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9 10:58 来源:网友分享
1、痔疮: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类疾病,通常情况下,痔疮不会引起大便出血,但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患者在排便过程中或排便后,出现滴血或喷射状出血。
2、肛裂:肛裂一般都是由便秘引起,病情轻微时,出血较少,病情严重时,出血较多,并且在便后会感到肛门部位剧烈疼痛。
3、直肠、结肠息肉:通常会在便后发现有血液染于大便之外,不与大便混合,直肠息肉还可能会伴随有息肉脱出。
4、溃疡性结肠炎:大便时出现脓血便或出血混有黏液,通常还会出现腹痛、便频、发热等伴随症状。
5、直肠癌:直肠癌早期会出现便血,血液通常附于大便表面,呈滴状、鲜红或暗红色;晚期会出现脓血便,伴随有肛门直肠下坠、大便习惯改变、消瘦等症状。
6、其它疾病:血液病、急性传染病、中毒或药物的毒性作用等,都可能会导致便血。
一、无痛性大便出血 常见于3种疾病
1.痔疮:便血一般发生在排便过程中或便后,呈滴血或喷射状,血色鲜红,不与粪便混合,或者是便后纸上有少量的血。
2.肠恶变: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脓血便、粘液血便。血色鲜红或暗红,呈滴状附于大便表面。
3.肠息肉:出血量较少,血色鲜红,与大便不混合,有时伴黏液。
二、疼痛性大便出血 常见于3种疾病:
1.肛裂:便血不规则,时有时无,血色鲜红,滴出或手纸擦后有血迹。
2.肠炎:常为间歇性便血,量较少,且粪便中含有脓血或黏液。
3.肛瘘:便血量较少,常与粪便相混,呈脓血样或脓血黏液样便,色鲜红。
三、1.上消化道出血:排出的多为暗红色血便,或呈柏油样黑便;
2.下消化道出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的血便。然而二者均可有例外;
3.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如伴有肠蠕动加速时:可排出较鲜红的血便而不呈黑便;
四、1.小肠出血:如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可呈柏油样黑便;
2.小肠出血量多、排出较快:则便血呈暗红色甚至呈较鲜红色的稀便;
3.结肠与直肠出血: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往往排出鲜红色或较鲜红的血便。
1、便血是肠道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很多人对痔疮便血的症状比较熟悉,于是,只要出现便血症状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患上了痔疮。但他们不知道,便血也可能是肠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临床上,有80%的早期直肠肿瘤患者,都曾因为忽视便血而发生误诊漏诊的情况,从而延误直肠肿瘤的治疗。
2、由于便秘、大便燥结,易挤伤痔核以致便血,病人往往尽量强忍不便,使大便更加干燥,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3、便血、滴血,以及严重的喷血将导致头晕、贫血等。
4、长期便血可引发贫血。长期便血,很容易使人体丢失大量的铁,引起缺铁性贫血。导致的贫血症状一般发展缓慢,早期可以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贫血症状较重时,则会出现面色苍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体力活动后气促、浮肿等。
5、便血可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便血还能影响人的神经系统,造成人体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从而使一些患者出现如:容易激动、兴奋、烦躁等症状。同时,长期便血的话,也会让患者终日感觉惶惶不安,陷入精神恐惧,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
6、便血可导致败血症、毒血症。因为肛裂、痔疮等肛肠疾病引起的便血,一旦引起感染,造成肛周脓肿,细菌毒素、脓栓等就很容易侵入人体血液,引发败血症、毒血症等。长期的便血,还可能造成肛门疼痛、大便障碍,给患者带来终身的痛苦。
一、饮食营养
由于腹泻便血,长期过少和吸收营养不良等因素,患者可能有缺铁,叶酸缺乏或贫血,应给予适量补充。不过在补充营养的时候也要注意: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街边摊、夜市上的食品,饭前便后注意洗手等;忌吃油腻食物,油腻的食物难以消化,会加重肠胃的负担;忌吃牛奶、羊奶和大量的蔗糖;忌吃高纤维的食物;忌生吃大蒜等刺激性食物;忌盲目使用止泻药。
二、注意作息
休息对病人康复有很大的好处,因为良好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可使病人减少精神和体力负担,需要注意的是,休息环境要舒适、安静;睡前要精神放松,保证睡眠效果,必要时要服用镇静剂。可在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一般应减免重体力活动。
三、护理肛门周围皮肤
保护肛门及其周围皮肤的干燥;手纸要柔软,擦拭动作宜轻柔,以减少机械性刺激;便后用碱性肥皂与温水冲洗肛门及周围皮肤,减少酸性排泄物、消化酶与皮肤接触,从而减少局部刺激和不适,必要时涂抗生素软膏以保护皮肤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