肉萎缩、静脉血栓形成、皮肤损伤、消化功能减退及精神变态等不良后果。
2.饮食:
患者应摄取低热量饮食。病情好转后可适当补充热量和高营养。饮食以少盐、易消化清淡饮食为宜;选择富有维生素、钾、镁和含适量纤维素的食品;避免进食产气食物,加重呼吸困难;避免刺激性食物;宜少量多餐,根据血钾水平决定食物中含钾量。
3.保持大便通畅:
是护理心力衰竭患者非常重要的措施。需训练床上排便习惯,饮食中增加膳食纤维,如发生便秘,应用小剂量缓泻剂和润肠剂,病情许可时扶患者坐起使用便器,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反应,以防发生意外。
温馨提示: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根据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左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