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远离糖尿病足的措施

2017-07-24 11:25 来源:网友分享

一、糖尿病足发生的因素

  (1)间歇性跛行:下肢缺血使肌肉血供不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乏力、劳累及麻木,重者小腿肌肉疼痛,停止行走,休息后可使症状缓解,这是缺血的早期表现;

  (2)休息痛,夜间痛:下肢缺血加重时引起休息痛,因睡眠时心脏输出血量减少,下肢灌注血量也最少,疼痛常在夜间加重,故称休息痛、夜间痛;

  (3)动脉膊动: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严重者搏动消失;

  (4)感觉手足麻木、刺痛、烧灼痛或感觉丧失,感觉丧失一般是神经病变所致,但突然动脉血管堵塞也可以使下肢失去感觉;

  (5)皮肤表现:皮肤营养不良、干燥、无汗、变脆而无弹性,皮温下降,毛发脱落,由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缺乏营养,使皮肤变薄、苍白,而且皮下组织明显消耗,这说明动脉血供差已持续较长时间;

  (6)足下垂时呈紫红色:足下垂时,若足部呈紫红色,提示血循环很差,使足部微血管扩张,而且因动脉血压很低,血流缓慢,血液的颜色透过较薄皮肤,使足部皮肤呈紫红色,这时如果抬高下肢30-60秒,见足背面明显苍白,随之将肢体下垂见足呈紫红色;

  (7)骨骼、肌肉变化:肌肉萎缩、屈伸肌失去正常的牵引张力平衡,趾间关节弯曲形成弓形足、爪状趾等足畸形,x线检查可见骨质破坏、骨碎片、死骨、骨质脱钙等改变,在糖尿病病人中占52.7%;对上述危险因素应积极防止和纠正,一经发现要积极治疗,避免发展至糖尿病足。

二、糖尿病足临床表现

  根据糖尿病足部病变的性质,可分为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和混合性坏疽三种临床类型。

  1.湿性坏疽临床所见到的糖尿病足多为此种类型,约占糖尿病足的3/4。多因肢端循环及微循环障碍,常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皮肤损伤感染化脓。局部常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严重者常伴有全身不适,毒血症或败血症等临床表现。

  (1)湿性坏疽前期(高危足期):常见肢端供血正常或不足,局部浮肿,皮肤颜色紫绀,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部分患者有疼痛,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或减弱,常不能引起患者的注意。

  (2)湿性坏疽初期:常见皮肤水疱、血泡、烫伤或冻伤、鸡眼或胼胝等引起的皮肤浅表损伤或溃疡,分泌物较少。病灶多发生在足底、足背等部位。

  (3)轻度湿性坏疽:感染已波及到皮下肌肉组织,或已形成轻度的蜂窝织炎。感染可沿肌肉间隙蔓延扩大,形成窦道,脓性分泌物增多。

  (4)中度湿性坏疽:深部感染进一步加重,蜂窝织炎融合形成大脓腔,肌肉肌腱韧带破坏严重,足部功能障碍,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

  (5)重度湿性坏疽:深部感染蔓延扩大,骨与关节破坏,可能形成假关节。

  (6)极重度湿性坏疽:足的大部或全部感染化脓、坏死,并常波及踝关节及小腿。

  2.干性坏疽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干性坏疽较少,仅占足坏疽病人的1/20。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肢端动脉及小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严重狭窄;或动脉血栓形成,致使血管腔阻塞,血流逐渐或骤然中断,但静脉血流仍然畅通,造成局部组织液减少,导致阻塞动脉所供血的远端肢体的相应区域发生干性坏疽,其坏疽的程度与血管阻塞部位和程度相关。较小动脉阻塞则坏疽面积较小常形成灶性干性坏死,较大动脉阻塞则干性坏疽的面积较大,甚至整个肢端完全坏死。

  (1)干性坏疽前期(高危足期):常有肢端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怕冷,皮肤温度下降,肢端皮肤干枯,麻木刺疼或感觉丧失。间歇跛行或休息疼,多呈持续性。

  (2)干性坏疽初期:常见皮肤苍白,血疱或水疱、冻伤等浅表干性痂皮。多发生在指趾末端或足跟部。

  (3)轻度干性坏疽:足趾末端或足跟皮肤局灶性干性坏死。

  (4)中度干性坏疽:少数足趾及足跟局部较大块干性坏死,已波及深部组织。

  (5)重度干性坏疽:全部足趾或部分足由紫绀色逐渐变灰褐色,继而变为黑色坏死,并逐渐与健康皮肤界限清楚。

  (6)极重度干性坏疽:足的大部或全部变黑坏死,呈木炭样尸干,部分患者有继发感染时,坏疽与健康组织之间有脓性分泌物。

  3.混合性坏疽:

  糖尿病患者混合性坏疽较干性坏疽稍多见。约占糖尿病足病人的1/6。因肢端某一部位动脉阻塞,血流不畅,引起干性坏疽,;而另一部分合并感染化脓。

  混合性坏疽的特点是:

  混合性坏疽是湿性坏疽和干性坏疽的病灶,同时发生在同一个肢端的不同部位。混合坏疽患者一般病情较重,溃烂部位较多,面积较大,常涉及大部或全部手足。感染重时可有全身不适,体温及白细胞增高,毒血症或败血症发生。肢端干性坏疽时常并有其它部位血管栓塞,如脑血栓,冠心病等。

三、患糖尿病足病时如何运动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三大治疗之一,通过运动可以控制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

  运动疗法有多种形式,如:散步、跑步、打球、游泳、登山等,然而运动疗法的选择因人而异,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有严重的足部病变(糖尿病足)时,病人不适合进行运动疗法。是不是有糖尿病足的病人都不能运动?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两种情况:一是有开放性病变(溃疡、感染、坏疽)的足;二是足部虽然没有开放性病变,但存在有发生病变的危险因素,如神经病变、血管病变(通常称为危险足)。原则上有开放性病变的足部是不适合运动疗法的。因为负重受压可使足的病变进一步加重。那么没有开放性病变的危险足如何进行运动疗法?

  糖尿病危险足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神经病变足、血管病变足、畸形足、既往曾有溃疡史的足。有危险足的糖尿病患者是可以运动的,因为适当的运动也可以改善下肢与足的血液循环。但应注意以下情况:

  1.神经病变足,最常见者为感觉神经病变导致的无知觉足。足因为感觉神经病变而不能感知各种不适、不能感知受到的创伤或已发生的病变,因此不能对已有问题的足进行及时的护理或治疗,即足缺少保护性感觉。运动神经病变可导致足的畸形,足部异常突起的部位易受到压迫,植物神经病变使足部肿胀,穿鞋不适也可受到压迫。神经病变是发生足溃疡的主要原因。因此足部有神经病变的患者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对足的保护与护理。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鞋,可选运动鞋或皮鞋,大小要合适,有足畸形或足肿胀时尤其要注意,决不能赤足或穿凉鞋运动。每次运动前要注意检查鞋内有无异物,鞋内有无破损(不能穿有破损的鞋或经过修理的鞋);运动后要仔细检查足部有无红肿或受压的痕迹(如果有说明鞋不合适),一旦发现有皮肤破溃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足畸形或足肿胀的患者以散步为宜,不宜做较剧烈的运动。

  2.血管病变时也应注意对足的保护。因为血管病变足对溃疡的抵抗降低,而且一旦发生溃疡很难愈合。如果运动后出现下肢疼痛,提示血管病变较重,此时应到医院就诊,病人不要再坚持运动。

  3.如果足部有开放性病变,有坏疽、急性溃疡合并感染、严重神经病变导致夏科氏关节时,病人应卧床,不能行走。如果有慢性溃疡而且没有感染,在使用特殊的鞋或鞋垫以保证溃疡处不受到压迫的情况下才能适当运动。

四、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1、每天用温水洗脚

  糖友最好每天用温肥皂水洗脚,洗净后及时擦干,然后涂抹保湿霜等护肤品。由于糖友脚部可能会发生感觉减退,对水温不够敏感,水温过高容易造成烫伤。所以每次洗脚之前最好用手试一试水温,温热即可。糖友每次洗脚10至20分钟即可,切勿久泡。另外,糖友如果发现足部皮肤破损、大疱、水痘、脓疱疮及烧烫伤情况,切勿洗脚。

  2、小心修剪趾甲

  洗完脚之后,糖友的趾甲最好修剪成方形,但不要有尖角,否则容易刺伤周围皮肤,导致嵌甲。另外,脚上硬结(老茧)应请专业医生处理,不要擅自剪割,如不小心就很容易伤及脚部,导致溃疡、感染。

  3、防止真菌感染

  脚部潮湿容易滋生真菌,引起感染。为了防止脚部真菌感染,运动鞋里可以适当喷洒点含有托萘酯或咪康唑的喷剂。爱出汗的糖友可在洗脚水中加入少量醋,以阻止真菌生长,预防脚气发生。

  4、每天检查双脚

  糖友每天都应该仔细检查一下双脚(包括脚趾缝)。检查脚掌是否出现红肿、淤青、水疱或皮肤破损等问题。如若发现,应及时看医生。有很多老人无法弯腰看到脚底,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糖友可对着镜子自检或者让家人帮忙检查脚底情况。

  5、穿浅色棉袜子

  糖友选择浅色袜子更容易发现脚部是否存在出血点。糖友不宜穿干得慢和不利于潮气散发的100%纯棉袜。最好选择透气性好可防真菌滋生的混纺袜子。

  6、鞋子务必合脚

  糖友最好选择圆头、厚底、透气、合脚、柔软,并且是粘扣的布鞋或休闲鞋。这类鞋子可减少脚部摩擦,防止皮肤损伤。为了防止脚部意外伤,糖友切勿穿露脚趾的鞋子,更不要光脚走路。40岁之后,脚会更宽,应考虑买一双矫形鞋,以更好地保持平衡,走路更稳健。此外,糖友穿鞋子之前一定要养成“倒一倒”的好习惯。仔细检查鞋子里是否有沙子、石子等异物,以免磨损双脚。

  7、双脚避开太热太冷环境

  糖尿病人常合并有血管病变或神经病变,可造成足部血液循环差,感觉减退或缺失,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糖尿病足。热水瓶、取暖器或壁炉等高温处容易导致糖友脚部浮肿或灼伤。另外在太冷的环境下,糖友应穿好保暖靴和保暖袜,防止冻疮。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糖尿病

挂号科室:内科-内分泌科

温馨提示:
要根据自身体重定制合理的饮食计划,选择低血糖生成的食物。运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身体逐步适应,并在运动过程中逐步提高运动能力。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中老年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 常见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消瘦、乏力、视物不清[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饮食疗法、运动治疗、心理治疗

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