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8 12:40 来源:网友分享
急性肝衰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暴发性肝衰竭和亚爆发性肝衰竭 (或迟发性肝衰竭)。暴发性肝衰竭通常用于描述既往肝脏健康的个体在发病后8周内出现脑病。亚爆发性肝衰竭是指患者在出现肝脏疾病26周后发生肝性脑病,肝衰竭对患者的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急性肝衰竭的体征和症状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脑病。
2、 脑水肿:可能会导致颅内压升高(ICP)症状(例如,视神经乳头水肿、 高血压、 心动过缓)。
3、 黄疸。
4、 腹水:肝静脉血栓形成,伴有腹部疼痛。
5、 右上腹压痛。
6、 肝跨度改变:可能由于肝坏死而缩小或可能由于心脏衰竭、病毒性肝炎或布加综合征增大。
7、 呕血和黑便:由于上消化道出血。
8、 低血压和心动过速:由于全身血管阻力减小。
1、蛋白质
有轻度或中度血氨增高而无神经系统症状时,可用低蛋白膳食,蛋白质0.5g/(kg*d),待病情好转,每日蛋白质可增加至0.8g/kg;血氨明显增高同时存在神经系统症状,给予完全无动物蛋白质的膳食,每日蛋白质少于20克。病情好转时,可选用少量乳类蛋白和大豆蛋白,以后视病情适量增加,每次增加低于10克。每日总量不得超过0.8g/kg;病情反复时,更应严格地限制蛋白质。
2、能量及碳水化合物
能量每日宜不低于1800kcal,其中碳水化合物在400g左右,肝性脑病患者应用管饲低蛋白饮食。
3、脂肪
每日30~40g,必要时可采用脂肪乳化剂。
4、水及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限制或补充钾、钠应结合血液检验结果、有无腹水及严重程度、排尿量、体重变化等加以调整,水分应参考前一天排出的尿量,一般为1000ml左右。如需限制者,可用浓缩食品。肝功能衰竭常易发生锌、镁、钙、铁等的缺乏,应根据临床血液检验指标给予补充。
5、维生素
注意多种维生素的补充,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K、叶酸、泛酸、生物素、烟酸等的补充。
6、给适量质软而无刺激性的膳食纤维,蔬菜及去皮水果应切碎、煮烂。
7、少量多餐,每日4~6餐,每次摄入量不可过多。
1.急性期对肝衰竭病人进行密切监护治疗和护理,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减轻肝脏负担,平卧位休息能增加肝脏血供,促进肝功能恢复。
2.严格消毒隔离,注意口腔和皮肤护理,严格执行各种治疗的无菌操作,防止医院感染。特别注意预防口腔霉菌感染,每天口腔护理两次,饭后及时以漱口水漱口。
3.饮食应少量多餐,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优质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保证每天1500kcal以上总热量,注意关注病人的进食量,观察有无低血糖症状(特别是夜间)。
4.密切观察病人的出血倾向,注意大便的颜色,量,性状,皮肤有无瘀点瘀斑等,关注PT值。
5.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对可疑有脑水肿的患者,应限制入水量。除肾功能有障碍者,应补足钾,但钠盐摄入应限制,正确记录出入量,监测电解质水平。
6.有腹水的患者,体位宜半卧位,限制水盐摄入,一般食盐2g/日,进水量控制在1000ml左右,定期测腹围,体重,准确记录出入量。
7.合并有肝性脑病患者要按肝性脑病护理常规护理,注意安全,加床栏,必要时用约束带,防止发生意外,保持病房安静,避免不良刺激。
8.提供必要的生活护理。
肝衰竭的精确定义是基于对肝脏重要功能的深刻认识作出的,由于肝脏功能的复杂性、其强大的代偿能力,以及不同类型肝衰竭病理生理机制的差异,发生肝衰竭时并非意味着肝脏所有功能均丧失,定义强调肝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诊断,而是一种描述肝脏功能损伤程度的判断。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完整的疾病诊断应包括引起肝衰竭的病因、肝衰竭临床类型和分期等内容。
肝衰竭的病因颇为复杂,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药物是引起肝衰竭的主要原因。在中国,乙型肝炎病毒(HBV)等嗜肝病毒感染是主要原因。
除嗜肝病毒感染外,急性药物和毒物中毒、免疫抑制因素、大量和/或长期饮酒、感染、手术、消化道出血也是引起肝衰竭的较常见原因。肝衰竭病因国内外调查报道存在地区差异,肝衰竭病因随年代不同也在发生变迁。我国目前尚缺乏肝衰竭病因的大规模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