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致病原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2017-06-30 08:18 来源:网友分享

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因

  MDS发病原因尚未明了,推测是由于生物,化学,或物理等因素引起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使某个恶变的细胞克隆性增生。业已公认,诱变剂如病毒,某些药物(如化疗药),辐射(放疗),工业反应剂(如苯,聚乙烯)以及环境污染等的可致癌作用,诱变剂可引起染色体的重排或基因重排,也可能只引起基因表达的改变导致MDS。但从细胞培养、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研究均证实,MDS是一种源于造血干/祖细胞水平的克隆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与白血病类似。目前已经证明,至少2种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成人T细胞白血病及皮肤T细胞型淋巴瘤是由反转录病毒感染所致。亦有实验证明,MDS发病可能与反转录病毒作用或(和)细胞原癌基因突变、抑癌基因缺失或表达异常等因素有关。涉及MDS患者发病的常见原癌基因为N-ras基因。Ras基因家族分为H、N、K三种,MDS患者中最常见的为N-ras基因突变,发生在12、13、61外显子处,突变后N-ras基因编码蛋白表达异常,干扰了细胞正常增生和分化信号,导致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亦有报告MDS患者p53、Rb抑癌基因表达异常,但上述基因改变多在MDS较晚期RAEB、RAEB-T型患者中发生,在MDS早期RA、RAS中较少,提示用基因突变尚难解释全部MDS患者发病原因。

  继发性MDS患者常有明显发病诱因,苯类芳香烃化合物、化疗药物尤其是烷化剂、放射线均可诱导细胞基因突变而导致MDS或其他肿瘤发生。此外,MDS多发生于中老年,是否年龄可降低细胞内修复基因突变功能亦可能是致病因素之一。

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症状

  1.症状

  MDS临床表现无特殊性,MDS通常起病缓慢,少数起病急剧。一般从发病开始转化为白血病,在一年之内约由50%以上。贫血患者占90%。包括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老年人贫血常使原有的慢性心、肺疾病加重。发热占50%,其中原因不明性发热占10%~15%,表现为反复发生的感染及发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肛门周围和泌尿系为多。严重的粒细胞缺乏可降低患者的抵抗力。出血占20%,常见于呼吸道,消化道,也由颅内出血者,早期的出血症状较轻,多为皮肤粘膜出血,牙龈出血或鼻衄,女性患者可有月经过多。晚期出血趋势加重, 脑出血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的血小板降低可致皮肤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及内脏出血。少数患者可有关节肿痛,发热、皮肤血管炎等症状,多伴有自身抗体,类似风湿病。

  2.体征

  MDS患者体征不典型。常为贫血所致面色苍白,血小板减少所致皮肤淤点、淤斑。肝脾肿大者约占10%左右。极少数患者可有淋巴结肿大和皮肤浸润,多为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oL)型患者。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检查

  1.外周血

  全血细胞减少是MDS患者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表现。少数患者在病程早期可表现为贫血和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极少数患者可无贫血而只有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但随着病程进展,绝大多数都发展为全血细胞减少。MDS患者各类细胞可有发育异常的形态改变。外周血可出现少数原始细胞、不成熟粒细胞或有核红细胞。

  2.骨髓象

  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增高或正常,原始细胞百分比正常或增高,红系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巨核细胞数目正常或增多,淋巴细胞百分比减低。红、粒、巨核系细胞至少一系有明确的上述发育异常的形态改变,常至少累及二系。

  (1)红细胞生成异常(dyserythropoiesis):

  外周血中大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大小不匀,可见到巨大红细胞(直径>2个红细胞)、异形红细胞、点彩红细胞,可出现有核红细胞。骨髓中幼红细胞巨幼样变,幼红细胞多核、核形不规则、核分叶、核出芽、核碎裂、核间桥、胞质小突起、Howell-Jolly小体,可出现环状铁粒幼细胞。成熟红细胞形态改变同外周血。

  (2)粒细胞生成异常(dysgranulopoiesis):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或缺如,胞质持续嗜碱,假性Pelger-Hǜet样核异常。骨髓中出现异型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幼粒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行,嗜天青颗粒粗大,消退延迟,中性颗粒减少或缺如,幼粒细胞巨型变,可见环形核幼粒细胞。成熟粒细胞形态改变同外周血。异型原粒细胞形态特征如下:Ⅰ型的形态特征与正常原粒细胞基本相同,但大小可有较大差异,核型可稍不规则,核仁明显,细胞质中无颗粒。Ⅱ型的形态特征同Ⅰ型,但细胞质中有少数(<20个)嗜天青颗粒。

  (3)巨核细胞生成异常(dysmegalokaryocytopoiesis):

  外周血中可见到巨大血小板。骨髓中出现小巨核细胞(细胞面积<800μm2),包括淋巴细胞样小巨核细胞,小圆核(1~3个核)小巨核细胞,或有多个小核的大巨核细胞。一般的巨核细胞也常有核分叶明显和细胞质颗粒减少的改变。淋巴细胞样小巨核细胞形态特征如下:大小及外观与成熟小淋巴细胞相似,核浆比大,胞质极少。核圆形或稍有凹陷,核染色质浓密,结构不清,无核仁。胞质强嗜碱,周边有不规则的毛状撕扯缘或泡状突起。

  3.染色体核型分析

  ①核型异常:已报道的MDS患者骨髓细胞核型异常,其中以-5、-7、 8、5q-、7q-、11q-、12q-、20q-较为多见。②姊妹染色单体分化(sister chromatid differentiation,SCD)延迟:用Brdu SCD检测法,骨髓细胞在体外培养56h不出现SCD现象为SCD-。这是细胞周期延长的反映。经过很多作者反复证实,MDS患者有无染色体异常以及异常的类型对于诊断分型、评估预后和治疗决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细胞遗传学检查必须列为MDS常规检测项目之一。另外,根据我们的经验,MDS患者SCD-对于预示转化为白血病有肯定价值。

  4.骨髓细胞体外培养

  大多数MDS患者骨髓细胞BFU-E、CFU-E、CFU-MK、CFU-GEMM集落均明显减少或全无生长。CFU-GM的生长有以下几种情况:①集落产率正常;②集落减少或全无生长;③集落减少而集簇明显增多;④集落产率正常甚或增多,伴有集落内细胞分化成熟障碍,成为原始细胞集落。有作者认为前两种生长模式提示非白血病性生长;后两种模式提示白血病性生长,常预示转化为白血病。以红系受累为主的RARS其CFU-GM生长可正常。

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怎样治疗

  1.支持治疗

  贫血严重者定期输用浓集红细胞以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血小板<20?109~30?109/L且出血倾向明显者可输用浓集血小板。合并感染者有指征地使用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辅用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因反复输血而有铁负荷过多表征者可予驱铁治疗,等等。对于低危MDS支持治疗应作为基本治疗手段。

  2.促进血细胞生成和分化成熟

  减少无效造血,属于这一类的药物主要适用于低危MDS患者,但疗效均不够满意。

  (1)雄激素类:

  司坦唑(康力龙)2mg,3次/d;达那唑200mg,3次/d;十一酸睾酮(安雄)80mg,3次/d,接受治疗的患者中约30%左右可有血红蛋白不同程度的升高。

  (2)细胞因子:

  已经较多用于治疗MDS的有以下几个重组造血因子。但各报道中治疗例数均较少,而且使用剂量、疗程以及疗效等相差很大,还不能得出比较成熟的结论。

  使用的剂量50~300U/(kg?d),多数作者认为需>200U/(kg?d)。每周给药2~7次不等,连用6~12周,直至半年。20%左右的患者可脱离或减少输血,或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所升高。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基本上无改变。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骨髓细胞体外培养有红系集落生长而且EPO能刺激集落增多者,血浆中内源性EPO<200U/L者,疗效较好。

  使用剂量有大剂量(50~500μg/m2)和小剂量(0.1~10μg/m2)两种方案,每天1~2次,连用4~8周或更长。80%~90%的病例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升高。少数患者还有红细胞和(或)血小板升高。停药后白细胞常在1月之内回落至治疗前水平。持续用药可维持疗效。副作用有恶心、厌食、骨痛、高尿酸血症等。非格司亭治疗有效病例原有的染色体核型异常维持不变,造血仍为单克隆性。一项国际多单位合作的临床实验,研究高危MDS患者(RAEB/RAEBT)长期使用非格司亭的影响,结论认为与对照相比转白率和存活时间均无明显差别。

  使用剂量从5~10μg/(m2?d)到750μg/(m2?d),连用7~14天。50%~80%的患者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而且呈剂量依赖性。少数病例可有输血需求减少或血小板升高。但骨髓中原始细胞>10%~15%者用药后原始细胞常进一步增多。毒副作用有发热、流感样症状、白细胞过度增高、骨痛、嗜睡等。

  使用剂量30~100μg/(m2?d),连用4~28天或更长。30%~60%的患者中性粒细胞升高,10%~30%的患者血小板升高,未见到对贫血的疗效。毒副作用有发热、骨痛、头痛等。

  (3)诱导分化剂:

  A.13-顺式-维A酸(13-CRA)治疗MDS的报道较多。剂量20~120mg/(m2?d),或2~4mg/(kg?d),连用6~8周直至数月。10%~30%的患者有程度不等的疗效。但随机对照研究表明疗效并不明显优于支持治疗组或安慰剂组,甚至有迹象显示转白率增加。B. 维A酸(全反式维A酸)治疗MDS的报道较少。上海瑞金医院治疗50例,使用的剂量为30~90mg/d,疗程1~9个月。疗效43%,其中16%疗效显著。但Aul等用同样剂量治疗15例MDS,未取得明显效果。总的说来,维甲类药物治疗MDS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黏膜干燥、皮肤皲裂、骨关节痛、肝脏损害等毒副作用普遍。只可对少数患者选择试用。

  已试用于治疗MDS的有1-羟维生素D3(1-OHD3)和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基本上无效。

  (4)其他:

  近几年来有作者试用阿扎胞苷(氮杂胞苷)、地西他滨(5-氮-2-脱氧胞苷)、氨磷汀(amifostine)、己酮可可碱pentoxifilline)等治疗MDS,且报道有一定疗效。均属于探索试用阶段,尚有待更多临床验证。

  3.免疫抑制治疗

  由于有证据表明某些MDS患者有免疫功能异常,近几年有作者试用免疫抑制剂治疗MDS并取得一定疗效:

  (1)皮质类固醇:

  Motoji等试用大剂量甲泼尼龙(1000mg/d?3天)治疗5例RA和6例RAEB,有2例RA获明显疗效,而RAEB均无效。

  (2)环孢素(环孢素A):

  Jonasova试用环孢素治疗16例RA和1例RAEB,疗程5~31个月。所有12例原依赖输血者均脱离输血,且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明显升高。一般疗程3个月左右即开始显效。

  (3)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Molldrem等用ATG[40mg/(kg?d)?4天]治疗25例依赖输血的RA和RAEB患者,11例治疗后脱离输血,8例有明显血液学进步。中位持效时间10(3~38)月;随诊至治疗后38个月。84%的患者尚存活。

  (4)沙利度胺(反应停):

  Raza等用沙利度胺治疗83例MDS患者。开始剂量100mg/d,渐增量至400mg/d。26例于12周内因不能耐受而停药,57例坚持用药者中21例有效,中位显效时间为10周。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挂号科室:血液科

温馨提示:
加强预防,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髓系定向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疾患,其基本病变是克隆性造血干、祖细胞发育异常(dysplasia),导致无效造血以及恶性转化危险性增高。主要特征是无效造血和高危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表现为造血细胞在质和量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MDS发病率约10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所有人群 常见症状:贫血、面色苍白、劳累后心悸、气短、淋巴结肿大、败血症的征象、鼻出血、脾肿大、关节疼痛、血小板增多、发烧、消瘦[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骨外科外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