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小儿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病因是什么 怎么治疗你知道吗

2016-11-09 15:26 来源:网友分享

一、小儿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病因

  1.胚胎学病因
  肛门和直肠的发育,发生在第4周~6个月期间,胚胎长度为4~200mm阶段。在胚胎4mm时,后肠扩大与尿囊相通,形成泄殖腔,为一盲囊,中肾管开口于泄殖腔内。胚胎5mm时,泄殖腔与尾肠延伸相通。在体壁的腹侧有泄殖腔膜,系外胚层与内胚层相融合的很薄组织,使泄殖腔和体外相隔。第4周泄殖腔开始分成两部分,背侧部形成直肠,腹侧部称为尿生殖窦。其分隔过程是中胚层组织向尾侧方向生长,称为Tourneaux′s褶。间质从侧壁向内侧方向增生,称为Rothke′s襞。两种组织结构在中间融合形成尿直肠膈。
  随着泄殖腔的分隔,泄殖腔膜也被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为尿生殖窦膜,后侧成为直肠膜,并构成原始会阴。在第7周末,尿生殖窦向外开口,第8周时直肠肛膜破裂。在此之前,从第5周开始,外胚层向内发展形成肛凹,并逐渐加深接近直肠,最后两者相通。
  生殖器官和会阴的形成与上述发育过程同时进行。在女性:内生殖器官是由苗勒管形成,向下延伸至中胚层的泌 尿生殖隔深处,其中段和下段融合,形成子宫和阴道,未融合部分形成输卵管,中肾管退化。生殖襞的后半部与尿直肠隔的会阴距状突融合,形成会阴和叉状的阴道前庭原基,其前半部形成小阴唇,生殖隆凸未融合而形成大阴唇。在男性:内外生殖器和会阴形成时,睾丸发育,中肾管形成输精管,苗勒管退化。生殖襞向中线靠近覆盖尿生殖窦孔,并逐渐愈合形成球部和阴茎部尿道。生殖隆凸形成阴囊。在胚胎第4个月时,会阴向前后方向迅速增长,使肛门移到正常位置。
  直肠肛门畸形的发生是胚胎发育期发生障碍的结果,男性和女性基本上是相同的,仅是解剖上的区别。泄殖腔分隔过程的结果,尿生殖窦与肛门直肠窦之间相通,构成高位或中间位畸形,发生各种肛门直肠发育不全及直肠与尿道或阴道间的瘘管。肛门后移过程障碍和会阴发育不全的结果,构成低位畸形,发生肛门皮肤瘘,肛门前庭瘘,肛门狭窄等。
  2.局部解剖
  肛门直肠的局部解剖和排便控制机理是个复杂问题。新生儿肛管长度1.2cm(0.8~2cm),直肠长度5.2cm(3.5~7.5cm),近肛门处存在前凸的直肠会阴曲,肛管纵轴与会阴平面交角85°(60~90°)。腹膜反折距肛门约2.9cm(2~4cm),骨盆神经从位于骶前距肛门约3cm。直肠末端的环肌束向下延伸并增厚形成的括约肌,是平滑肌,呈不自主的收缩状态,以闭合肛门。环绕直肠的外括约肌是横纹肌,可随意志而收缩,包括尖顶袢、中间袢和基底袢三个肌群。肛外括约肌与耻骨直肠肌应视为一个统一体,共同构成控制排便的三个重要肌环,称为三环系统 (triple loop system)。具有直接反向压迫作用和绞锁机制,对肛门进行有力的控制。三环袢完全损伤,即导致肛门失禁。在肛管盲肠畸形时,各肌纤维发育不正常,纤维走向亦有改变。外括约肌包括耻骨直肠肌肌纤维称为横纹肌复合体(striated muscular co mplex),以利手术进行。直肠耻骨肌在直肠肛管交接处形成一个环状吊带,称为耻骨直肠环(Pubo-rectl sling),收缩时增加直肠下段的压力,起到排便的控制作用。盆腔肌左右两束肌群总称肛提肌,形成小骨盆腔内协调的收缩作用,帮助排便。联合纵肌是内、外括约肌间的纤维性组织,起固定肛管作用并协助排便。肛管直肠畸形手术时,应尽量保持肛门直肠周围肌群的完整性,以获得较完善的排便功能。

二、怎么治疗小儿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

  外科治疗的目的是重建具有正常控制功能的排便肛门,方法和时间的选择,根据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合并瘘管的情况而定。其治疗原则是为了改善术后排便控制功能,拖出的直肠必须通过耻骨直肠肌环,为了更好地识别耻骨直肠肌和尿道,中间位和高位畸形可采用经骶尾路肛门成形术或经骶腹会阴肛门成形术。手术时尽可能减少盆腔神经的损伤以增进感觉,拖下的直肠必须血供良好,无张力地到达会阴,缝合时使皮肤卷入肛内以防止粘膜脱垂等,这些都是要点,手术者有无此种概念,将决定预后是否良好。现今多数医师主张不适合会阴肛门成形术者,生后均先行暂时性结肠造瘘术,待至6~10个月时施行肛门成形术,术后3个月关闭造瘘。
  后矢状切口的手术方法,分离到直肠盲端,在直视下处理瘘管,以电刺激识别肌群的位置,保存直肠及肛周的肌肉神经血管组织,并恢复原状,如若直肠太短或太宽,则从腹腔游离及作尾状修剪,使直肠盲端准确通过肛提肌及括约肌群中央,从而得到满意的排便功能。
  低位畸形的治疗,如肛门皮肤瘘无狭窄,排便功能无障碍者,不需治疗。肛门或直肠下端轻度狭窄,一般采用扩张术多能恢复正常功能。对肛门皮肤瘘者,仅作简单的"后切"手术。膜性肛门在新生儿期施行会阴肛门成形术。肛门前庭瘘如瘘孔较大,在一段时间内尚能维持正常排便,可于6个月以后施行手术。低位者因已通过耻骨直肠肌环,故手术较为容易,且术后排便功能良好。
  泄殖腔畸形的治疗,因一穴肛畸形复杂、新生儿期先作暂时性结肠造瘘,6月~1岁时行根治术。作成皮管或带蒂小肠移植的阴道成形术,在新阴道后方行腹会阴肛门成形术,利用原泄殖腔构成尿道一部分,进行泌尿系器官成形术,争取一期完成。

三、小儿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临床表现

  婴儿出生后仔细观察会阴部即可发现在正常肛门位置没有肛门,特别是生后24小时不排胎便,就应及时检查。如能早期发现,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位肠梗阻症状。在无瘘的或伴有狭小瘘管的病例,往往在出生后早期即发生急性完全性低位肠梗阻症状。在肛门直肠狭窄或伴有较大瘘管的病例,依据其狭窄程度和瘘管大小,可在几周、几月甚至几年后出现排便困难、便秘、粪石形成、继发巨结肠等慢性梗阻症状。
  (一)高位畸形 约占40%,男孩多见,往往有瘘管存在,但因瘘管细小,几乎都有肠梗阻症状。骨盆肌肉的神经支配常有缺陷,并伴有骶椎和上尿路畸形。此型病例在正常肛门位置皮肤稍凹陷,色素较深,但无肛门。哭吵时凹陷处不向外膨出,用手指触摸也无冲击感。女孩往往伴有阴道瘘,开口于阴道后壁弯窿部。外生殖器亦发育不良,呈幼稚型,粪便经常从瘘口流出,易引起生殖道感染。男孩常伴有泌尿系瘘,从尿道口排出气体和胎便,可反复发生尿道炎、阴茎 头炎和上尿路感染。
  (二)中间位畸形 约占15%。无瘘者直肠盲端位于尿道球部海绵体肌旁或阴道下段附近,耻骨直肠肌包绕直肠远端。有瘘者其瘘管开口于尿道球部、阴道下段或前庭部。其肛门部位的外观与高位畸形相似,也可以从尿道或阴道排便。探针可以通过瘘口进入直肠,在会阴部可触到探针的顶端。在女孩以直肠前庭瘘多见,因瘘口位于阴道前庭舟状窝部,也称舟状窝瘘,瘘孔较大,婴儿早期通过瘘孔基本能维持正常排便,可引起阴道炎或上行性感染。
  (三)低位畸形 约占40%。直肠末端位置较低,多合并有瘘管,很少伴发其它畸形。有的在正常肛门位置为薄膜所覆盖,隐约可见胎便色泽,哭吵时隔膜明显向外膨出,有时肛膜已破,但不完全而排便困难。在男孩伴有肛门皮肤瘘,管中充满胎便而呈深蓝色,瘘口位于会阴部,或更前至阴囊缝,或尿道尾侧的任何部位。在女孩伴有肛门前庭瘘或皮肤瘘,瘘口位于阴道前庭部或会阴部。

四、怎么诊断小儿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

  由于是体表畸形,易于诊断。除临床检查外,还必须进一步测定直肠盲端与肛提肌平面和肛门皮肤的距离,以确定畸形的类型、瘘管的位置、以及合并畸形,方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一)倒立侧位X线平片 称为Wangenst-een-Rice法,要求在生后12小时以上摄片,等待气体到达直肠,生活能力差者需要更长时间。在会阴肛门区皮肤上涂钡剂作为标记,摄片前将婴儿倒立2~3分钟,使直肠盲端的胎便与肠管气体互相转换,采取髋关节呈90°屈曲位,使保持能充分显示P点(耻骨中心)、C点(骶尾关节)、I点(坐骨最低点)的角度,以股骨大粗隆为中心,在呼气、吸气及啼哭时各摄片1张。
  通过I点设一与PC线相平行的I线,与PC线间的距离为肛提肌群,直肠盲端位于PC线上方者为高位,于二线之间为中间位,超越I线为低位。或者设置M点,即坐骨结节的上2/3与下1/3交接点,在M线上方者为中间位,M线下方者为低位。
  但必须注意各种影响因素,如肠道充气不足、胎便过于粘稠,肛提肌的运动、X线投照角偏斜等均能影响位置的正确性。
  (二)瘘管造影 瘘管造影要求显示造影剂注入时的结肠影象及造影剂排出时的直肠瘘管影象。结肠直肠与尿道双重造影可显示直肠瘘管与尿道的关系。阴道造影可显示阴道与直肠的关系。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肛肠科外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