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0 13:59 来源:网友分享
目前将败血症和菌血症统称为血流感染(bloodstreaminfection)。败血症(septicemia)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或真菌)和毒素侵人血流所引起的血液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骤发寒战,高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肝脾肿大和精神,神志改变等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引起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若细菌仅短暂人血,而无临床明显的毒血症状(如血管相关性感染)则称为菌血症(bacteremia)。近年来,随着创伤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以及广谱抗生素,激素的广泛应用,血流感染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血流感染病死率高,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危害严重。因此,血流感染的控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引起血流感染的病原菌随着各种操作技术的开展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而不断变化,病原菌的耐药性亦逐渐增加。近20年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肠球菌和真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发病率增加,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相应减少。近年来较大规模的研究结果显示血流感染居前几位的病原菌为金葡菌,CN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念珠菌属,肠球菌属和肠杆菌属,见表1[2,6,9-11]。念珠菌属占医院血流感染的第4位,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发病率增加了2^-5倍。引起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亦不断增加,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MRS),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VRE),产ESBLs的革兰阴性杆菌及其他耐药菌株不断出现〔'一2,'一,0,12J。据报道,在血流感染中,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约占300o,产ESBLs的革兰阴性菌约占2%,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约占12%[1-41。['-380C或低体温500p[2,12]。耐药性较高的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应选用R内酞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头抱毗肪若为产ESBLs菌株所致感染应选用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碳青霉烯类等。
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占医院血流感染的8%左右,常见原发灶为静脉导管,尿道,下呼吸道,胆道,手术创面和气管插管。体外药敏资料结果显示,100YO的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97%一100%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抱毗厉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喳诺酮类药物也具良好抗菌作用,细菌敏感率>90%。对氨基昔类敏感率>90%。对广谱青霉素及其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敏感率均预后
血流感染的预后与基础疾病,基础情况,原发病灶,病原菌,是否正确及时选用有效药物治疗等因素有关。据报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后较好。在各类病原菌引起的血流感染中,CNS引起的血流感染预后相对较好,病死率约为20。8%o。肠杆菌属,念珠菌属血流感染预后较差。研究表明,若去除基础情况等因素的影响,病原的耐药情况并不是影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5年4月30日第5卷第2期ChinJInfectChemother,Apr。2005,Vol。5,No。2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去除诱发因素,正确及时的抗菌药物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
预后
血流感染的预后与基础疾病,基础情况,原发病灶,病原菌,是否正确及时选用有效药物治疗等因素有关。据报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后较好。在各类病原菌引起的血流感染中,CNS引起的血流感染预后相对较好,病死率约为20。8%o。肠杆菌属,念珠菌属血流感染预后较差。研究表明,若去除基础情况等因素的影响,病原的耐药情况并不是影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5年4月30日第5卷第2期ChinJInfectChemother,Apr。2005,Vol。5,No。2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去除诱发因素,正确及时的抗菌药物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
预防
血流感染是临床上重症感染性疾病之一,由于近年来引起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对常用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性增加,使血流感染的治疗面临严峻挑战。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去除可能的诱发因素,注意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血流感染发生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运输物质
从消化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肺部吸入的氧,都要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器官组织,供其利用;全身各种组织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及二氧化碳等也需要通过血液运送到排泄器官——肾、肺、皮肤及肠道等而排出体外。进入体内的药物也要通过血液分布到体内不同部位。
维持组织的兴奋性
维持机体各种组织正常兴奋性需要有合适而恒定的内环境,如温度、酸碱度(pH)、渗透压及各种离子浓度等,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的恒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血液中的缓冲系统(如碳酸氢钠和碳酸、血浆蛋白、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等)具有缓冲酸性或碱性物质的作用,使血液的pH值维持在7.35~7.45。血浆中各种无机离子的含量及其比例对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尤其是心肌的兴奋性至关重要。
调节机能
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组织的特殊产物及一般代谢产物,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肾素、组胺、二氧化碳和乳酸等都要通过血液循环而分布到身体各器官组织,从而对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进行调节。
防御作用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吞噬细菌和异物的作用,血浆中的各种抗体有免疫作用,从而使机体能防御外界有害因素的入侵而保持身体的健康。
由于血液具有上述重要的生理机能,一旦血液的总量过分减少,或其组成成分发生异常变化,都可引起严重的后果。
输血是临床上抢救危重病人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那么,输用的血液来自何处?尽管如今有了多种血液代用品,但志愿献血者提供的血液,仍然是一个重要来源。也许有人会问:献血会影响健康吗?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地循环流动,完成各种运输功能。人体的血液总量是相对恒定的,这对于人体正常机能的维持很有必要。但血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健康的成年人,全身血量占体重的7%~8%,例如,体重60公斤的人,血量为4200~4800毫升。临床研究表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如果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通过机体的调节,血压仍可维持正常,没有明显的心血管机能障碍和临床症状,对健康没有明显的影响,而且失去的血量也能较快得到恢复。失血后,首先是贮血器官(肺、脾、肝等)中的血管收缩,放出一部分血液补充循环血量;同时。一部分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管,可使血量在1~2小时内复原;损失的血浆蛋白,由于肝脏加速合成,可在1~2天内完全恢复;损失的红细胞由骨髓造血组织加速生成来补充,红细胞数量可在1个月左右复原。因此,正常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献血前1天睡眠要充足,献血后应休息1天,还应适当地增加一些营养。如果身体不适(如患感冒、腹泻等)以及妇女月经期间,就暂缓献血。